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五)─大豹社事件1900-1907 Watan Syat抗日事件 》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 作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針對1900年至1907年現今桃園三峽溪流域一帶發生的大豹社事件──亦稱瓦旦燮促(Watan Syat)抗日事件,進行歷史性的爬梳與文字紀錄。
本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大豹社事件的研究意義〉,作者以「為何(what)」、「如何(how)」、「何時(when)」提問大豹社消失的理由,企圖指出事件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性。接著,第二章〈大豹群(Mbngciq/Topa)的形成與領域〉則進一步說明,事件主角大豹群與泰雅族的祖源關係,以及其後部落的遷徙路線和領域的形成,使讀者瞭解事件所發生的地域環境及範圍。
第三章〈大豹群(Mbngciq/Topa)的抵抗史〉為本書重點。作者運用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從清末的「開山撫番」政策談起,指出地處原漢族群交界的大豹社與外來政權的互動頻繁。而後,隨著日本政府的進駐及其資源開採之所需,始對大豹社群進行「管理」,期間共發生7場大大小小的抗日戰役,如1900年大豹社、大嵙崁群、馬武督聯合抗日;1903年獅頭山攻防戰、1904年大寮地與1905年白石鞍山攻防之戰等,使得大豹社群逐步退出屬於勝利者的歷史舞台。在試圖釐清事件脈絡的過程中,作者也引用事件主角──大豹社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之孫故林昭光先生、故林昭明先生的記憶與口述,為這段歷史填補事件後裔族人的感受與詮釋。
因日本人來臺實較關心日方於當地開採資源的發展,第四章〈殖民開發與三井公司〉即以日本三井公司為主,分別從樟腦製造、造林、製茶、水田和煤炭等產業,說明事件後迫於「歸順」投降的大豹社群,如何在國家開發資源政策下受到深遠的影響。直到戰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收時,大豹社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之兒Losin Watan(漢名林瑞昌)及大豹社後代共102人,曾向政府提出遷回大豹原居地以及「還我土地」之請求,但仍舊無下文,反而被政府編入國家資本,繼續「公營」。
本書最後一章〈消失的大豹社,復元的抵抗精神〉,再度強調回復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重要性。誠如作者〈序〉中所言,期望讀者能夠藉由大豹社事件的抵抗歷史中,深刻瞭解臺灣殖民地如何在官方的保護之下,進行資源開發與經營;而所謂的「開發經營」又對臺灣原住民族造成多大的傷痕,面對不同時代的殖民統治和歷史傷痕,值得後輩反思與進一步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