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張隆志、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

貓頭鷹,2023

文/Mutulavay

當今社群媒體語言爆炸的時代,各類圖像爭奇鬥艷,有時發張梗圖、美肌照,以增加受關注的觸及率,但讀者可曾想過:圖像,有時也會成為政府移風易俗、操弄現實,確保其統治可直達社會底層的必要工具。本書開頭刊印了10幅圖像,背景像是博物館的展場,其中3幅人物圖像、2幅動植物圖像、2幅漫畫,名勝圖像、山水畫及油畫各一。《圖像裡的臺灣史》透過10張圖像述說臺灣史、10個故事的串連,建構出另一個臺灣史的圖像,主題從他者的描繪到自我的展現,如同《平定臺灣得勝圖》(又名《平定臺灣戰圖》)是乾隆皇帝命人繪製,共計即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繪製者強調屍首分離、殘肢斷臂的血腥戰場,彷彿陳述著戰場的殘酷和帝國大軍的偉大勝利;然而仔細一瞧,每張圖皆有一位面白、蓄鬍、藍衫、騎馬的將領跟隨於黃旗之後,其人即為福康安,亦是滿洲人角度的圖繪。

接者,以其中3幅與原住民族相關圖像為例,第一張出自於1717年法國耶穌會馮秉正的文字描述,經過129年,1843年比利時匠師以精巧的畫藝,創造出一位看似真實,卻不存在的「福爾摩沙人」,這種「高貴野蠻人」的想像,是為了療癒歐洲人心靈的創作。第二張是坐著的原住民族頭目敦仔.阿打歪(1705年至1771年),為18世紀臺灣中部岸裡社的領導人,因協助官方平定地方動亂,成為王朝新貴,帶給家族財富、地位。第三張日本人與原住民的圖像,出自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接見5位泰雅族人的合影。日本人為了管理臺灣原住民族,執行「理蕃政策」,採用當時人類學的紀錄手法,將原住民作為動、植物進行觀察並加以分類。此張日本人留下來的照片,5位原住民身穿自己的服飾,使用認為自在、舒適的姿勢,站立或蹲坐展現自己,而並非歐洲人所想像的站姿,或是大清帝國官員的坐姿,或許仍保留「真正」的原住民族樣貌。

本書集結文化史、社會史、科學史、原住民族史等領域的新生代研究者,傳遞給活在當下的讀者思考,該如何解讀來自過去歷史的信號及其過程,同時也提醒著我們,正因為人們相信「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張圖像勝過千言萬語。圖像本身要述說的是種幽微卻又隱藏著強勢的力道,形塑成人們看似現實的方式、對現實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想像,不禁讓人存疑:或許,現實或歷史並非肉眼和表面所見的如此簡單。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