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分享會

《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分享會
時間|2024年4月22 日(一)14時至16時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總圖B1)
主持|王梅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講|東冬.侯溫(藝術家、文化儀式傳承者、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辦人)
與談|呂瑋倫(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文/布朗,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Gaya」到底是什麼?在哪裡?

祂若是古老的規訓,為何今日的族人依然遵從著祂?

祂若是祖輩的遺痕,又怎麼面對今天千變萬化的世界?

──東冬.侯溫

「GAYA的當代轉生術」是2023年進行的一個為期一年的藝術/研究/踏查計畫,集結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領域的人們,在銅門部落由族人引領,共同探索太魯閣族人集體宇宙觀Gaya在當代的各種可能。本計畫於同年底出版《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收錄計畫中7位寫作者(旮日羿.吉宏、東冬.侯溫、潘小雪、梁廷毓、徐振輔、呂瑋倫、黃瀞瑩)以及其他13位藝術家的踏查紀錄與創作計畫。原圖中心本次邀請「GAYA的當代轉生術」計畫主持人東冬‧侯溫老師及專書主編呂瑋倫先生來分享,並邀請臺大人類學系王梅霞教授擔任引言,願透過「當代轉生術」計畫之過程及專書的出版,共同思索Gaya的千百種樣貌。

 

引言|王梅霞
很高興今天有機會,透過這本專書跟大家一起討論太魯閣GAYA(存在於泛泰雅族群,泰雅族稱GAGA,賽德克稱Gaya或Waya)的豐富多樣性,並討論祂如何在新的情境中不斷跟新的意義連結而創造當代的各種可能性及動態性,通過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討論讓我們得以反思當代習以為常的觀念並幫助人們面對當代社會的可能性。這也是我長期努力的方向,希望透過討論讓原住民族文化成為一般人的基本素養。
今天的兩位講者,主講人東冬是藝術家,並且是太魯閣儀式的傳承者(2016年接靈),在從事無論是藝術創作或者是儀式執行時一直都遭遇傳統與當代的衝突。族人在當代情境下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實則都是因為大結構所產生,如何在結構的衝突之下去找到可能性?而藝術與儀式其實都具備療癒的特質,我過去談太魯閣治病儀式也在探詢人在面對當代「物化」、「異化」等問題時,重新找尋安身立命的方式。另一位與談人瑋倫是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策展經驗豐富,長期關注如何透過原住民藝術談後殖民、性別的可能與動態性。這次的計畫集結了各方不同背景的人來談「GAYA當代轉生術」,令人佩服。
返身解釋Gaya的理由|呂瑋倫
直到今日,我們仍經常從部落長輩口中聽到Gaya,但我們卻無法以中文清楚地解釋Gaya到底是什麼。其實在座談會正式開始前就已經有與會者提問,我想延續他的問題,請問東冬:你身為當代青壯年,在部落從事創作這麼久,選擇此時此刻回過頭來討論這個無論是在學界或常民生活中存在悠久的題目,理由是什麼?
我一直站在祂前面|東冬.侯溫
對我來說,討論Gaya這件事是一個轉向,而我的生命歷程中有好幾個讓我覺得站在祂面前的契機。
當我與部落族人討論「當代談的Gaya到底是什麼」時?我們首先找到一條清晰的路徑──存在於與自然之間的連結,無論是物質上或工藝上,總之是生活所需要的東西。人與自然採集之間就有Gaya,對應不同的動物、植物,甚至環境,都有不同的Gaya存在。另外,談到倫理道德時,太魯閣族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講稱謂。太魯閣族語日常中經常是以名字相稱(無論輩分)。反過來思考,Gaya有其倫理道德,但我們卻不使用稱謂(倫理)相呼,而這件事在太魯閣族並不奇怪。或者,談到隔代教養,其實在傳統社會中習以為常的事,卻因為現代教育環境的改變而變成一種問題。但對於我自己,被視為問題的「隔代教養」卻是我學習傳統生活的土壤,母語是我很重要的連結,是我與祖父母的回憶、詮釋太魯閣文化很重要的鑰匙。那麼,Gaya到底是什麼?
回到為什麼要做Gaya這件事。
每當從事不同的計畫或創作時,我都感覺再次被觸發得去梳理從小到大面對Gaya的契機。2013年我有一部作品《Hagay》,當時我因為這部作品受到許多批評,年輕的我因此關閉了自己對多元性別的討論。直到2020年,藝術家鄭淑麗的一通電話讓我有了新的想法並抓住新的機會。2022年6月,我們在銅門部落首次戶外試演《遊林驚夢:巧遇Hagay》,表演結束後有族人回饋:這就是我媽媽說的,在夢裡看見Gaya。最後一天演出時有位80多歲的老人家說:我看得懂,你們演的是Truku的過去和未來,而你們是現在。當下我終於感覺到被理解,而我懂了,我要做的不是只有讓大家理解部落(原住民)的性別、土地等等議題,而是要回到日常的精神世界的討論,也就是Gaya。
過去,我可能以為Gaya是一個人必須經歷很多事才能傳述,但我忘記了Gaya應該是很多人共同討論的(而我是其一)。於是有了「GAYA的當代轉生術」的計畫,這個計畫有很多人的參與,甚至有些人並非Truku。

