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有強烈好奇心的人,非常喜歡去探索那些跟我自己文化不太相同的,或者是一些獨特而奇妙難解的事物。 ──胡台麗
胡台麗(1950.3.11-2022.5.7)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是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與所長,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教授,並擔任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像學會第一、二任理事長。胡老師曾在一場公開談話提及,就讀臺灣大學歷史系的她因緣際會跟著考古人類學系(今人類學系)到臺東縣卑南族南王部落做田野,與文化人類學結下不解之緣。
1983年學成歸國的胡老師對電影拍攝與製作躍躍欲試,卻發現當時只有少數單位曾拍攝十六釐米紀錄片,且無論紀錄片或劇情片皆尚未使用同步錄音機,是事後加上旁白和配樂(當時臺灣新電影才正要起步)。所幸民族所有一部越戰美援贈送的十六釐米手轉發條式Bell&Howell攝影機,她帶著借來的攝影機跟自己在紐約購買的小型錄音機、二十卷底片(每卷只能拍攝約三分鐘),前往臺東達仁鄉土坂村五年祭。為期十日的祭儀活動期間限制自己每天只能拍兩卷共6分鐘的影片,辛苦地完成了臺灣第一部有聲的民族誌電影《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1984)。此後,胡老師陸續完成《矮人祭之歌》(1988)、《蘭嶼觀點》(1993)、《愛戀排灣笛》(2000)、《石頭夢》(2004)、《讓靈魂回家》(2012)等臺灣民族誌電影,胡老師認為,沒有文字的原住民社會,影像民族誌更能發揮溝通與傳承的功效。
胡老師《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2003,聯經出版)序言寫道:「我以自身在台灣所做的民族誌電影實驗為例,企圖破除過去僵化的、研究者高高在上的文字民族誌的呈現框架,希望透過影像,讓當地人直接發聲,並與其它多重聲音與觀點對話。」每一場民族誌電影完成後,胡老師總是將影片帶回部落播映與座談,甚至巡迴放映,始終秉持「透過影像和推廣活動,讓人類學知識發揮社會實踐效用」的信念,讓攝影者、被攝影者、觀影者在活動過程中創造主動性,促進相互了解與溝通的可能。2001年,胡老師以相同的信念創辦亞洲第一個民族誌影展「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至今已邁入第22個年頭。
除了致力於民族誌影像,胡老師涉略包含傳統家庭觀念與婦女地位變遷、族群關係與認同、原住民文化展演以及巫師儀式文化等研究領域,身兼人類學者、作家、紀錄片導演、影展策展人,以及社會實踐的力行者。在胡台麗老師逝世一周年之際,原圖中心規劃展出胡老師之民族誌電影、專書,及相關作品集,以追慕哲人風範。
臺灣影像民族誌先驅 胡台麗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展
展出時間:2023年5月1日至6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展出館藏
序次 |
索書號 | 題名 | 作者 | 出版資訊 | 出版年 |
類型 |
1 | (VV) 536.3361 3533 2015 | 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 | 胡台麗導演、製作;胡台麗、錢孝貞攝影、剪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1984。 | 1984 | 影像作品 |
2 | (VV) 536.332 4721 | 矮人祭之歌 | 胡台麗製作、編劇;胡台麗、李道明導演、剪輯;張照堂攝影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1988。 | 1988 | 影像作品 |
3 | (VV) 733.9/139.4 4424 2006 | 蘭嶼觀點 | 胡台麗編導; 胡台麗、李道明共同製作、剪輯;林建享攝影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 | 1993 | 影像作品 |
4 | (VV) 541.3 4721-2 2005 | 穿過婆家村 | 胡台麗導演、製作;余是庸、張毓軒攝影;胡台麗、陳樂人剪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 | 1997 | 影像作品 |
5 | (VV) 536.3361/5 4721 2006 | 愛戀排灣笛 | 胡台麗導演、製作、錄音;李中旺攝影;胡台麗、蕭汝冠剪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協同製作。台北:同喜文化發行。 | 2000 | 影像作品 |
6 | (VV) 987.81 1014 | 石頭夢 | 胡台麗導演、製作、錄音;李中旺攝影;陳博文、胡台麗、劉春秀剪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協同製作。台北:同喜文化發行。 | 2004 | 影像作品 |
7 | (VV) 536.337/7 4721 2012 | 讓靈魂回家 | 胡台麗導演、製片;李中旺、胡台麗等攝影;胡台麗、吳舒婷等剪輯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協同製作。台北:同喜文化發行。 | 2012 | 影像作品 |
8 | 857.63 4721 | 媳婦入門 | 胡台麗著 |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四刷 | 1982 | 專書 |
9 | DDC國際博碩士論文(數位論文) | My Mother-in law’s Villag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 in Taiwan. | 胡台麗著 | 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1984 | 專書 |
10 | 857.85 4721 | 性與死 | 胡台麗著 |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初版 | 1986 | 專書 |
11 | 541.3 4721 | 燃燒憂鬱 | 胡台麗著 | 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 1991 | 專書 |
12 | 539.433 4721 | 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 | 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 | 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 2001 | 專書 |
13 | 536.33 4721 | 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 | 胡台麗著 |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2003 | 專書 |
14 | 536.3361 4741 | 排灣文化的詮釋 | 胡台麗著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2011 | 專書 |
15 | 536.33 7204 v.2 |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續篇 / | 劉斌雄,胡台麗計劃主持 | 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 1989 | 主編專書 |
16 | 541.3 9559 | 情感、情緒與文化:臺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 | 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2 | 主編專書 |
17 | 536.33/8 4037 | 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 | 胡台麗、劉璧榛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0 | 主編專書 |
18 | 535.062 5051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0年發展特輯 | 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5 | 主編專書 |
19 | 536.3307 6402 | 跨.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視野 | 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7 | 主編專書 |
20 | 535.4 9021 | 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 | 胡台麗、劉璧榛主編 |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9 | 主編專書 |
21 | 987.89 4036 2001 |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01島嶼聯線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1 | 相關書籍 |
