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一名的移動性與「臺灣」定名的由來
主講|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24年8月29日(四)14: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文/布朗
琉球、小琉球,在今日已是明確的地名,但在過去歷史中,「琉球」是一個含混的概念,而「小琉球」在距今300多年以前究竟所指何地?至今仍有很多討論空間。本次「『琉球』一名的移動性與「臺灣」定名的由來」講座,國史館邀請長年關注此議題的陳國棟研究員,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以及個人航行的田野經驗,爬梳「琉球」、「小琉球」之名指涉中國東南方島嶼範圍的變化,其中也包含「臺灣」。
歷史上的琉球
「琉球」是一個概念,指花彩列島中一個島、一組島嶼,也可能籠統地指全部的島嶼,用法含混模糊。中國最早清楚記錄「琉球」始於明初,因中山國以琉球名義朝貢的緣故,而將「琉球」稱「大琉球」。
「小琉球」則是對應「大琉球」所產生,今日我們所知屏東縣的西南方外海的小琉球之名,始於1684年《福建通志》的記載,此後諸如《澎湖臺灣紀略》、《鄭成功傳》皆指稱小琉球位置即是今日屏東縣琉球鄉。但在此前,不同地區的航海人或文人,因為實際的航行經驗以及資料收集的準確度各有差異,因此對「小琉球」也是各自想像,今日即由陳國棟老師透過文獻記載與地圖記錄一一爬梳並分享所得。
認識地圖內容有其差異性
地圖在十八世紀後半葉西方人建立測繪技術之後愈趨精確。但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地圖是「示意圖」,差別僅是在於粗、精程度不同,如古航海家所用的山形水勢圖[1]。對航海人來說,僅記錄所望見或抵達的定點(如早期歐洲航海家所繪製的臺灣被繪製成兩、三塊島),但航海家僅是示意航行路線的相對位置,並不需認知臺灣是一座完整的島。因此,陳老師特別提醒在參考古代地圖時,若能理解其特性,所觀察內容才能比較接近事實。
以17世紀的塞爾登地圖(Selden Map)為例,該圖已標示出琉球國的位置,並於臺灣海域標註「北港」與「加里林」這兩個地名,此兩港口約為1610年臺灣的情況 [2]。黃千人《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是清代民間流傳最廣的地圖,該地圖有其繪製方式的限制與其時代功能性,不能以現今精密地圖的眼光視之。本圖中可見琉球國(沖繩)的下方有小琉球,另外也有畫出臺灣島,臺灣島左下方有琉球澳。從前述例子可見得在地圖的文獻中,「琉球」是一個因目的與作用而有變化的概念,此外,中國在編製地圖的時候可能因為不同年代資訊混用或錯誤而有表示上的錯誤。
大琉球VS.小琉球
有關「琉球」描述,最早是中國明初洪武四年的明太祖實錄(1371),朝鮮在15世紀時有紀錄與圖繪(《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歐洲則要到18世紀才有正式的報導。因此,琉球的指涉對象在明初之後非常明確。
「小琉球」之名是相對「琉球」而生,但人們對「臺灣」存在的認知可能早於被其賦予小琉球一名以前,有趣的是,島嶼面積比「大琉球」還要大上許多的臺灣卻被稱為「小琉球」。
明初以後認知的小琉球是?
最早指出小琉球可能是臺灣的是日治時期的學者小葉田淳,其文〈沖繩縣下的の臺灣關係史料〉指出《明太祖實錄》中提及:「遣琉球國民才孤那等二十八人還國,人賜鈔五碇。初,才孤那等駕舟河蘭埠[3] ,採硫磺於海洋,愈大風飄至小琉球界,取水,被殺者八人,餘得脫。又遇風,飄至惠州海風,為邏卒所獲,語言不通,以為倭人,轉送京師,值其國遣使入貢,為白其事,遂皆遣還。」但是,後來如1756年周煌出使琉球,著《琉球國志略》中記:奄美大島土名烏父世麼(琉球語讀Uusima),自稱小琉球。對照前述《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並對照地圖,卻也是解釋得通。由此可見,此類文獻記載中東亞海域的琉球/小琉球所指為誰難以判斷,撰述者指涉的小琉球不一致的情形經常出現。這樣的疑惑,在荷蘭人《熱蘭遮城日誌》中亦曾提及。
有趣的是,豐成秀吉也曾稱呂宋(今日菲律賓)為小琉球。16世紀末,原田喜右衛門、原田孫七郎為促成日本與呂宋間的貿易,遊說豐成秀吉力促臺灣及菲律賓入貢。原田孫七郎奉派招諭高山國(臺灣),因現存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而知名。原田喜右衛門由豐臣秀吉指示與菲律賓交涉而有文書來往,答書中屬於頭銜的部分稱「管轄小琉球等軍民,其「小琉球」指菲律賓群島(呂宋島)。但此後並未見有相關文件稱菲律賓群島(呂宋島)為小琉球。
小琉球與臺灣島之名
在15世紀(明朝中葉)以後,中國地區航海家經常以「小琉球」稱呼臺灣北部,在臺灣被定名之前,小琉球是這座島嶼的其中一種稱呼,有時指臺灣全島,但大部分指臺灣北部,原因是這些稱呼者經常在航行時只看到了臺灣的北部。
1683年7月清朝降伏鄭克塽,1684年出版的《福建通志》已經將荷蘭人所稱「金獅島」寫為「小琉球」,同年獲派往臺灣的欽差大臣杜臻所撰《澎湖臺灣紀略》亦指稱小琉球位置,而後又有鄭亦鄒《鄭成功傳》記:「北之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南則河沙磯,小琉球近焉。」即可知在1684年以後,「小琉球」已是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小琉球。
琉球在北、小琉球在南。卻也有人標記小琉球於琉球之北
承前所述,明朝中葉之後大多華人認知琉球在北,小琉球在南,且認為小琉球所指為臺灣北部的情形最多。
但也有例外:1594年刊印、1603-1626年間王泮題識的《輿地圖》在臺灣的方位上畫兩座島嶼:北島稱「小琉球」,南島標「琉球國」。在當時大部分華人都認為小琉球是臺灣北部的情況下,《輿地圖》或許可能是受日本的影響,將小琉球放在大琉球之北,即奄美大島在沖繩的北方。17世紀初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也是北畫小琉球,南標大琉球,但兩島之間還有一座小島,該小島在1602年原刊本中並無註記名稱,但在日本的摹本中卻被註記為トクヌシマ(德之島),顯現在日本認知中小琉球為奄美大島、大琉球為沖繩,中間原本無註記的小島,為德之島。但在1602年原刊本中,這三塊島嶼則反映出當時的歐洲人可能並不清楚琉球實際存在的狀況。
17世紀初,華人認知普遍認定小琉球指臺灣/臺灣北部,但在東洋其它地區或者無航海經驗者中國文人認知中的小琉球,仍十分模糊。
多名之島
臺灣曾有過很多名字,小琉球、基隆、淡水、東番、臺灣、大灣、大員、大冤、大樊、北港、東寧、高山國、塔加沙古……。而臺灣一名最早出現於何時?目前陳國棟老師所見最早出現臺灣的文獻為1628年陳如松〈議招撫鄭芝龍檄文〉,或有更早的資料,尚待更多人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