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八尺門的辯護人

《八尺門的辯護人》

唐福睿 著

鏡文學,2021

 

文/Mutulavay

故事開端自基隆八尺門「平春16號」阿美族船長一家滅門命案,所有罪證均指向該船一名逃逸的印尼籍漁工,罪證確鑿,但疑雲卻重重密布。同樣出身八尺門的阿美族公設辯護人佟寶駒,遠離部落多年,卻被迫重回老家,面對充滿敵意的族人,在有限的時間內,他必須與鄰居的印尼籍看護工,以及即將成為法官的替代役男合作,跨越種族、語言的隔閡,憑著蛛絲馬跡找出被隱蓋的真相,殊不知為了找出真相、伸張正義,賭上的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本書作者唐福睿,至今仍是承接法律扶助基金會的義務律師,擅長將本業的法律觀察結合社會議題述說故事。書中背景來自基隆的「八尺門」,位於基隆中正區及和平島一帶,在1960年間,已有一些阿美族人陸續遷徙至此,從事近海或遠洋漁撈的工作。1968年,部分阿美族人以廢棄的船板為材料,搭建簡陋的屋舍,至1973年,有更多阿美族船員相偕家眷而來,逐漸形成一個聚落。根據統計,1984年 10月當時八尺門有120戶的住民,約有650人左右,主要來自花東海岸地區的阿美族移民,尚包括少數的布農族人和漢人。1991年時,八尺門聚落在尚未與市府整治計畫取得共識期間發生大火,焚毀之住房遭全面剷除。1996年已被改建為「海濱國宅」,也成為本書主要的敘事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另一個原型故事是來自1986年的「湯英伸事件」,來自阿里山的鄒族青年湯英伸,本為師專學生,因故休學,赴臺北謀生,結果陷入連日超時工作、身分證被扣押的境地,最後憤而殺害雇主夫妻及兩歲女兒而被判死刑,當時各界曾以原住民遭歧視的社會處境為不滿二十歲的湯英伸請命,但未成功。 族群不平等的背景,勞資爭議是直接動機,重大案件經常是時代的縮影,其為何殺人的內在線索,促成社會對族群和階級等各方面體制是否公平的反思,即使各界為湯英伸登報請命,後續原住民族運動和廢死議題的討論,都繞不開這起社會悲劇。

本書以法治場域為寫實場域,呈現少數族群、移工在法律制度中的掙扎與社會處境,深刻描繪出階級下的人性實相。書中的法務部長陳令秋曾說到:「如果要殺,就要殺在最好的時刻。」或許也提供讀者思考,在辯論死刑的存廢與否之前,應先了解受害者與加害者之背景與動機,理解死刑在台灣的發展與執行情況,檢視在社會容易被忽略的人為疏失或是制度缺陷。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