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巴奈回家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巴奈、徐璐著

台北市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

文/EN

《巴奈回家》由巴奈及徐璐共同著作,記錄在凱道228公園抗爭2644天的日子。它不僅是一本紀實回憶錄,更是心靈的療癒與重塑。巴奈與徐璐以真實的經歷為基礎,探討現代社會中,如何在巨變與困境中尋找自我、家園與心靈的歸屬感。

巴奈的漢名為「柯美黛」,柯美黛這個名字伴隨他經歷孩童時期至求學路程直到和「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Faidaw Fagod)面試時,被問及族名後,巴奈才開始思考「我是誰?」,身為原住民的巴奈沒有族名,因出身於臺南,臺語是他的母語。面對破碎的自己,巴奈開始回溯成長歷程中的迷惘,在遇見那布,跟隨他進入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內本鹿」,巴奈才開始真正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對原住民族而言,與土地的連結,建構了他們共同的家園,土地承載的不僅是物理上的資源,更是祖先的靈魂、族群的歷史,以及與自然的深厚羈絆。

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巴奈看到了對於原住民族權利躍進的希望,但這希望卻在2017年2月,被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一紙行政命令公布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辦法》打破,同時也開啟了巴奈與那布於凱道228公園2644天的抗爭運動。巴奈說他要在這裡提醒蔡英文總統記得自己的承諾,他們(由巴奈、那布及馬躍・比吼三人組成「巴那馬」)的抗爭是「呼籲」是「提醒」,並以音樂、藝術和理性的論述來展現原住民族的文化。

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包括居住地、祖靈聖地、祭儀場所,以及耕種、狩獵、遊牧、採集、捕魚的土地。這些土地是原住民族信仰、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地點。巴奈在書中提及他們不是要爭取土地所有權,土地與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都有靈性,人類只是其中一部分,應當尊重並與自然和諧共存。這樣的信念使得他們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敬畏。因此,沒有任何人可以擁有土地,土地是文化的載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土地的價值觀逐漸被商業利益與政治力量所侵蝕,對於許多原住民族來說,土地的流失,無論是因為土地徵收、開發或是外來民族的佔領,都是對他們文化身份與生存權利的嚴重威脅。失去土地,意味著失去與祖先的聯繫,失去族群文化的傳承,也失去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巴奈回家》記錄了巴奈與那布抗爭的回憶,他們用十分之一的人生傳遞他們的信念,他們盼望的是部落族人可以在足夠的空間裡,實踐、傳承、學習傳統生活文化。並且告訴大家「沒有人是局外人」,只有在尊重原住民族與土地之間深厚關係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正義與和諧。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