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日治時期阿美族農業型態與部落環境變遷

《日治時期阿美族農業型態與部落環境變遷》

林駿騰 著
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獲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碩博士論文出版,作者林駿騰,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因自身對農業工作與原住民族議題的興趣,始關心原鄉歷史及部落環境的變遷。

本書研究分析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作者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從自身參與的農業工作與都市原住民族社區談起,回過頭反思原鄉部落的阿美族人,其傳統農業型態在遭遇日治殖民體制後所產生的影響與變化,為本書的研究主題。作者亦爬梳相關研究成果,從史料與田野調查[1]著手進行研究。

第二章〈進入殖民者的視野──東臺灣的族群與開發〉,以日治時期的相關紀錄,包含各式調查報告與人類學者之研究,從地理與行政區劃、族群分布、農業型態與勞動力、文化、殖民與種族主義等面向,討論「阿美族」如何被國家從經濟的視角所收編,進而治理。

第三章〈從科學農業到生活改革〉作者聚焦討論「農業科學化」的進程,如何對阿美族傳統農業和生活產生影響。首先透過臺東廳農會制度推行農業改良計畫,以「管理與肥料」、「病蟲害防治」、「舉辦作物品評會」等技術推廣為手段;同時,國家亦透過學校推動農業教育、成立農事指導團體、改良傳統繼承文化以迎合土地私有制等作法,進一步使阿美族人學習科學化農業。作者也透過部落耆老口述,補足阿美族人自身參與學習與部落生活變遷的相關經驗──尤其是在東部發展的殖產事業中,阿美族人如何同時擔負勞力提供者與農業生產者的情形。

第四章〈東部阿美族水田化過程中的部落環境變遷〉接續討論阿美族農業地景變遷。水田區作者選擇以在來米和蓬萊米作為比較,並以煙草、香茅與甘蔗等經濟作物進行討論。作者在本章最後指出,日治時期阿美族各部落水田化的環境地景變遷雖有其差異,從各部落耆老口述中關於引水和日人開發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各部落水田化的差異仍會隨著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和部落動員者的不同而有不同進程與結果。研究亦指出,部落水田化後的土地利用仍是以經濟導向為主,如煙草、香茅與甘蔗等可用來交易或繳稅用的作物。

綜合上述,日治時期在部落推動的「農業改革」(日本歷史學家藤原辰史稱之為「緑の革命(綠的革命)」),對阿美族來說並非一定是正面,反而在經濟需求為前提下,造成更高的生活與生產壓力。作者亦指出,日治時期阿美族各部落有其歷史經驗的差異,本書研究有其限制,未能對所有的阿美族部落進行整體討論。日治時期的農業政策不論是對環境或阿美族人本身,已然帶領部落從小米走入水稻時代,因改變其傳統生產模式與過去部落的環境與生活。


[1] 本書的研究田野地橫跨花蓮、臺東的海岸與縱谷地區,即新社、港口、馬太鞍、太巴塱、都歷、隆昌、永昌、宜灣等部落。可參閱本書P.28。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