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圖書】百年臺灣大地

《百年臺灣大地 : 早坂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質學的建立和創新歷程》

歐素瑛 著

野人文化,2023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作者歐素瑛老師目前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其透過歷史學研究取向的方式,以臺日兩國所典藏之相關檔案、史料、回憶錄等為基礎,並以日本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早坂一郎教授為撰述核心,分析其一生的學思歷程與研究成果,試圖探究臺灣地質學研究的建立、發展與創新過程。透過作者的整理,瞭解早坂一郎對臺灣地質學研究的影響及貢獻,加以釐清其對近代臺灣地質學研究的學術脈絡。

 

本書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礦之味•遠航來此──十九世紀中葉的地質踏查〉書寫自19世紀以來,來臺針對經緯及地質踏查的英國、美國、德國等西方人士,包括隨德國地質、地理學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踏查北臺灣的地質條件,並繪製淡水河沿岸地質剖面圖。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 1830-1899),19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於屏東琅嶠(恆春)外海觸礁,與當地原住民發生爭執,美國派遣來臺進行調查;1869年再次來臺,並詳細調查臺灣西部地理和地質。1882年,遂派遣至中國海關工作的德國人克萊茵瓦奇特(George Kleinwächter)至臺灣南部進行地質調查,為於當地建造燈塔;1883年將其於恆春半島的地質調查報告發表於《皇家亞洲學會中國北部分會期刊》第18期〈福爾摩沙的地質研究〉一文中,並附有一幅屏東地質地形彩色素描圖,早坂一郎教授認為此圖應為臺灣最早的地質圖。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淡水為其第二個家鄉,在臺傳教時,常以大自然為教室,透過旅行、登山等方式教導創造主與大地生態之關係,教學內容甚廣,包含神學、地理、地質、天文以及動、植物等,1895年出版回憶錄《臺灣遙寄—島嶼、住民與傳道》,向西方的讀者介紹臺灣、認識臺灣。

 

第二部〈學術探險與殖產興業──日治前期的地質調查研究〉,說明日治前期來臺學者專家的「學術探險」,如臺灣微化石研究最早見諸文獻者「日本地質學之父」小藤文次郎(1856-1935);「日本近代地理學之父」山崎直方(1870-1929)及日本地質學家橫山又次郎(1860-1942),讓臺灣地質學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而臺灣總督府基於「殖產興業」的實用目的,同樣在臺灣本島與離島的地質和礦產調查上取得豐碩成果,作者透過爬梳上述所展開的調查及其成果,以建構當時臺灣地質學研究的學術圖像。

 

第三部〈全面展開的視野──早坂一郎的地質學研究〉為全書重點,以當時為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為核心,從其來臺之前的經歷寫起,直至來臺後所展開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研究以及臺灣天然記念物與國立公園的指定等,足見其學術研究的領導地位。

 

而第四部〈戰後留用與地質學研究傳承〉作者爬梳二戰之後,早坂一郎教授在臺北帝國大學(現今為國立臺灣大學)留用期間的地質學研究及傳承。而後,自1949年遣返回日本,睽違17年後,1966年再度來臺訪問,並著手撰寫回憶錄《角礫岩之心》(《角礫岩のこころ》)。

 

雖然作者自謙本書為「小題大作」,但透過作者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爬梳,有助於瞭解臺灣在地質學調查研究的發展,更加認識學術研究的取向與研究成果。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