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徒步旅人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

邱一新

馬可孛羅,2023

文/JL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是作者邱一新走訪台灣20條古道的親身經歷,以及在探尋古道的過程中與自然和自我的對話。

本書以走入魯凱族的家山為引言,在跟著獵人巡行舊好茶部落時,追尋故道與族群來歷,更追問自己的來歷;在尋訪故道的過程中,追索臺灣島嶼以及作者自我如何形塑,進一步在文字中記錄下旅程中的自然觀察,以及對歷史意義的省思。

在閱讀前人台灣踏查的歷史著作後,作者透過提問的方式深入探訪故道,走過先人的足跡,非僅止於弔唁史蹟,而是將人文地理踏查與自然生態觀察相互交織,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疆。

在牡丹灣古道章節中,作者行走在「琅嶠卑南古道」觀音鼻一段,描述在碧海藍天,大冠鷲盤旋的山海交界處,海浪沖刷碰撞卵石的牡丹灣古道彷彿具有深邃的、淺入海的寧靜感,是讓靈魂得以歇息的「寂靜」步道。作者認為在官方文章或古籍中,鮮少對於琅嶠卑南道的旅行記載,其中以一八八七年南岬燈塔守燈人喬治.泰勒(George Taylor)巡行卑南時的文字紀錄最為精采。在引用文字的同時,作者反覆思索推測地景的變動與族群的往來,並總結泰勒的觀察主要著重族群部落、習俗祭儀與經濟作物,較少觸及沿途植況與生態樣貌,或許是留給後人補述的樂趣。

由於在當下行程匆忙,解說員需要照拂同行人員行路安全而較少深入的解說,作者感到可惜的同時,也回去閱讀了卓幸君《生痕旭海》一書,透過原民觀點重新審視地方,爾後也再次回古道好幾趟,以此分享對於「閱讀旅行」的觀點。作者認為「閱讀旅行」除了走和讀,還帶有某種追尋的本質,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面對同一事件或景物產生記憶連結、對照甚至是思辨。而其在旅行古道的同時,便是運用古道這把鑰匙打開歷史面貌,建構對琅嶠卑南道的先民世界的想像,例如荷蘭、日本殖民者、琅嶠下十八聚落的先民去了哪、遇到了什麼等等,這些提問既是旅行的引導,也是旅行的樂趣。

在探訪地方聚落,爬梳族群歷史過程中,除了古道的歷史與人文故事,作者在山林中也仔細留意觀察植物的生存模式,同時記錄下民族植物智慧,可視為作者前一本著作《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的進階之作,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彷彿置身於林道與山徑中。

《徒步旅人》獲得多位名家推薦,包括作家劉克襄、自然觀察家王文華等人。書中豐富的自然觀察和文化省思,來自作者大量的閱讀學習和長時間的實地考察,讓每一段文字都充滿了真實和感動,是喜歡徒步旅行,並渴望在旅途深入認識島嶼記憶並與自己對話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一本書。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