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Imiloa 探索海之事:夏威夷文化交流分享會

時間|2023年10月04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TOCC (Taiwan Outrigger Canoe Club 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團員

文/EN;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TOCC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

 

Queen Liliuokalani Long Distance Canoe Race(50週年皇后盃長距離支架大洋洲舟賽)於2023年9月在夏威夷展開。臺灣代表由TOCC(Taiwan Outrigger Canoe Club)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獵人學校與臺東縣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組成「南島台東隊」參加28公里女子9人組、男子6人及9人組及8公里12人雙體船男子組及混合組等競賽;更受Kimokeo Foundation(夏威夷非營利組織)之邀約,於夏威夷各島嶼參與一系列海洋與土地相關的文化活動。此趟旅程,以夏威夷語「Imiloa」作為核心,意即尋求遠方,也是在夏威夷中探索之意。本次分享會,TOCC團員透過各自的鏡頭和專長,分享在夏威夷的探尋所見與競賽之旅。

 

TOCC團員分享|古瑞彬、許哲綸、王睿、Helen Scott、陳豪毅、Heidi Yip、Summer、Yvonne

航向支架大洋洲國際賽事的感動—古瑞彬

古瑞彬為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總幹事兼教練,來自臺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的魯凱族人。從教練角度分享參與夏威夷皇后盃支架大洋洲競賽的過程與收穫。參與本次賽事的成員分別來自不同縣市,各自有著不同職業,僅能利用假日齊聚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訓練,培養團體默契;加上協會剛成立1年,參賽成員遴選不易,人員素質落差過大,也因此讓協會在初期訓練過程中面臨許多困境,所幸最後邀請到新加坡教練Denes Szaszak及Uncle Kimokeo來臺指導,針對划船姿勢、節奏、技巧與經驗傳授,大幅提升選手信心。

「南島台東隊」是一群擁有共同信念「船的家人」,以家為單位的我們,一起乘風破浪。現在,船槳已舉起,讓我們一同往海文化划行,綻放船所帶來屬於我們的故事。

 

賽後感想—許哲綸(小黑/Jerry)

許哲綸是位攀岩教練,參加過新加坡及夏威夷賽事的他,決定透過兩場賽事的差異性進行分享。

我認為兩場比賽的差異性在於競技與文化的比重,新加坡為純競技比賽,而夏威夷賽事不只有場上競技,透過晚會與傳統文化攤位、手作活動的辦理,看見夏威夷人延續傳承划船文化的精神。最讓我感動的是夏威夷人使用傳統木船來比賽,雖然相較於碳纖維與玻璃纖維的船隻速度較慢,卻展現夏威夷人對自身文化的尊重與驕傲。而此次參賽獲得最珍貴的精神,不在於比賽或出航,而是船上成員一起經歷風浪,相信彼此互相幫忙與協助。

 

我的視角 戒護船上的心得—Ray W. 王睿

Ray畢業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是一名攝影師,同時擔任戒護船船長角色。

什麼是六人舟九人賽?即6人划船,3人在戒護船上等待轉換,參考船員體力、海浪、風等因子來轉換,而轉換的位置通常為編號1、3、5或2、4、6的位置。一艘船共六個位置,1號位為配速員(決定划槳風格,對海況的體感佳);2號位為副駕;3號位為力量者;4號位為引擎室,即速度的輸出;5號位為隊長,因此位置視野佳,可監控整艘船的態勢(動態);6號位為領袖、舵手,決定路線航向。

Hawai’i對我而言真的是「超載而歸」。在這趟超載而歸的旅程裡,每場競賽、每趟參訪、每次交流都極具啟發。臺灣的海洋文化因為時間推演改變許多,保守的臺灣島民們正準備迎接一場文化復興,很榮幸能在創紀元的時刻,擔任見證人的角色並親身參與其中,藉由這次難能可貴的旅程裡獲得的所見所聞,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藍海航向上,擔任好關鍵的指揮官角色。

 

