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打擾你》
Boots RILEY編劇、導演
傳訊時代多媒體,2019
文/葉芊均
本片為美國黑人饒舌歌手布茲雷利(Boots RILEY)首部執導的電影長片,情節看似荒謬、無厘頭,卻和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息息相關。「抱歉打擾你」是卡許進行電話推銷業務時,每一通電話的開場白。起初,卡許處處碰壁,經由指點,他掌握了成為銷售王的秘訣——道地的白人口音,要怎麼樣才會聽起來像白人呢?卡許的同事說:「要無憂無慮,你要感覺起來像是不用擔心債務,也不擔心會不會被解僱。」模仿的重點不僅是口音、文法,還有態度和思想,必須全然相信自己就是白人,想像白人的處境,就能自然地說服電話聽筒另一側的人,是位白人在兜售不錯的商品。卡許從此不再被掛電話,成交一筆筆訂單,成為銷售高手。如果故事停在這裡,就會是一位黑人力爭上游,最後獲取成功人生地位的圓滿大結局,然而現實是,卡許因晉升階級,反而和原先的朋友們斷裂,陷入認同的兩難,甚至被捲入公司的大陰謀之中⋯⋯
本片的巧思在於讓一名黑人試圖讓自己「像白人說話」,以獲取工作上的利益與成就,從語言的面向切入,和黑人歷史大有關聯。16世紀各國競逐海上霸主地位,大量的黑奴從非洲被運往美洲大陸,並集中於美國南部進行勞力與粗重的工作,即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當時普遍使用南方方言進行溝通,殖民者為便於控制,則大規模限縮黑奴權利,例如正規教育、識字,而隔離政策同時也讓非裔美國人使用的英語,逐漸發展出獨立系統,其所使用的英語被稱為非裔美國人白話英語(African-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除了發音和腔調,文法與標準美式英語(General American)並不同。過去非裔美國人英語常被視為非正規、不標準的英語,甚至被歧視、嘲笑。1970年代,經語言學家威廉・ 拉波夫(William Labov)研究發現,看似不合慣例黑人英語其實自有一套規律,這項研究還原非裔美國人白話英語的脈絡,讓世人得以有機會去理解差異背後的緣由。
藉由卡許的經驗也可以發現,雖然在種族平權意識抬頭的年代,諸如過往的種族隔離政策已被廢除,發表對於特定種族的歧視言論也會招致懲處;不過明文的歧視卻轉為更幽微的形式進行。即便隔著話筒,沒有看見你是非裔美國人,依舊能透過話筒傳遞的語調辨認出非裔身份,進行差別待遇,嚴重則會影響非裔美國人在求學、求職,甚至是法庭上抗辯的權益。當社會集體都傾向認為皮膚黝黑、說著非裔美國人英語的特徵高機率被視為罪犯時,即便眼前的人是清白、無辜,卻因為膚色與腔調而被入罪;或如同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的命運,遭到警察暴力執法而喪失性命。
透過本片延伸的相關議題,回歸至臺灣現況,學者 Ciwang Teyra老師提出「微歧視」(microaggression)的概念,說明許多非直接或有意排擠的言論,也可能造成特定族群的不適,例如認為原住民愛喝酒、騎山豬上學、皮膚很白就不是原住民等言論,或是在與原住民談話時,刻意在句末結尾加上「的啦」,但現實生活中原住民並無這些行為,這些行為與言論皆會進一步加深對於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面對不同文化,必須尊重差異,才能避免再製刻板印象,助長歧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