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主題書展】重訪伊能嘉矩
|
集人類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伊能嘉矩,是歷來臺灣學者公認的臺灣研究先驅。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隨著日本政府來臺從事人類學研究,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份,展開「臺灣人類學」研究計畫,調查全島原住民,並提出了全島原住民族群分類體系,打破以往在清政府撫番時所做生番、熟番的劃分。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近代臺灣的先行者。在臺短短的十年期間,先後出版了《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志》、以及《臺灣蕃政志》等重要著作。1906年返鄉後,伊能嘉矩仍持續進行臺灣研究,1925年因病過世,過世後三年,在其弟子奔走下完成巨作《臺灣文化志》的出版,也是伊能嘉矩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1990年代,伊能嘉矩許多作品在臺翻譯出版,戰前出版的著作也陸續再版發行,當年,伊能嘉矩透過諸多文獻與踏查資料來詮釋臺灣,一百年後,我們藉由對伊能嘉矩的再踏查,讓臺灣歷史知識的研究得以在其所構築的巨峰上繼續前進……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
|
|
原圖中心2018年4-6月「館藏導覽」徵稿
|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8年4-6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徵稿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
6/20(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
|
|
|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新書發表會
|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時間︱2018年4月21日(六)14:00—16:00
文/KT;攝影/政大原民中心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新書發表會於今(107)年4月21日下午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舉行,本場新書發表會由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與出版本書的臺大出版中心共同舉辦,邀請作者松岡教授主講,活動當天共有近40位讀者前來共襄盛舉。
主持人林修澈教授於發表會開場即指出,《「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一書的出版與臺灣社會目前的局勢關係十分密切,「蕃地」統治意指日本治臺時期對臺灣「蕃地」的統治,「山地」行政則為民國政府對臺灣「山地」的行政,本書描述這兩個國家政府的統治是一脈相承的,這樣的統治對臺灣原住民族妥當與否,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松岡教授是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而任教地點為獨協大學,松岡教授執意在臺灣做的原住民族研究應該回歸原處,因此在本書的日文版完成後,繼續出版中譯本,讓臺灣的讀者也能了解其所研究的內容。
在分享本書內容前,松岡教授先簡單談起自己與臺灣原住民的緣分,於東京大學就學時,教授便對臺灣原住民的花文化很感興趣,2003年首次來台後,更好奇臺灣原住民戴百合花環的習慣,雖然教授現在的研究已和花並不相關,但仍然保有拍攝花草的興趣……
點此觀看全文。
|
|
|
|
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文化源流與變遷
|
地點︱國史館
時間︱2018年4月26日(四)14:00—16:00
文/布朗
國史館於107年4月26日辦理的臺灣史系列專題演講以「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文化源流與變遷」為題,邀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浦忠成院長擔任主講,分享鄒族的歷史與文化。浦院長從鄒族的起源、傳統領域的變遷、歷史文化、祭儀,以及與周邊族群的關係等面向,以詼諧風趣的口語引領參與者認識鄒族。
鄒族的緣起,必須從玉山講起。玉山,鄒族人稱Patunkuonü(即「八通關」),據神話流傳,鄒族的天神降落在玉山並造人。因此鄒族家族遷徙的故事也是從玉山開始,往玉山的南方、西南方、西方移動,移居範圍在陳有蘭溪、清水溪、曾文溪與荖濃溪河川的中上游。而另一則流傳於鄒族的神話,是古早以前溪水因巨鰻堰塞,而使得溪水氾濫淹沒大地,鄒族逃向玉山頂避難,後來因一隻螃蟹相助,以螯奮力夾住巨鰻肚臍,巨鰻驚痛轉身,因此洪水退去,大地再現。鄒人便往玉山西方、西南方方向遷徙,爾後建立四大社:特富野Tfuya、達邦Tapangx、魯富督Luhtu,及在20世紀初即消失不見的伊姆茲Imucu 與其周遭小社。這些神話的傳述表達了鄒族認為玉山是其起源之地,而在玉山躲避洪水之時,天神教導了鄒人如何創作與吟唱,也成為後來族人祭祀時所唱的祭歌……
點此觀看全文。
|
|
|
|
【電影】給親愛的孩子:臺灣百年山林開拓史紀錄片
《給親愛的孩子:臺灣百年山林開拓史紀錄片》
黃淑梅導演;自然影像,2017
文/EN
《給親愛的孩子》是一部呈現臺灣土地、生態的紀錄片,由導演黃淑梅執導,以影像為信,寄給未來孩子的一封影像家書。
