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by ann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4/26

content-2-1

時間|2023年4月13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浦忠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專案研究員)、方紅櫻(退休國小校長)

 

文/EN;圖/國史館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鄒族」以玉山為起源地,沿著河川流域建立部落,以農耕、狩獵、漁撈及採集維生,山林長年作為其獵場、漁場,建構出鄒族獨特的知識體系。本次國史館邀請浦忠勇老師與方紅櫻校長,透過研究原住民族狩獵、漁撈文化與民族知識體系、民族生態學的多年經驗,以鄒族傳統知識體系為底蘊,梳理其所涉及的生態知識,如何促進生態永續以及部落社會文化的永續傳承。

民族生態學

民族生態學又稱民俗生態學,主要研究群體或族共同體在其居住區的自然環境中謀取生活的傳統方式和特點,區域環境的生態系統對民族的影響,族群或族共同體研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對自然界的影響,民族生態系統的形成及其演變過程。

簡單來說,民族生態學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界互動,人如何利用環境以及如何讓環境永續,而臺灣民族生態學即為臺灣原住民族千百年來累積的在地知識(智慧)與土地知識(智慧)。

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傳統生態智慧或稱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是指原住民傳統文化中,關於自然資源如何可持續性應用的傳統知識。其強調環境的不同組成與其中的相互作用,即透過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發展出相關知識、技能、語言、制度及宗教儀式,包含動物與植物的物種知識,空間與時間環境下的生物物理特徵。相較一般生態智慧強調生態圈、物種形態學,原住民族傳統生態智慧會神聖化及儀式化。
傳統生態智慧涉及的概念—在地知識(傳統)、公共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資源永續、循環利用、小規模、物我相連(人與植物、動物、土地)、環境倫理(環境規範)、自然觀、宇宙觀。

植物、文化與族人生活

方紅櫻校長為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社鄒族人,方校長透過童年的荒野經驗與山林互動,講述鄒族生活相關的植物知識,從食用植物到空間的命名。鄒族人為生存與山林土地緊密相連,長年累積豐富的知識、技術以及生態智慧。

方老師從小便習得如何辨識危險地帶、植物、動物與天象等相關技能,像是隨季節出現的食用植物分別有「feisi」咬人狗,外型引人注目,葉子大片,但觸碰會引發過敏症狀,其果實為鄒族食品;「kupiya」埔姜桑寄生,果實口感似口香糖,於7、8月成熟;「yayupasx」密花白飯樹,果實成熟呈白色,似爆米花,吃多有飽足感;「to’keiso-no-eam’um’a」毛西蕃蓮,為有毛的百香果。而鄒族人亦會運用各種植物製成陷阱或玩具,例如「cohu」姑婆芋,作狩獵時捕捉鳥獸陷阱之用,鄒族獵人會於果梗上設置陷阱捕捉鳥類,其稱為姑婆芋鳥踏;「kaapano-no-hov’oya」桂竹,可做為趕鳥器或水槍;「lahxmhxma」玉山紫金牛,可製成玩具子彈。另外,鄒族會利用植物為空間命名,標示記號、指引甚至觀象。

鄒族人對土地及自然資源是建立於對自然的尊重,而非干擾或企圖改變。以土地利用為例,其運用九糧田地哲學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即一塊小米田地周圍會種植至少9種植物,透過作物混種方式,以減少風險並保護土地達資源永續利用。此外,水源地使用概念以保持自然樣態為宗旨,保留原生樹種,不大量開發,減少侵擾並栽植蓄水力強的植物,如臺灣芭蕉、水麻、茄苳、姑婆芋、冷清草等。

狩獵、漁撈與土地利用

民族動物學涵蓋動物知識、民族慣習與鄒族文化,講述動物知識、狩獵活動、獵物分配、獵場界限、動物裝飾與動物獸魂。鄒族民族動物學的本體論以einu(似泰雅族gaga概念)為核心,代表山林、社會與規範,支撐狩獵文化、親屬關係、獵場管理與獵物分配,脫離einu可能會造成過度狩獵。

現代由上而下的資源管理方式不僅難以有效落實,且與原住民族傳統慣習及文化產生對立與衝突,不利於資源永續;為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之間取得平衡,「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於107年5月4日成立,期望在面對現代管理的同時,扎根傳統文化。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訂定狩獵自治自律公約,建立物種數量調查監測、獵場調查,輔導合法且符合傳統文化需求的狩獵申請,培力並增進部落族人傳統狩獵文化知能,積極保護鄒族傳統狩獵文化權益,讓山林野生動物與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近幾年協會開始繪製山林獵場故事地圖,藉以傳承山林知識、土地知識、狩獵知識與土地認同。目前已走過8條傳統領域古道,完成繪製8個傳統獵場地圖,並已完成撰寫250頁左右的山林故事資料。

結語

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是可以均衡維繫,原住民族生態智慧亦能為臺灣這片土地提供另一種環境管理之觀念與技術,在維護物種多樣性及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求最佳平衡點,朝向多元、永續、共享的方向前進。鄒族的生態智慧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學問,而是生活的痕跡!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