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行程史》
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 Nokan 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文/Mutulavay
本書以泰雅語和客語並列為題,將呈現何種樣貌的族群故事。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指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待透過族群間的視角重新檢視歷史,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的故事。
在客家為主題的開發史論述中,如何定位原住民族?書中以原住民族與客家互為主體,藉由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二者互為主體的呼籲。其主題包含三面向:方志與碑記等歷史書寫、集體記憶之見解,以及空間界域維持,前者討論應予逆寫的客家書寫文本,後二者則從泰雅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思索逆寫的取向。
本書主要以逆寫方式進行論述,「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是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以及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則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故事。
作者之一的梁廷毓於〈桃園、新竹沿山地區泰雅部落的原漢族群互動記憶〉文中,以2018年至2020年之間,在桃園市、新竹縣三民、長興、馬武督、麥樹仁、桃山等地的泰雅部落,進行泰雅耆老訪談的口述為主要材料。從部落歷史記憶,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在泰雅族群當中形成的族群記憶背後,呈現出何種記憶型塑的樣態。書中從原住民族研究文獻、原住民族鄉鎮地方志及相關的口傳紀錄,呈現原住民族群遷徙的過程;探討原住民族與漢人接觸的歷史過程,藉由重新檢視口述者所描述的時空環境,重新思考族群文化間的共同記憶,其中檢視口述者所描述的時空環境,大多牽涉到客家人開始進入原住民的山林進行伐樟製腦、彼此開始產行交易,漢人村落與部落間的距離逐漸接近、以及漢人人口數增加的環境壓力,影響著泰雅族生活習慣並形成轉變社會價值的外在威脅。泰雅耆老對於獵首的記憶,從昔日的文化儀式形成夾雜不滿與仇恨的複雜因素,甚至違背了泰雅族傳統gaga律則。
記憶,是一種重新建構的過程,往往會依據當下的需求與思考方式不斷調整。「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閱讀本書時,腦海總是浮現這樣的疑惑,也不斷地提醒讀者: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