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9

content-3-1《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Alice Procter 著;吳莉君 譯

原點,2022

 

文/Mutulavay

你心中想像的博物館是什麼模樣?是可以讓人放空腦袋,參觀閒晃、單純欣賞美麗物品的場域?還是尋找博大精深歷史知識的學習空間呢?

本書將展館區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宮殿型、教室型、紀念型及樂園型,引領讀者進入博物館的世界,並強調沒有哪一種觀看或再現展品的方式「比較好」,不同時代、不同場域、不同圖像製作者,所使用的再現技術皆有所差異,展品未必得具備科學上的完美性才能傳達故事。人們有時為了著重「正確的」圖像呈現而忽略事物本身或背後所隱藏的意涵,在追求「中立」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與當代社會與政治的關聯性,反遭控制與剝奪權力。博物館不只是收納典藏的有形場所,其目的在於塑造認同與記憶,出現在博物館的故事並非偶然,是某些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並為文物分類編目、撰寫說明牌,將文物小心翼翼地放置於展台。博物館的每樣東西皆具有政治性,因為是由創造它當下世界的政治所塑造出來,未看出其中流露的觀點並不表示它不存在;即使皆是隱形思維,但博物館確實有一條由某些人所引導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給你觀看的物品,以及影響你如何觀看的視角。

其中,作者討論博物館裡的人體遺骸,以毛利族風乾頭顱為例。毛利風乾頭顱是毛利人喪葬傳統的一部分,由死者家族私下保存與敬拜,或是用敵人的頭顱製作而成,當成戰利品展示出來,作為力量的象徵。敵人的風乾頭顱應在戰爭結束後交換,作為和解的標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其陳列必須遵守禮儀規範,是一項受人崇敬的習俗。Tāmoko為毛利人的紋面藝術,也是標誌人生各階段的重要儀禮,而風乾頭顱的傳統有部分即是為了保留死者的刺青。

1770年1月20日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第一次太平洋航行日記中提及毛利風乾頭顱,但對於頭顱的去向並無記載。自此之後,將風乾頭顱賣給歐洲人的交易持續開放,非毛利人甚至用高價位的工具武器交換風乾頭顱。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願販賣家族和領袖頭顱的毛利人,開始在囚犯或俘奴死前幫他們刺上與毛利文化無關的圖案,殺害後再進行販賣,風乾頭顱的價值開始轉為商業物品,直到1830年代新南威爾斯總督Ralph Darling下令禁止,希望可以平息這類交易所導致的殺戮。然而,這當中產出多少數量?還有多少數量是之後秘密售出,去向為何?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估計約多達600件依舊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所持有,大多數的風乾頭顱皆缺乏資料,從何取得?身分為何?完全不得而知。自2003年陸續收回400餘件文物,遺骸進入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時,卻未列入典藏名單,而是被存在神聖領地wāhi tapu,不禁引人思考:歸還文物(repatriation and restitution)後,誰有權力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作者提醒讀者,博物館強勢主導著人們對展品的情緒和智性反應,未必是惡意,因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具客觀性,其受到參觀者的身分、經驗及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因此,身為一位參觀者的任務,必須謹記博物館是裝有物件的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家擺放,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因而若要問:當中缺少什麼?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故事?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而剪貼成一則敘事?或許可以將博物館理解成以意識形態打造的空間,並開始解讀其容納與排除的文本,共同破除單一的觀看方式。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