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施百俊 編劇;張重金 漫畫
屏東縣政府,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主要參考屏東縣政府《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學術調查研究暨潛力點串連規劃成果報告》,並委請牡丹社事件的後裔高加馨老師審定後,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而成,主要描述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日本侵臺」兩事件,合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始末。
本書以熱血、輕鬆且幽默的漫畫形式,以傳達曾參與歷史事件的各方史觀,企圖重現牡丹社事件的真實現場。過去的檔案資料、文字所無法呈現的歷史場景,透過漫畫輕鬆閱讀的方式,邀請讀者「身歷其境」,得以理解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第一章〈暴風〉,描述宮古島人如何看待北京清國、薩摩藩和琉球王國之間宗主國的複雜關係;瑯嶠十八社內部對卓杞篤與外國勢力訂定的南岬之盟,已漸漸失去約束力;而第五章〈宛如飛翔〉日本明治政府對於出兵臺灣意見不一,乃關乎於清國政府對臺態度的舉棋不定等。
牡丹社事件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與在地觀點的加入,逐漸呈現多元化的史實敘述──遭遇海難的宮古島人、收留難民的客家人楊友旺、被視作「大耳人」的排灣族各部落頭目,以及美籍顧問李仙得等,這些大歷史之下的人物,亦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漫畫的方式刻畫心境,穿越歷史來「發聲」。雖然漫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難免在歷史事件陳述中添加有趣的虛構情節,但究竟何謂虛構或真實?向來是歷史詮釋的大哉問。以漫畫的方式敘述歷史,確實能較接近讀者,藉此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達到重視並傳承歷史事件的目的。
本書最後以〈附錄〉的方式,將1867年羅妹號事件的遠因,乃至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所發生的「日本出兵」,透過年表羅列整個事件發生之始末;並以地圖標定事件發生的位置,包括宮古島人納貢返程時的失事地點──八瑤灣、日軍與排灣族人對峙的「石門古戰場」、事件過後安放琉球藩民的「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等,透過當代歷史遺跡的照片,讓讀者瞭解事件發生後的遺跡,加深其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