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碩 編繪; 王佐榮 撰文
蒼璧,2023
文/任嘉芳
1839年攝影術(photography)的誕生,改變了人類受限於文字、繪畫、口傳等的記錄模式;1861年托馬斯·薩頓(Thomas Sutton)以三色法拍攝出歷史上第一張彩色照片,開啟後人對於彩色影像的探索,但因其製作程序繁瑣且費用高昂,並未得到廣泛應用。直至1900年代初期「Autochrome Lumière」攝影技術問世後,彩色攝影才獲普及。
《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 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集結日治時代初期(1869-1900年前後)東、西方寫真家所拍攝的黑白影像,不假電腦AI之手,與專家、耆老考證後再以手繪方式上色,將黑白轉譯成更貼近生活的真實色彩,呈現出還原度高且具溫度的幀幀照片,藉由編撰團隊對於臺灣的愛,跨時代突破攝影術的限制。
雖目前推測臺灣最早的寫真可能為1854年美艦指揮官培利(Mattew Perry, 1794—1858),派軍艦「馬其頓」(USS Macedonian)探勘雞籠(現今基隆)煤礦與地形調查的隨行攝影師所記錄;或由1858年英國軍艦不屈號(Inflexible)至北臺灣探勘時所繪製及拍攝的地理資料(頁115),但因歷史照片大多佚失,故書中並無收錄。
本書由目前已知最早臺灣影像紀錄者—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1838─1903)作為開端,身為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 [1]隨行攝影師的他,其中一幀攝影作品〈李仙得與陶德以及福爾摩沙住民〉[2] (頁13)雖地點不詳,且時間僅能推敲為1869年[3],但實為原住民寫真照片濫觴,讓歷史陳述從帶有主觀意識的文字、繪畫,轉為相對客觀的影像照片。
另一部分,則是著名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的攝影作品,其於1871年隨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來臺傳教、行醫,其探險足跡多集中於臺南地區,且留下諸多西拉雅族的服飾、房舍及產業影像,甚至出現具有構圖性的人物姿勢擺拍(頁38─45),並於後續著作《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中指出他們是優秀且坦率真誠的種族[4],打破當時西方國家對於臺灣原住民粗俗、野蠻的刻板印象[5]。
所謂「以鏡寫史」,書中8個部分共百餘張照片,在和相關文獻相互佐證與補足下,可作為爬梳臺灣歷史脈絡與變遷的絕佳史料,其呈現出不僅是快門按下剎那的記憶,也同時反映異國視角下所蘊含的人文風貌、生活樣態。而在本書手繪上色後,更能達到「以彩明鏡」的效果,讓珍貴的照片更加栩栩如生、歷史更加歷歷在目。
[1] 曾於中國廈門擔任領事,並於羅妹號事件後,來臺與原住民交涉並處理後續事宜,其著有《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一書,中譯本為《李仙得臺灣紀行》。
[2] 原文為「Le Gendre(U.S consul)…Dodd, and aborigines of south formosa」或譯〈美國領事李仙得與陶德及福爾摩沙南部原住民〉,參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3] 推測地點為南部;推測年份應為1872-1875,參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4] 原文為「They were a fine, simple-looking race and had a frank sincerity of manner ……」,參閱John Thomson(1898).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p. 119). Westminster A. Constable & Co.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9/Through_China_with_a_camera.pdf。
[5] 參閱中央研究院:西方旅者眼中的臺灣-約翰湯姆生來臺的足跡。
延伸資料:
臺灣古寫真上色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ldtwcolor?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