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林道生 口述;姜慧珍 文字整理
獨立作家,2021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由林道生老師口述,姜慧貞女士採訪與文字整理而成。林道生老師是臺灣重要的音樂家、原住民族研究學者,尤其致力於採集原住民族歌謠。本書共分為八篇「樂章」,分別講述林道生所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及重要事件。
第一樂章〈童年 東漂〉從林老師的出身──彰化林家開始說起,因為其父親個性使然,家中生意經營不善,後來舉家遷至後山花蓮,形塑了林老師與日本、漢人以及原住民孩子,不同族群相處的童年記憶。第二樂章〈困乏中的綠芽〉中接著提及,其父親因病驟逝、發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壟罩臺灣社會;又因經歷通貨膨脹的問題,讓獨力撫養十個孩子的母親,只能艱苦度日。然而林老師在這段時期,於花蓮師範學校(以下簡稱花師,現今為國立東華大美崙校區)遇見了重要的啟蒙老師──張人模,結下了與原住民族音樂的緣分。
在第三樂章〈少年先生〉中,述說林老師於花師畢業後到國小任教的教書生活。此期間他或跟隨老師張人模、或獨自到部落裡採集歌謠,並整理成曲譜。第四樂章〈軍中文藝練習曲〉中,成婚之後入伍服役結訓的林道生,因為喜好閱讀、寫作,在當時時代氛圍下,開始參與「軍歌」的創作競賽,也因屢屢得獎,再次燃起對音樂創作的熱情,並持續60餘年。
第五樂章〈成家立業〉提及林老師退役後,於1956年至1957年間回到國小任教,並被指派為中、高年級音樂科教師。教學期間,他思索音樂教學的可能性,同時為了將出世的兒女,兼職日文翻譯。書中也特別提到,林老師的弟弟曾因「通匪嫌疑」被羈押入監,為「宣示忠誠」,林老師除了接受校歌的委託外,亦不斷翻譯音樂雜誌的愛國歌曲和現代音樂,同時參與國家舉辦的作曲比賽,創作愛國歌曲。
第六章〈原住民音樂創作〉,林老師為了照顧生病的妻子,1984年於甫成立的玉山神學院兼課。因學校的宗教因素,以及所招收學生大多為原住民,林老師開始連結部落與西方音樂的教學,同時讓音樂系學生學習將部落採集到的歌謠記錄為樂譜。於玉山神學院任教期間,林老師學習到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差異,並利用課程帶著學生到部落進行田野採集,確立其以原住民音樂為研究的方向,當時田調的採集成果也陸續出版成書。
第七章〈樂 不停歇〉林老師於1999年自玉山神學院退休後,仍然持續講課以及帶學生到部落採集口述;也繼續翻譯、著述、參與研究計劃,反而更加活躍。
而最後一章〈回望 前行〉,林老師於2010年二度獲頒榮譽文藝獎章(中國文藝協會為激勵文藝人才,特此頒授)音樂創作獎,並於2012年榮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特別貢獻獎。2017年至2020年間,花蓮縣文化局每年的藝文演出幾乎都有林老師的作品展演,成為「平凡後山的不平凡音樂家」。林老師提及自己若非是父親舉家搬遷至花蓮,可能就沒有原住民音樂家林道生;若未和妻子組成家庭,也就沒有支持自己創作的動機和力量,來實現自我。
就誠如書末所寫:
「正因為家的力量,讓林道生的音樂廳來飽含希望:他用音樂傳達他所歷經的年代,以及身處其中的感受和祈願。」(頁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