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知識考古學

《知識考古學》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譯者: 李沅洳

審閱:陳逸淳

時報文化出版,2023

文/Aoi

傅柯在此書中批判傳統歷史學的線性、連續性敘事,指出這種敘事架構往往受到政治、經濟、軍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形成表面連貫但實質片斷的歷史論述。他認為,這種敘事方式未能真正探討「人」及「人的知識」如何形成與轉變,而是將人類知識簡化為一條無縫的連續線。在傅柯看來,這樣的歷史觀不僅忽略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斷裂,更掩蓋知識產出到接受過程中的權力關係。因此,他試著分析語言的角度切入,分析語言與知識背後的權力結構。

全書分為五章,傅柯主要透過「論述」、「陳述」、「檔案」等概念分析話語,並將其分為若干單位。在導論中,他首先針對歷史的連續性概念進行探討並擴及思想史、經濟史、精神醫學、博物學、語言學等學科的複雜關聯。通過他的考察,他質疑人類科學過度強調與仰賴連續性與統一性的敘事,指出在這種強調下,許多歷史的縫隙被刻意忽略、掩蓋,或強行被弭平,不合理性成為連續敘事的一員

第二章〈論述的規律性〉討論作品全集,從全集編選過程中,展現知識的選擇性與局限性。傅柯指出,看似完整的全集實際上總是排除了某些知識內容,同一類型或同一作者的全集,已遠離其文本與作者的原貌與意義藉此他強調回顧歷史─歷史事件本身具有其獨特意義,但當個別事件被強行納入線性敘事時,其原有的意義往往被扭曲或消解。為此,他接著在第三章提出的敘事概念,便是要以橫向敘事的視角,試圖透過分析事件本身的過程與結果,避免將其簡單地置於線性敘事的框架中。

第三章〈陳述與檔案〉從陳述、陳述模式到檔案這一系概念,如何打破歷史的連續性假象。在傅柯看來,檔案不僅承載著不斷變化的陳述,更呈現出知識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而非將所有歷史現象納入單一敘事。如傅柯認為「它存在消除了這個時間上的同一性,在這個同一性裡,我們喜歡審視自己以防止歷史的決裂[1]透過檔案能夠不斷容納陳述的概念,目的在於突現個別的差異,避免自己再輕易放回線性敘事裡。

第四章〈考古學的描述〉中,傅柯整合前幾章關於「論述形成」、「實證性」與「檔案」的分析,提出「考古學」作為描述知識的方法論工具,此方法借用考古學家處理出土文物的概念,作為分析語言、事件的方式就已知的結果以前述各種語言單位分析歸類,但傅柯將其運用於揭示話語運作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而在本書結論,傅柯強調知識並非中立的客觀真理,而是在特定話語場域中,通過權力關係被建構與傳播的產物。他特別關注語言中的「陳述」概念,指出這不僅是最基本的語句單位,更與發言者的身分密切相關。例如,醫學界提出的醫學概念之所以具有權威性,正是源於醫生的專業身分地位。

在後來的〈真理與權力〉[2]訪談中,傅柯進一步闡述了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分析權力如何決定知識的產生與接受過程。通過考察思想史、經濟史、精神醫學等不同領域,他揭示了同一詞彙如何在不同學科中承載不同含義,從而說明知識乃至於語言的使用不能展現人類主體性,而是特定話語體系的產物。

如對傅柯其人與著作感興趣的讀者可見館藏:

Alain Brossat:《傅柯: 一個危險的哲學家》,羅惠珍譯。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3年1月二版。

 


[1]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李沅洳譯,台北市:時報文化,2023/10/03),頁242。

[2] Michel Foucault. “Truth and Power.” (真理與權力). in Power/ Knowledge. pp 109-133,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許宏彬譯)。來源取自 https://www.scu.edu.tw/philos/97class/97-2%20STS/STS%2002.pdf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