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觀察:原住民族權利、新自由主義經濟、認同與轉型正義》
石雅茹 著
翰蘆,2022
文/JL
西班牙自15世紀末,於加勒比海地區及美洲大陸不斷征服與殖民,西班牙的莊園主透過監護制將印地安人的土地占為己有,壓迫並勞力剝削島嶼及大陸上的印地安原住民。殖民後期,反對增稅為訴求的抗爭陸續出現;至19世紀,受到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拉丁美洲各國出現獨立運動風潮,印地安原住民亦參與各國獨立戰爭。然而南美地區的革命運動,多由麥士地索人(Mestizo,指印地安和歐洲混血)及克里歐佑人(Criollos,出生在西屬美洲殖民地的白人)所主導,由其所組成的統治階層依然維持著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排擠壓榨印地安原住民,對其族群及文化的威脅更甚。
拉丁美洲各個共和國紛紛成立後,國家政府不再將原住民族視為某個族群,而是強調單一國族的「國家公民」概念,以國家作為身份認同,迫使原住民放棄使用母語或屏棄自身傳統文化,要求其學習西班牙語及西方社會文化以融入國家群體。而作者也說明,雖然許多國家之憲法與法規當中強調「平等」一詞,不應該因為宗教、種族、國籍等出現不同待遇,但這樣的平等卻也忽略了印地安原住民族在殖民歷史中所面對的困境以及結構性剝削。
1957年聯合國的週邊組織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通過107條公約(Indigenous and Tribal Populations Convention, 1957),認為原住民族擺脫貧窮的方式是融入國家經濟發展,而此條約同樣過度強調國族同化,未能改善拉丁美洲原住民所面對的困境。
1977年,25位拉丁美洲原住民與人類學家共同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給予原住民群體自治的權利,隨後1980年成立南美洲印地安委員會,印地安原住民逐漸透過組織替自己發聲,以印地安原住民的觀點開展拉丁美洲原住民主義的潮流。目前拉丁美洲原住民主義有兩大特色,一是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及現代化政策,對原住民族帶來的衝擊與傷害;二是強調原住民傳統知識規範的重要性。而到了近代,原住民主義希望使全國人民了解原住民族事務從政治、民生到環境等議題,皆與整體社會息息相關。
拉丁美洲幅員廣大,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結構皆有所差異,作者除了爬梳自殖民時期以來的歷史進程及不同國家的政策與案例,亦清楚說明當代拉丁美洲原住民運動的開展與脈絡,闡述南美洲各個國家原住民權利的發展以及相關經濟與政策的制定。透過本書,讀者對於國際原住民族能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能幫助理解原住民族所遭遇之困境,進而思考臺灣原住民運動的核心以及所欲爭取的固有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