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永遠不再

《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制》

孫世鐸、陳冠瑋、黃齡萱、高毅、張維修、林傳凱、林運鴻、林靖豪、何友倫 著

國家人權博物館、奇異果文創事業,2023

 

文/Mutulavay

20世紀許多國家的威權政府垮臺,社會走向民主化後,「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理想該如何落實?以原住民族主體而言,臺灣開發史的另一面,就是原住民族土地、語言、文化的流失,及族群認同被污名化的歷史,作者也開門見山地盜領讀者思考,「日語世代」及「華語世代」的原住民族案件,分別蘊含什麼樣的意義?

泰雅族的林瑞昌及鄒族的高一生,均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所培育的原住民族菁英,卻在1952年遭保安司令部逮補,最終因叛亂罪判除死刑。懷有崇高自治理想的日語世代原住民族菁英,在戰後終於有機會名正言順登上政治舞台,縱使他們處在國共雙方競相爭奪其政治忠誠的十字路口,採取相對謹慎的行動,據檔案記載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曾與之接觸過,卻對國民黨政府而言是「求生不可得」的滔天大罪,無法見容。

這也造成原住民族政治發展產生斷裂,除了同情者因恐懼而噤聲之外,選舉制度極度不利於未受國民黨所支持的參選者,最基層的鄉級行政首長或民意代表選舉,選舉即是整個山地鄉,其面積往往比平地鄉鎮廣大,若是省級民意代表的選區不是依照地理界線劃分,而是以選舉權人是否具原住民身分為準。理論上選區範圍更是涵蓋整個臺灣省,因為各地都能有原住民族,僅有國民黨能夠擁有在如此遼闊的選區,從事競選活動的資源者,因此原住民族若不依賴國民黨提名或支持,便難以成功當選,使得國民黨與原住民族政治人物之間的恩庇、侍從關係特別穩固,類如林瑞昌、高一生等的政治菁英後續無人。

 

 

1972年,泰雅族的秋賢嘉所寫的〈山地・平地〉刊登在《聯合報》副刊,其提到這個社會加諸在原住民身上的「山地同胞」、「番仔」等標籤難以撕除,然而其認爲比起平地人「有『倒回野蠻』的趨向」的生活方式,反而慶幸自己是「維護道德文明的山地同胞」。同為泰雅族的陳道明閱讀本篇文章後,身有他鄉遇故知之感,與秋賢嘉聯絡見面後,相談甚歡,因而結交並鼓勵秋賢嘉繼續投稿。之後陸續發表一系列文章,分別在《先鋒論壇》開闢「山地問題專欄」、《國峰快訓》專欄連載〈一個山地人的心聲〉。兩人的文章闡述著原住民族在經濟型態轉變過程中的不適應,呈現原住民族生活的進步只偏向於物質文明,卻忽略精神生活與文化發展的不均衡,書寫出同世代的原住民菁英,既目睹部落逐漸資本主義化,自身可能也於都市面對被歧視的苦悶。最終,陳道明被羈押偵訊30多天後,予以釋放;1975年,秋賢嘉以參加叛亂組織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

綜觀而言,《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引領讀者重新看待歷史,原住民族生活處於漢人優勢的社會中,不得不思考如何促進自身族群的生存及延續。關於原住民族案件的成因,並非單純涉及左翼/右翼或統一/獨立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不應當一律標籤化為「叛亂」,而有特別獨立加以探究的必要性。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