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口之河》
黃瀚嶢 著
春天出版,2022
文/葉芊均
作者黃瀚嶢在風災後,進入臺東知本進行生態調查,協助當地環境復育工作,書名來自地理名詞「沒口河」,意指當水道隱沒在沙灘上,形成的斷頭河流,逐漸匯聚成封閉的湖泊。而後此處被指稱為「知本濕地」,是經過詳細的生態調查後,確認此地的生物種類與活動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被評斷為「濕地」。在界定基本名詞的認識之後,作者娓娓道來發生於知本濕地的社會運動。
最初,臺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規劃為開發區域,由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企圖打造「臺東狄斯耐樂園」,之後這項開發案則是不了了之。2018年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的光電能源開發預定地設於此處,開啟接下來的抗爭序幕。由於開發地不僅涵蓋濕地,還有「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意為團結,也是「知本」地名的由來)傳統領域,定調了這是一場自然環境保育和部落傳統文化保存的結盟。於是,作者一邊記錄當地物種,同時也參與反對本次光電開發案的社會運動團體。
本書各篇章以知本濕地具代表性的物種命名,並以生態為底隱喻不同的主題,將自然書寫擴展至社會文化領域。經由作者細膩安排下,原先陌生的物種名因為一個又一個故事而逐漸鮮活,例如巴拉草、臺東火刺木、茵陳蒿、苦楝等。而苦楝在卡大地布及卑南族的傳統信仰文化具有驅邪、除穢作用,亦有庇佑之意;其別稱為苦苓,漢人拒斥、根除,因此,觀察其在野外分佈的多寡,則反映出族人的活動足跡。
卡大地布族人多次經由部落會議對外公開反對光電開發案,開發廠商則提出依照《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中的「諮商同意投票」,然因其辦法配套不完善,實際執行過程又多有爭議。其立法初衷是讓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開發案,確保開發過程中的討論,得以兼顧傳統文化與部落參與,光電開發案卻是規劃皆已完成後,才進行諮商同意投票,徒具形式。開發廠商在當地籌備多時,已拉攏、聚集部分族人,以分化既有的部落勢力,最後的投票結果,竟以十幾票之差通過同意光電開發案。雖是卡大地布的一大挫敗,卻也因此匯聚更多社會關注。
知本濕地光電開發案的最後一關,為內政部營建署的土地變更審查,環保團體與卡大地布族人憑藉在當地成長和深耕多年的經驗,提出許多佐證知本濕地應保留的有力論述。2021年臺東縣政府與廠商合約即將到期之際,宣布不再展延;2022年部落提出行政訴訟,法院撤回經濟部頒發的電業籌備許可,並宣布諮商同意投票的決議,因過程爭議判定無效,知本濕地正式迎向勝利。
作者由淺入深地爬梳,以此回應保留知本濕地為何如此重要,書中有作者在社會運動過程中的諸多反思,精闢且深刻。從書名《沒口之河》(The Lost River)命名的巧思來看,「之」和英文書名「The」聚焦於匯聚知本濕地的這一條河,從廣泛的地理名詞回過頭瞄準在地,不再是以空泛的框架誇誇其談,而是從在地脈絡所生長出的論述與行動,如同佇立在廣袤土地的苦楝樹,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