Hōkūle’a 那艘船 it matters—Helen Scott

Helen為Kamehameha school在臺代表,擔任夏威夷與臺灣文化交流的橋樑。

夏威夷原住民於1970年代開始喪失航海文化,直至Hōkūle’a(意為「祖先的船」)於1976年回到祖先的島嶼(大溪地),才開啟了夏威夷航海文化復興的里程碑。

Helen 於Kamehameha school服務14年,以學校辦理的遠足活動來分享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將夏威夷原住民學生參加遠足活動時踏入Lo’ikalo(芋頭田)的第一步稱之為「level one “touch”」,其研究顯示參與過相關活動的原住民學生會漸漸受到啟發,使其較有可能上大學,或主修夏威夷相關研究,可見Kamehameha school於夏威夷原住民文化復振與保留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外,透過Waikīkī參訪,也看見取之於土地,用之於人民的夏威夷精神。Royal Hawaiian Center(皇家夏威夷中心)的文化專員提及,雖然Waikīkī已發展成商業化的觀光勝地,但這些土地皆為夏威夷人民所有,而這裡賺取的所有費用皆回饋至夏威夷教育、醫療及醫院,”This hawii people”。

 

撚辮、綁紮、編織twisting, lashing, weaving—陳豪毅 Akac Orat

陳豪毅來自臺東縣卑南鄉南王部落卑南族人以及成功鎮麻荖漏部落阿美族人,為黃籐編織與傳統建築的藝術工作者。

此次旅程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賽前船員們要學會綁船,也是我對船文化感到敬佩的地方,自己的船要學會如何綁與維修,才會真正認識這個文化;同時也強烈感受到原住民在過去活裡常使用繩索綁紮、編織,建構出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

夏威夷人會使用ti leaf(綠葉朱蕉)編織 Lei(夏威夷語,花環),代表著Aloha精神,透過每次的採集、編織將一個社群凝結起來。

 

從藝術的視野去探索海洋文化與精神的連結—Heidi Yip葉海地

Heidi來自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部落,此次以藝術工作者的身分隨團至夏威夷參賽,其透過素描記錄夏威夷的所見所聞,並現場分享當時的素描作品。Heidi喜歡觀察植物,同時透過觀察植物看到臺灣與夏威夷的連結。

 

城市.生活美學—Summer

Summer為來自臺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阿美族人,是一名數位遊牧(自由文字工作者)。

「在夏威夷什麼都是放大版」,這是我對於夏威夷的第一印象。在夏威夷可以看到他們將代表性的自然意象(龜背芋、椰子樹、海浪)完美融入城市icon設計,不僅將其轉譯到建築,更可於展示商品中看見,大幅提升建築、城市美感。

 

臺東縣南島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創辦人Yvonne 江伊茉

夏威夷文化最吸引我的是,來到這裡會忘記划船是一項運動,每一次練習都像是回家。在這深刻感受到,划船不只是一項運動,而是與夏威夷、南島民族文化緊密相連的一種生活。很感謝臺灣原住民族為我們打開每一扇國際交流的大門,透過New Wind時代變遷的新風,看見未來的變化。

交流時間|與會者分享

與會者1

透過今天的分享,看著Yvonne在短時間內把臺灣原住民帶到夏威夷的過程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船的家人體現了家人間的連結,使我深受震撼,而這次「50週年皇后盃長距離支架大洋洲舟賽」非常棒的地方在於這不只是運動,而是透過文化交流連結夏威夷文化,對我來說,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項戶外運動並非只是運動,更是生活的體現。

 

與會者2

很感動在臺灣接觸到這麼多熱衷於夏威夷文化的同好,非常感謝TOCC團員們帶我們看到夏威夷的不同面向。身為舞者難免視野過於狹隘,看到藝術工作者、運動員、設計師、船長等人從不同背景分享各自觀察到的夏威夷文化,令我非常驚喜,謝謝你們引領大家從新的視野體驗!透過這樣的經驗,不只認識了夏威夷,更認識了我生長的地方臺灣以及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看到這麼多人在不同領域推廣與連結夏威夷文化和臺灣原住民文化更是感動不已,尤其是創辦人Yvonne分享的 “E noho ana nā kūpuna ‘Ausotoronesia o ka Hawai’i ma Taiuana, he mokupuni e kokoke ana i Kina.” (夏威夷的南島祖先是住在中國沿海的臺灣島)。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