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時間|2023年12月16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雪羊(山岳攝影師/作家)
Tulbus Mangququ馬詠恩(布農族歌手)

文/gaohan

本活動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邀請同為山岳攝影家與作家身分的雪羊以及布農族歌手Tulbus Mangququ馬詠恩,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分享這趟歸鄉路帶給兩人的感動與省思。

 

契機

雪羊是位擁有十年登山經驗的山岳攝影師,分享某次偶然機會中,從朋友的消息得知,有一群布農族人每年花費一至兩個月的時間,沿著祖先的遷徙路線回到老家,並於山中用石板重新建蓋起祖先曾居住過的家屋。雪羊對布農族人的回家行動深感敬佩,同時激發族人為何想要返回祖先原居地的好奇心。於是,雪羊在2022年4月與詠恩和一群布農族青年一同從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出發,沿著祖先的足跡,花費10天的時間重返丹大老家。

心路歷程

雪羊分享的過程中談及整個團隊的多樣性,包括不同年齡層和來自不同地方的成員。儘管有些成員沒有太多的登山經驗,但大家心中都懷抱著回家的目標。上山前的準備階段,包括食物分配、補給、老人家的叮嚀和部落族人的祭告,皆期許著這趟回家行動平安歸來。

 

詠恩分享同行的大家在山林中大鍋煮食並一起共食的小故事。布農族人分享食物時,通常會先從鍋邊開始吃,當吃到鍋中間後則會將食物留給老人及新來的人,當布農族人煮食大鍋飯時,即意味著不會再將其視為外人,從分食的行為即能看出其存在著重要的文化意涵。

 

詠恩提及,整趟返家路程就是在不斷地練習、學習與克服困難,因此在現場詠恩也分享一段的布農族語創作曲 「Isu sintupa tu qalinga你說的話」,歌詞內容主要訴說夜深人靜時,回想起與思念的人所說的話或叮嚀;當失去力量的時候,思念著兩人的對話,是思念的人過去建起的家、走過的路,話語成為力量與指引,告訴自己要堅強、勇敢。

整趟回家的路程,詠恩成為團隊的引導者,時常給予團隊精神上的支持。團隊彼此扶持,互相照顧,形成了一種與以往登山經驗不同的凝聚力。沒有想著必須成功登頂百岳的明確目的,只是用心感受與記錄著與同行的大家一同走回家的路,這樣的體驗讓雪羊對於登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與不同的意義。

 

困難與挑戰

回家路程在第3至4天時,隊伍開始拉開距離,雪羊回憶起身體的疲憊、濕度以及膝蓋的考驗。儘管如此,團隊仍然保持著小組隊形,確保沒有人在山中迷失。

就在團隊即將抵達丹大吊橋時,當時正處疫情高峰,團隊快篩後,約5人呈陽性。經過討論,團隊決定不要將不好的東西帶回家,帶到丹大部落,最終改變行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不論是雪羊、詠恩或是一起前行的族人與朋友,最終沒能抵達目的地,心情相當複雜與沉重;但轉念一想,此行目的除了回家之外,也意外獲得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心與回憶。

 

結語
從雪羊和詠恩透過影像、語言和音樂交錯的分享中,深受他們回家路途的心境和感動,同時讓我們思考著當代社會面臨的多元文化挑戰,包括傳統領域、身分認同和歷史脈絡等議題。在多元文化的時代,應嘗試以正向心態去探索不同文化,這是每個世代皆必須反思的社會課題。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