當代轉生術Gaya知識系統踏查專書|呂瑋倫、東冬.侯溫

「GAYA的當代轉生術」的計畫廣邀了10多位不同背景與不同族群身分的人來參與討論已存在悠久的Gaya,瑋倫播放《Gaya的當代轉身術──112年度調查研究階段性紀錄》的紀錄影片,讓與會者能跟著潘小雪、顧廣毅、周代焌、何郁琦、徐振輔、宜德思.盧信、梁廷毓、旮日羿.吉宏、張方禹、黃瀞瑩、Baden Hitchcock、葉國傑、鍾秉宏、余欣蘭、瓦旦.督喜、林安琪等參與者,一同感受Gaya在計畫進行中閃現的吉光片羽。
瑋倫也分享其在書中寫到的經驗。幾年前一次身體與生命瀕臨失序時的他曾經進行醫療儀式,卻每況愈下,他不禁思考:「儀式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我覺得自己變得更慘」。kaji(旮日羿.吉宏)老師某次分享卻無意間回應了這個疑惑:「儀式的力量從來就不是為我們拔除生命的磨難,而是迫使我們面對生命的磨難。這些磨難帶領我們走進生命的磨練場,而這個漫長的過程,就是Gaya。」
專書每篇文章皆記錄了作者自身所體會的Gaya,東冬文章闡述自身Smapuh(傳統醫療儀式執行者)與藝術家兩種身分在其生命的作用,潘小雪以及kaji(旮日羿.吉宏)的文章則全面地介紹Gaya。接著是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在銅門部落的經驗:梁廷毓是一位著迷鬼故事的藝術家,他在翻閱鄉野傳奇時發現銅門部落是高度被鬼魅化的地方,其專文從當地族人的角度切入探討死亡、災難的場景。徐振輔對部落的宗教很感興趣,其專文討論「鳥占」Gaya的流變。黃瀞瑩的文章記錄學藤的日子,以散文筆法記述他在銅門十多天的無論思緒或是夢境。
Gaya就像九重葛|結語
在活動的尾聲,來自一位與會者的發問:Gaya與不同宗教間的衝突或者相互援用的狀況(我們要禱告?為什麼還要遵守Gaya?),我們能如何理解?
東冬:你過聖誕節嗎?
與會者:我沒有宗教信仰,我什麼節都可以過。
東冬:真實的情況是,現在的部落就是雜揉的,需要都被接受的。年輕時的我或許也會批判,站在Gaya的角度,可以說:你又不是以色列人你為什麼要信仰以色列的信仰。站在基督教的角度可能會說:Gaya只是文化,你應該相信唯一真神。但我後來發現,真正理解Gaya的人沒有這些界線,因為Gaya本身就是流動的。而未來會怎麼樣?我不知道。但,Gaya不會消失,就像是九重葛。現代文明是水泥厚牆,你平常看不到Gaya在哪裡,但是某天你會突然看到祂從牆的裂縫長出來,然後驚呼Gaya怎麼還在?而我做的事就是接受、理解與延續祂。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