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三部曲,終曲:好久不見德拉奇
片長:72分
導演:莎韻西孟
製作/出版:小米影像工作室
◎本片獲選為加拿大Biindigaate原住民影展的閉幕片
文/莎歷瓦勞.布朗
《好久不見德拉奇》以Yaki Yabon種下小米到收成為主線,紀錄整個小米種值的過程,在過程中,一邊聆聽Yaki說著以前的故事、小米的故事。除了Yaki Yabon,片中還記錄了另外兩個家庭:詹姆士一家,以及惠娟一家。詹姆士是一名約聘的垃圾清潔隊員,和兒子屬路經常一起到果園工作。惠娟是嫁來環山部落的媳婦,一邊在幼兒園工作,一邊幫忙果園的事務。由於當地只有國小、國中,詹姆士與惠娟兩個家庭將孩子送下山念書,其中有除了對孩子的思念與不捨、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以及對傳統文化流失的力有未逮。
小米、馬告、高山梨: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
片中的幾種作物:小米、馬告、高山梨,背後各表現出不同的生活情境,小米是泰雅族人最神聖,也最重要的作物之一,片名「德拉奇」(trakis)是泰雅語的「小米」的意思,透過Yaki Yabon種植的紀錄,除了是對小米種植的復振,所喚起的也是族人對傳統文化復甦的想望,Yaki總說:「以前的生活多麼好啊」。馬告,是泰雅族實用的一種傳統香料(山胡椒),由於種植不易,所以都是去找野生的少量採摘,這也反映出部落自給自足,與環境相處的價值觀。高山梨,則是族人種植的經濟作物,歷經果園種植收入的大好大壞,如詹姆士與惠娟仍須依賴此以支付孩子們學費。
莎韻承認:「我的確是想要用小米與水梨、老人與中年人的對比,再輔以馬告,來講述原住民在現代生活中面臨現實的抉擇。[1]」而透過鏡頭中環山部落的人,與他們的作物,可以發現無論是Yaki、詹姆士或惠娟,他們透過勞動來體現生活,也透過這個過程進行族人(親人)間的精神交流:Yaki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詹姆士透過果園工作教授知識經驗知識給屬路;惠娟與大兒子在果園的交談等等。從傳統作物的自給自足到為了應付生活呀立的經濟作物,從片中三個家庭能看見部落族人對深厚土地的情感:
Yaki:這是我父母留給我的土地,如果再年輕一次,我要把這片土地種滿小米。
詹姆士:這是我們的祖產,不能亂賣。
回家之路
Yaki Yabon的兒女大多都在平地工作,詹姆士與惠娟兩家的孩子,年紀到了也下山求學,這是多數原住民地區的現況。離開家求學或工作,部落的孩子可能因此而越走越遠,但是莎韻回來了,在離開八年後,莎韻選擇回到家鄉,甚至開始記錄部落的一切。透過《好久不見德拉奇》,我們看見莎韻眼中的家人(環山部落的族人),我們與莎韻一同踏上更接近家鄉的路。
小米作為全片的象徵,如莎韻所說:「小米跟我們泰雅族很像,很團結、緊密的在一起,但要是分開了又可以堅韌[2]」,族人日常生活中午可或缺的小米,在片中所展現無論是種植、食用、分享種子等等,都是情感的聯繫,濃得化不開,就像小米和醃肉。而片中Yaki Yabon友開始種植小米,從小米播種到收成到有人願意學習學習小米的技術,除了可視為導演莎韻本人回家之路從啟航到收穫的隱喻,也蘊含著期待,期待這些在部落長大的孩子,終能回到部落;亦是期待族群文化延續的可能性。
關於導演 莎韻西孟
莎韻西孟,台中和平區環山部落泰雅族人。23歲開始投入文字記者工作之後,族群意識逐漸覺醒。曾任原民台、年代電視台記者、公視「司馬庫斯」紀錄片企劃執行,原住民青少年專欄寫作等等,台灣藝術大廣播電視學系畢,關注原住民生活與土地權議題。返鄉拍攝紀錄片,目前作品為《尋找德拉奇》、《愛.部落》,以及《好久不見德拉奇》,名為「回家三部曲」。
◎莎韻的回家三部曲在原圖中心均有館藏,歡迎有興趣的讀者來前來欣賞!
真讚啊!
找回最真《原始》的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