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之後》
陳樂晞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9
文/Djupelang
「人總是會要走,地卻會永遠的留下。」——Asaw 耆老
本片由激流勇士團隊至南澳溪流域所拍攝之生態紀錄片,並榮獲2017年新北市國際華人紀錄片優選。此次團隊出發前往探勘傳說中的bon bon溪,聽聞此條溪的瀑布流量相當龐大,衝擊而下的水所產生的聲響,因此名為bon bon溪。前往bon bon溪的路不易抵達,地形多為峽谷,需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探勘過程歷經多次失敗,團隊再次請教部落的耆老和獵人。經過多次的訪談,李政政團長對於抱持只是單純探險的心境,已隨之轉變,加深了團隊想跟隨泰雅族人祖先的腳步,回到舊部落,回到泰雅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
本片訪談部落耆老以及田調,透過耆老的口述得知Kelesan(泰雅族南澳群)的源頭以及生態環境是如何改變。片中Yukan大哥在某次探勘旅程提及,南澳北溪的上游設有礦場,已影響生態許久,團隊決定擇日出發前往一探究竟。部落長輩回憶起小時候的南澳北溪,每年5、6月毛蟹都會上岸至河口,無論捕蟹籠放置何處都是滿滿的收穫。經調查,全臺灣共246個礦區,其中196個礦區皆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南澳北溪上游的礦場自民國60幾年就已開始運作,上游至下游流域長達38.5公里皆已遭受嚴重汙染。
片中的Asaw耆老來自南澳鄉碧候部落,其透過鏡頭記錄礦場造成環境的變化和逐漸消逝的文化,長達30餘年;Asaw耆老與團隊一同規劃更加詳盡的尋根之路,即使忙於工作和課業,外加身體的狀況,仍心繫著影片與論文的進度,只希望兩者皆能順利完成。
2019年6月團隊前往礦場時,得知路經的產業道路原是林道,曾是廣大的林場,其遭到砍伐後,僅剩枯立木與人工造林。為更深入理解日治時期林業開發的這段歷史,團隊決定前往位於日本京都「日本臺灣協會」,蒐集相關的林業開發的影像紀錄。現任為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於紀錄片指出,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的伐木事業擴大,當時臺灣林道伐木長度最高紀錄竟長達3,682公里。礦場開採多數皆在林業用地,但保安林(為森林環境為特定公益功能為目的,而設置之保護林)原則上是不得任意使用。礦場開發比伐木更具有摧毀性,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更是極端,而所謂的「礦場復育」實質上根本無法回復整個生態系。「礦業改革」的口號並非是全然否決礦場開發,而是希望政府針對《礦業法》之修正更加妥善,以及管理完善的採礦辦法等,足以讓礦業正常化發展。
不論是伐木事業或是礦業開發,本質上即是一場山林戰爭,環境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不外乎容易造成土石流、文化慣習傳承流失等問題。獵人Yukan感嘆地說:「以前抓毛蟹、放鰻魚勾,現在的小孩子都不知道了!因為東西都沒有了,我們要怎麼教小孩子放鰻魚勾,狩獵的問題都會影響到啊!」
Asaw耆老於訪談時曾言:「人總是會要走,地卻會永遠的留下。」
土地不斷地開發,南澳地區地景和地貌的改變,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亦嚴重影響族人的居住安全和水資源利用。雖伐木和礦場開發確實促進臺灣的經濟發展,具有影響力,現今的我們是否真正需要更多無謂的開發與利用,使土地不斷地退化。
而紀錄片偶爾有位泰雅女孩Laha的身影出現,但卻在前往上游礦場的拍攝過程中,Laha不幸發生意外,離開了人世。Laha回到部落,期望透過鏡頭記錄泰雅文化、記錄族人的記憶與部落的故事,Laha認為:「泰雅的精神就是不斷的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