|
|
|
|
|
|
|
【主題書展】史前時代原住民的生活樣貌
|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大坌坑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在臺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因而被認為是臺灣原住民的先祖。其出土的大型洄游性魚類、海貝等生態遺留,推測大坌坑人應具備遠航漁獵的能力;而碳化稻米和小米的發掘,則顯示生活在5,000年前的原始居民,已懂得人工栽培作物的技術。但現有的考古資料,仍無法清楚說明其與晚近原住民族之間的關聯性。近年來,考古陸續出土的金屬器時代文化,如:十三行遺址、漢本遺址、舊香蘭遺址、淇武蘭遺址、社內和大道公遺址等,則提供了其與近代原住民族連結的直接證據。 以舊香蘭遺址和淇武蘭遺址為例,前者出土的「帶狀印紋」陶器上的紋飾,如:蛇形紋、人形印紋等,可能都與排灣族文化有直接的淵源;而齒根穿孔的雲豹犬齒,亦可對應到早期排灣族或魯凱族使用的帽花編製。後者遺址的位置,經證實應為文獻所載的噶瑪蘭族「淇武蘭大社」;其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品,如房屋的木柱、壁板(上刻有噶瑪蘭族的信仰標誌)、織布用的木架和划船用的木槳;亦出土了文獻記載的新月形金屬編織物和大型瑪瑙珠等。本次書展希望能從遺址出土資料讓讀者對遠古時代居民的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
|
|
【新書發表會】人類學雙論著─《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
|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本書分成二大部份,其一為東北亞洲愛努族,其二為東南亞洲泰傣寮族。書中的5篇愛努族文章,分別著重於歷史、祭儀、兩性、認同以及國際等範疇,而泰傣寮族則有7篇文章,焦點在不同國度之間的泰語群體,包含泰國的泰人、中國與寮國的傣族,以及海南島的黎族。 《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一書包含臺灣原住民、漢人宗教、客家課題及考古學旨趣等內容。其中與原住民相關的文章有12篇之多,涉及族群有阿美、泰雅、太魯閣、雅美以及賽夏。全書17篇裡約7成屬於原住民課題,清楚顯示作者研究的重點對象。 俯瞰亞洲地區的原住民,在文化背景的脈絡下,各具特色,期透過謝世忠教授的分享,讓我們與歷史互映對話。
點此觀看活動詳細資訊。
活動時間|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15時至17時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
\
|
【新書分享會】《魂魄YUHUM》
|
尤巴斯.瓦旦《魂魄YUHUM》是臺灣首部泰雅族「司拉茂抗日戰役」的歷史小說!故事背景從百年前的大甲溪上游揭開序幕,讓人親歷其境,還原泰雅族群的祭典風俗;逐一記敘司拉茂、司考耶武人,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 作者尤巴斯.瓦旦抱持著「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者精神,進行田野調查,梳理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泰雅文化與史觀為故事底蘊;以現代採集者之姿,大量採訪大正年間親歷戰事的司拉茂後裔,透過傳述典故的文體架構,出版這本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小說!
浦忠成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榮譽教授、監察委員)表示《魂魄YUHUM》以部落抵抗外侮為主軸,想像與史實相互支撐,是一本揉合部落耆老記憶與文學敘事技巧的歷史小說。本場次由作者尤巴斯‧瓦旦和撰寫本書書序的浦忠成教授,與大家分享原住民部落的記憶與精采故事。
點此觀看活動詳細資訊。
活動時間|2022年11月16日(星期三),15:00─16:3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玉山社出版公司
|
|
|
|
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
時間|2022年9月15日 地點|國史館 陳玉苹(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文/吳彣薇
本演講的主旨係以知本卑南族為案例,談原住民族文化復振運動與政府文化資產論述之間的關係,並論及知本卑南族與相關法令衝突之案件,如光電案;以及現今知本卑南族文化復振的作法,作為日後相關政策修正和其他部落/族群追尋自我認同與定位的參考依據。
陳玉苹教授以知本部落為例,先分別敘述國家的文化政策與在地部落文化復振之間的對應關係。民國78年,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稱文建會)舉辦全國文藝季的影響,知本部落開始擴大舉辦行之有年的傳統祭典,如小米收穫祭(venarasah)、除喪祭(mavaravas)等;並由目前10個部落,卡大地布、射馬干、利嘉、大巴六九、阿里擺、初鹿、普悠瑪、巴布麓、下賓朗、龍過脈,共同舉辦聯合年祭和創辦文化尋根活動。……。
點此觀看全文。
|
|
|
|
播下希望的種子──花蓮縣立萬榮國民中學
|
時間|2022年9月29日 地點|花蓮縣立萬榮國民中學
