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1898.福爾摩沙踏查

《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

Adolf Fischer 著/張新 譯

聯經出版,2024

 

文/tjaiwan parilaw

1898年,德國人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1856-1914)於日本統治初期來臺,事後將為期約3個月的見聞寫成遊記《福爾摩沙踏查》(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於1900年出版,本書便是中譯本。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藝術與殖民之糾葛:阿道夫.費實的臺灣〉,首先介紹阿道夫其人及來臺因緣:1856年生於維也納,家中經營肥皂工業,身為次子的他喜好表演戲劇與藝術。1883年至1887年經營劇院卻發現不適合,熱衷旅行的他始去美國、埃及、義大利,最後在慕尼黑與柏林定居。1892年,阿道夫首次踏上日本;又於1895至1896年間,二次到訪日本,深深為日本藝術所著迷,更於1987年出版第一本有關日本的遊記《日本諸像》(Bilder aus Japan)。書中就有他的插畫作品。

1897年3月1日,41歲的阿道夫與23歲、剛選擇東亞美術作為研究領域的的芙里妲結婚,兩人的新婚旅行再次選擇日本,為期兩年,直到1900年才返國。而阿道夫的來臺之旅就是在此期間發生:1898年2月至5月。在第二部《福爾摩沙踏查》中則針對阿道夫來臺的兩段旅程進行描述。首先第一段從臺北搭火車出發,向南至新竹、苗栗(Bioretsu)、臺中、埔里、集集一帶後便北返,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觀察產有樟腦地區的原住民族活動;第二段則從基隆出發,先搭船到澎湖、回程搭至臺南,再往南至高雄、東港、枋寮、排灣族部落如力里社、姑仔崙社等,經巴塱衛(今大武)、太麻里,至卑南後,乘船北返基隆。

阿道夫此行所記錄下的是日本統治初期臺灣的樣貌,而與其他同時於19世紀來臺的外國人士不同在於阿道夫更深入走訪中臺灣如埔里社、水社、頭社等,以及東臺灣的大武、太麻里、卑南等地,詳實記錄與在地原住民族的互動並附上照片與插圖,讓後人得以參照今昔:

「那些少年只在臀部纏上一條人工編織的布巾,再加上一條鈴鐺腰帶,有節奏地隨著舞步發出帶有迴響的叮噹聲。他們把黑髮綁在頭巾裡,或者戴上附有金屬片和紅布面紗的頭冠。頭冠上還插著雞羽或海鵰羽,隨著舞蹈的節拍擺動。脖子上則戴著瑪瑙、琉璃、 紅漿果、貝殼或其他飾品做成的項鍊。」(P331)

阿道夫的遊記也記錄了許多非原住民族及漢人為主的聚落與城鎮日常與宗教信仰,對當時歷史圖像的建構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廟口甚至是廟裡的商業活動,似乎不會讓漢人覺得有失體統。至少顯然不會影響到他們用心祭拜。…四、五步之遙的正廳,有位法師(Priester)坐在門口的講臺上,手中拿著一本扁長形的書,活潑地用手比劃,對著一群專注聆聽的聽眾朗讀書中的內容。我問我的漢人僕役小林這場演講的內容是什麼,得到的回覆是:「大家都要當乖小孩。(All men must be good boy.)」(P122-123)

誠然,因著阿道夫個人的背景,《福爾摩沙踏查》中的記述也帶有「他者之眼」的偏頗;然而,這仍不失這本遊記作為一副「有色眼鏡」,讓今之讀者一窺19世紀臺灣社會中的人群生活樣貌──在漢人聚落及原住民族部落。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