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翱翔的大冠鷲

《翱翔的大冠鷲: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演講與論述》

許瀞月 主編

田園城市,2021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邀請共十位藝術家進行一系列講演所收錄而成的演講集,內容涵蓋原住民族文學、藝術與音樂。

畢業自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趙慧琳博士,曾任攝影與文字記者、小說家、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環團社會運動者。他以「用文字創作視覺藝術」為題,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分享自己如何用文字紀錄平埔族群的女性經驗,並回應自身的認同問題;身為阿美族的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則分享自己返鄉學習文化的過程,透過身體實作與海洋的經驗,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與發想。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林介文,遭遇血統認同問題與文化消逝感的困擾,因緣際會找到了「奶奶的織布」,促使他投入傳統編織技法的學習與創作,也開始認同自己家族的身分與族群文化。

同樣身為太魯閣族的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則透過行為、影像等當代藝術,以劇場的創作形式,來面對小時候所遭逢的心靈創傷,學習接受自己。近來,他更繼承部落巫醫的身分,從信仰、語言與儀式面對自己與族群;而泰雅族藝術家瓦旦.塢瑪Watan Wuma以行為藝術表達在當代社會中文化行動的重要性,同時也分享在部落與國際展演的經驗如何呈現當代文化議題。來自高雄那瑪夏布農族的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則從原住民策展人的身分進行分享,指出原住民策展有別於西方與漢人為主的空間詮釋,可以透過不同媒介找到具有自主話語權(sovereign words)的原住民族美學。

來自臺東拉勞蘭部落的排灣族亞榮隆.撒可努Ahronglong Sakinu從他的童年開始講起,提到如何帶著非族人體會排灣族獵人的山林智慧,也透過「獵人學校」的開辦繼續推廣這個價值。撒可努生動有趣的說故事能力,正是他以原住民的視角進行寫作,最有力的證明;嫁到臺東知本卑南族的饒愛琴,是桃園客家人,他以自身參與東海岸美麗灣事件的經驗談起,說明藝術創作工作如何呈現社會議題,同時分享一位藝術家在抗爭事件中的角色;達卡鬧.魯魯安(李國雄)Dakanow Luluan擁有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血統。他以音樂為媒介,分別創作出《好想回家》、《遙遠的東海岸》以表達原住民族雛妓、都市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同等議題。

最後一篇則是本書編者許瀞月之論文〈當代行為藝術演現「少數」美學與原鄉:瓦旦.塢瑪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藝術中神話、儀式與人類處境〉,作者借用卡夫卡文學中「少數文學」的概念轉化為「少數美學」,強調因不同殖民經驗所產生的差異性,以兩位原住民族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為例,說明其創作如何與神話、儀式與族群經驗展開連結及其可能性。

本書以文學、美學與音樂等不同層面探討當代原住民族藝術之可能;透過幾位講者的分享,期能拓展讀者對此議題的想像與視野。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