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原住民族繪本】Taiziuvane papia talitalrawane東邊的西魯凱、akay爺爺

《Taiziuvane papia talitalrawane東邊的西魯凱》

陳添祥 故事原創;莊詠婷 圖

曦麗古工坊,2023

文/tjaiwan parilaw

《Taiziuvane papia talitalrawane東邊的西魯凱》內容訴說民國50年代來自屏東縣霧臺鄉的魯凱族人翻山越嶺遷徙至臺東的故事。透過繪畫,讀者得以看見部落耆老們的舊部落以及他們所走過的東遷之路。透過繪本讀者亦能感受到在時代脈絡下,魯凱族人因工作需求,多數族人選擇離開部落,移居至新聚落時,族人如何展開篳路藍縷。遷居過程中,東遷的魯凱族人受到當地排灣族人的協助,彼此互助、包容的情誼讓魯凱族人終於度過艱辛的時期而能落地生根,跨族群的互動讓他們在新的土地與不同族群共生、共榮,形成新聚落的在地樣貌。
繪本同時收錄魯凱語、排灣語、客語(六堆地區)和臺語的說明,其目的一方面希望讓故事主角──部落耆老能用最熟悉的魯凱語訴說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不同語言的呈現,象徵臺東具有不同的族群文化和語言樣貌。
《Taiziuvane papia talitalrawane東邊的西魯凱》〈序〉中,第一代遷居的長輩Sirigu訴說:「kathane ku abulruli, kainaku lri paelanga. (我的故事就說到這裡為止,以後不會再說了。)」歷時4年的繪本終於出版,似乎也回應長輩們的念念不忘,以及訪談與田野紀錄是多麼不容易,深知箇中的辛苦;但更欣喜一個部落、一段時間尺度的故事以圖文的方式記錄下來,使集體移住的經驗與記憶得以保存,以及族群語言和文化繼續活用、不致消逝而能永遠流傳。

《akay爺爺》

許書瑜 文;巫伊平 圖
小島生活,2023

《akay爺爺》以孫子的視角,跟著tao(達悟)族的爺爺進入山林認識植物。作者採用教會版的族語拼音拼寫植物名,並依序用:a, b, c, d, e, g, h, i, j, k, l, m, n, ng, o, p, r, s, t, v, w, y, z等字母排序呈現不同的植物,包含實用、野味、造船用、作為主食、環保、不能說出口、用於建蓋屋頂等。透過孫子第一人稱的視角,讀者猶如走進一座「達悟人的蘭嶼山林」,琳瑯滿目的植物圖像躍然眼前。

作者於附錄中附上圖解,讓圖繪不僅僅是圖示,更有深刻的傳統文化知識蘊藏其中。例如:各家族會於自己的樹上刻上家族記號,方便採用與辨識;族人不採食esem(蘭嶼秋海棠)的花苞和梗因有其禁忌,其實是要讓它持續生長的傳統智慧;不能叫出名字的tova(棋盤腳),因夜晚才開花,又多長在墓地附近,因此傳統上被稱作「魔鬼樹」,族人視之不祥;raon(姑婆芋)可用作容器、ragarag(筆筒樹)則可以當作橋樑等。豐富的山林知識與文化,賦予繪本的不僅是一份紀錄,更有著教育、傳承傳統文化與智慧的重要意義。

「akay不識字,但akay用生命教會了我很多字。」閱讀繪本,不單是希望讓讀者身歷其境,亦能進而理解與反思,這句話彷彿說明繪本之所以存在的重要價值。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