1999年,導演黃淑梅用鏡頭記錄921地震後山河人事的驟變,投入災區重建記錄工作長達4年半,相繼完成《在中寮相遇》(2006年)及《寶島曼波》(2007年)兩部作品。2009年,她再次帶著攝影機進入莫拉克土石流災區,但這一次並不是要記錄災難,而是試圖還原臺灣近一世紀數百萬綠色生靈被殺戮的歷史。
本片從日治時期的帝國掠奪至國民政府錯誤的林業政策,甚至更加過度開發的歷史開始說起。日本治臺時期,將臺灣視為帝國南進的跳板,為有效利用臺灣的物產,做了詳盡的科學研究,因此所有的資源開採與利用都有長遠的規劃。他們先對全島進行全面性的林業資源調查,據以訂出百年尺度的開發政策,然後再依計畫有效地汲取臺灣的林業資源。雖日人是以永續利用為前提下的使用森林資源,但其資源皆運用在自身國家,故對臺灣森林生態而言終究是掠奪……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紋面傳說
《紋面傳說》
陳勝榮故事提供暨撰文,林瑋琪圖;臺灣文創會,2016
文/吳均上
《紋面傳說》一書是社團法人臺灣文創會於2016年出版的「多元族群神話傳說故事系列學習繪本」系列共六本之中的第二本。這一系列均為篇幅短小、插畫精美的精裝繪本,除了中文與英文以外,更貼心地附上四種原住民語作為對照,分別是泰雅語、排灣語、阿美語與布農語。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越來越少人使用原住民族語溝通,就連年輕一輩的族人使用族語的比例都漸漸地在減少中,只怕,在不久的將來,有些族語將逐漸失傳。有鑑於此,政府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族語的認證,以期鼓勵年輕族群的原住民朋友學習自己的母語,更加重視身為原住民的寶貴價值。可是,推行原住民族語並非如想像中的容易實行,因為除了許多原住民學校地處偏鄉、交通不便、教授族語的老師很是缺乏以外,一個至為關鍵的原因便是原住民族語言相關教材的不足。
於是,便有了這一系列傳說故事學習繪本的誕生。本系列由經驗豐富、出身泰雅族的陳勝榮先生提供故事及撰文,並輔以十分吸引目光的精美插畫,在原住民各族語言方面,則聘請各族語言專家提供精確的翻譯,以輔助原住民兒童在閱讀故事的樂趣之中學習母語,同時了解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觸摸到自身文化的脈絡軌跡。在故事末,附有「教學活動設計」此一貼心的單元規劃,透過設計生動有趣的綜合教學互動課程,吸引學生深刻了解主題,同時於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熟習族語的符號、詞彙、句型及閱讀等……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我家是聯合國
《我家是聯合國》
張郅忻著;玉山社,2013
文/林勇年(讀者投稿)
書寫家族的故事,如同作一盤蛋炒飯,看似平易,實則困難。在探索、瞭解或撰擬家族故事的同時,往往也是在試圖發現一部分的自己,我從何而來將之何往,某程度上與家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家人過往或現今的故事,又如何影響著我的生命?《我家是聯合國》提供讀者一個可能的答案。
作者張郅忻出身自一個多元背景的家庭,成長於客家庄、繼母是阿美族人、有兩位來自東南亞的阿妗,妹妹婚後帶來了一位南非妹夫,在這樣的人際網絡中周旋,國籍、語言或文化所造成的衝擊,是如此深刻卻又如此平常。本書可分成三大篇章:「山歌綿綿」、「妳的名字」與「流浪者的孩子」,各大篇章下又有數則短篇紀事,作者希望透過家庭成員們的移動軌跡與遷徙腳步,與讀者共同「從遺失的細節裡試圖返回錯過的場景」,見證台灣社會曾經有過或現正發生的跨國經歷。以下依篇章次序,揀選其中數則,簡要介紹梗概,盼藉此觀其宏旨。
「山歌綿綿」以在客家大院的童年期為核心,鋪陳祖父母及親族長輩間的互動來往。〈九重葛〉描述著祖父年輕時到越南紡織廠工作的故事,在那通訊設備不發達的年代,祖父母面臨著遠距離相處的糾結,透過一株九重葛串聯彼此的心意,更是返台多年後祖父對當年越南歲月的回憶媒介……
點此觀看全文。
|
|
|
|
Magabala Books
網站連結:https://www.magabala.com/
整理:林恬慈
Magabala是澳洲知名的原住民主題出版社,位於西澳最北邊盛產珍珠的布魯姆,因此也是世界上最為偏遠的出版社之一。
從1990年開業以來,Magabala出版了許多優良的澳洲原住民文學作品,並多次獲得文學與國家成就獎項。身為澳洲值得尊敬的小型出版社之一,Magabala出版有品質的作品,以鼓勵澳洲原住民與托雷斯島民的文學天賦與多樣性,目前已出版超過兩百本不同類別的書籍。
Magabala是非營利單位,表示大眾可以為傳播文化的種子盡一份心力,民眾可以透過Magabala的網站了解如何贊助他們。
點此觀看全文。
|
|
|
|
蒂摩爾古薪舞集
網站連結:https://www.tjimur.com/
整理:吳慈恩
「蒂摩爾古薪舞集」為臺灣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性的當代舞團,2006年由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擔任團長暨藝術總監,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擔任舞蹈總監。蒂摩爾古薪舞集嘗試從排灣族傳統樂舞的學習過程中,將排灣族樂舞一體形式轉化成現代舞的肢體語彙,並堅持以傳統文化為基底,提煉排灣族文化精髓,以歌入舞、以舞寫歌,展現臺灣在地特色及原住民排灣族當代肢體美學的魅力。
其網站提供關於蒂摩爾古薪舞集之介紹、演出作品以及相關表演藝術課程等活動資訊。以原住民排灣族當代肢體美學為尊的蒂摩爾古薪舞集,延襲祖先傳統思維,運用現代肢體語彙,呈現多元的演出內容為舞團目標,積極開發排灣族群樂舞及其他藝術、劇場領域間合作的各種可能性,並藉由結合來自各地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共同發展並突破既有的舞蹈形式及製作模式,讓在地文化與世界接軌,企圖開出臺灣表演藝術中的新百合。……
點此觀看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