22 | 987.89 4036 2003 | 遷徙故事: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3 | 相關書籍 |
23 | 987.89 4036 2005 | 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家的變奏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5 | 相關書籍 |
24 | 987.89 4036 2007 | 在地發聲: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7 | 相關書籍 |
25 | 987.89 4036 2009 | 身體與靈魂:2009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9 | 相關書籍 |
26 | 987.89 4036 2011 | 試煉與重生:2011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11 | 相關書籍 |
27 | 987.89 4036 2013 | 跨界人生:2013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13 | 相關書籍 |
28 | 987.89 4036 2015 | 生命的風景:2015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15 | 相關書籍 |
29 | 987.89 4036 2017 | 超越人類:2017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17 | 相關書籍 |
30 | 987.89 4036 2019 | 看見主權:2019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19 | 相關書籍 |
31 | 987.89 4036 2021 | 新日常: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臺北市: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21 | 相關書籍 |
32 | 536.33 2117-2 | 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994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3 | 541.307 8097-1 | 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 | 徐正光、林美容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9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4 | 536.29 4037-7 | 臺灣原住民族の現在 | 山本春樹、黃智慧、パスヤ‧ポイツォヌ、下村作次郎合編 | 草風館 | 2004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5 | GR320 E96 2005 | Expressive Genres and Historical Change :Indonesia, Papua New Guinea and Taiwan |
Andrew Strathern, Pamela J. Stewart | Routledge | 2005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6 | 536.332 3017 | 賽夏學概論 | 林修澈主編 | 苗栗縣文化局 | 2006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7 | 536.3307 4037-2 2006 | 歷史‧文化與族群: 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葉春榮主編,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2006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8 | 541.3 7204-1 | 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 | 林美容、郭佩宜、黃智慧主編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8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39 | 544.3 0990 | 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論述 | 喬健、邱天助、羅曉南主編 | 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 | 2012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40 | 536.33007 2184 v.4 | 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展演與主體建構:觀光、博物館、文化資產與影像媒體 | 劉璧榛編輯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2017 | 專書、論文集(收錄論文) |
41 | 839.829 4037 v.1 | 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 | 吳錦發編 | 臺北市:晨星 | 1987 | 收錄文章 |
42 | 863.57 3842 | 海內外青年海內外青年女作家選集(2) | 胡台麗、袁瓊瓊、桂文亞、游淑齡等著 |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83 | 收錄文章 |
43 | 863.3 2322 v.9 | 我們的文學夢9 | 呂毓卿總編輯 | 上海銀行文教基金會 | 2021 | 收錄文章 |
44 | 535.05 5051 v.71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71期 |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1 | 期刊論文 |
45 | 535.05 7707 v.8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8期 |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3 | 期刊論文 |
46 | 535.05 5051 v.79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79期 |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5 | 期刊論文 |
47 | 535.05 7707 v.11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11期 |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6 | 期刊論文 |
48 | 536.3305 2230 no.13 Nov.1995 | 山海文化雙月刊 第13期 |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 1996 | 期刊論文 |
49 | 535.05 5051 v.84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84期 |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8 | 期刊論文 |
50 | 535.05 5051 v.86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86期 |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1999 | 期刊論文 |
51 | 期刊 | 屏東文獻 第8期 | 屏東縣文化局 | 屏東文獻 8:81-110 | 2004 | 期刊論文 |
52 | 535.05 7707 v.20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20期 |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7 | 期刊論文 |
53 | 536.3305 4037 v.17 | 台灣原住民研究第17号 | 東京市:風響社發 | 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 | 2013 | 期刊論文 |
參考資料
《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胡台麗,2003,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臺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的新貌〉,胡台麗,《博物館季刊20(4)》
〈文化的中介者、轉譯者與行動者〉,2022女影
從巫師祭儀看見的文化多元性 | 胡台麗 Tai Li Hu | TEDxTaipei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TI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