文/圖:Djupelang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稱原圖中心)2022年第二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之贈書單位為花蓮縣立萬榮國民中學。花蓮縣立萬榮國民中學雖名為「萬榮」,但其行政區劃於鳳林鎮長橋里,而鳳林鎮長橋里舊稱則為「馬里勿」,阿美語意為「上坡」。鳳林鎮人口結構為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以及新住民混居,亦是花東客家人口數最多之地區;而原住民族群則以阿美族、撒奇萊雅族以及太魯閣族為主。……。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蘇峯楠 主編 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
文/葉芊均
《地圖提供領路的指引,按時序演進亦能展示該地變遷。然而,由誰繪製?為何繪製?這些動機都影響著最後在紙上的面貌。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一書說明地圖並非客觀靜止,而是不同真實與想像角力的動態過程。本書收錄30幅臺灣地圖,橫跨17世紀前至二戰後,呈現不同時期對島嶼的多元想像,爬梳歷史進程中臺灣在世界版圖的定位。……。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Ari帶著問號往前走
《Ari帶著問號往前走》
阿爆(阿仍仍 Aljenljeng)作、李郁淳 採訪撰文; 聯經出版,2022
文/Mutulavay
當你準備閱讀這本書時,建議可以搭配作者阿爆Aljenljeng歷年來的專輯享用,使得書中的文字更有畫面。或許,你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作者已於書中說明,「人就是帶著問號往前走的生物」,永遠不知道所有事情的發生,Ari就對了!
阿爆Aljenljeng是位來自臺東縣金峰鄉正興部落的排灣族女孩,多數人都是從演藝圈見識到他的舞台魅力;然而擁有許多名字的他,藉由闡述成長背景的過程中,呈現都市原住民在折返原鄉部落間找尋文化根的歷程。……。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原住民族系列繪本】dingding 蝸牛、kavatjes ni vuvu 外婆的寶物
《dingding 蝸牛》、 《kavatjes ni vuvu 外婆的寶物》
阮翠芳 文、阮玄 圖 新北市:百通科技,2020
文/tjaiwan.parilaw
《為了將有趣且深刻的部落生活記錄下來,作者之一的gesi giling用排灣族語寫成的短文紀錄,tjaiwan giling則以繪本的方式呈現這些故事,期許文字內容能更為生動並成為寓教於樂的讀本。希望繪本能讓現階段正在學習排灣族語或是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有機會認識這些優美又獨特的部落記憶。 繪本內容以作者家族長輩在部落成長時,所經歷的故事與生活智慧為背景,透過gesi giling的排灣族語書寫、整理和校對之後,由tjaiwan giling以手繪插圖的方式將長輩的口述記憶圖像化,為故事情節添加更多的趣味性及想像空間。……。
點此觀看全文。
|
|
|
|
【電影】聽見歌 再唱
《聽見歌 再唱》
楊智麟 編劇、導演 飛行國際,2022
文/EN
《聽見歌 再唱》於2021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及臺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等多項獎項提名,由導演楊智麟編劇、執導,馬志翔、陳嘉樺等人主演。講述成立於2008年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隸屬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成立的故事與身兼合唱團指揮馬彼得之經歷。 若你看過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對於結尾畫面有一群孩子們於玉山主峰演唱著輕快動人之〈拍手歌〉一定不陌生,其便是出自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點此觀看全文。
|
|
|
|
Indigenous Foundations
|
|
|
原味台南(Nga'ayho Tainan)
網站連結:https://ngaayho.qdm.tw
整理:ipi.patadalj
「原味台南Nga'ayho Tainan」為集結都會區原住民族設計師之手作品牌。創辦人Angaw Panay是來自臺東縣長濱鄉真柄部落,對阿美族傳統六股編織有著濃厚的興趣及熱愛。 透過摸索六股編織的技法,Angaw感受到傳統商品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性,更對文化傳承與延續產生使命感。在國際參展的洗禮中,全球化的品牌營運方式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裡,促使商品多元化成為營運重心,進而開發耳環、吊飾及其他編織品;同時藉由水晶與金工的運用結合,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微精品、輕珠寶」定位的原住民品牌。
點此觀看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