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22年12月19日(一)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主講人|潘軒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陳以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文/JL、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稱臺大)人類系開設「臺灣南島民族誌」課程,111年度與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舉辦《南島‧台灣》課程主題演講,本場次邀請《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一書的作者與受訪者——陳以箴及潘軒豪,分享其追尋身份認同及文化復振的過程中,與自我及當代社會的互動對話。
巴宰族人的身份認定與文化復振
巴宰族青年潘軒豪分享發掘自我的過程及參與文化復振的經歷,對軒豪來說,摸索認同的過程是珍貴的經驗,也期待能從這些經驗看臺灣南島民族發展的可能性。
目前巴宰族人明確聚居於三個地方,分別為臺中市豐原區大社村、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以及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而1989年在愛蘭里出生長大的軒豪,小時候對於巴宰族尚未有明確的概念,直至1999年,愛蘭的長輩、家人集合臺中、苗栗各地的族人,在愛蘭國小恢復舉辦巴宰族的傳統過年,軒豪才慢慢對自己以及巴宰族有更多的認識。
巴宰族傳統過年中「走鏢(Mazazuah)」及「牽田(Parazam)」是最重要的儀式,「走鏢(Mazazuah)」近似於現代人的馬拉松活動,巴宰族青年以腳程一決勝負,奪得勝利的青年,可以得到織工繁複,有著巴宰圖騰的「頭旗/鏢旗」。
「牽田(Parazam)」則是在傳統過年晚上,族人在會場中央升起火,敲打銅鑼唱歌跳舞,為走鏢勝利者祝賀,並且由長老率領族人們牽起彼此的手,圍著火堆傳唱Aiyen(祭歌),每戶人家輪流唱出巴宰族的生命故事。1999年的傳統過年,軒豪的父親拿到了走鏢頭旗,除了代表勝利,也象徵為自己生長的土地帶來榮耀,而這次活動帶起許多族人的熱情,也開啟巴宰族的文化復振之路。
巴宰文化與教會
巴宰族為較早接觸並信仰基督教的族群,清朝年間曾有頭目因打獵受傷久久無法痊癒,經輾轉介紹到臺南基督長老教會醫院求醫,經過馬雅各醫生治療後順利痊癒。而後透過醫療與教育,巴宰族人逐漸接受基督教信仰,原本因傳教需求而使用的羅馬拼音逐漸被廣泛使用,讓巴宰族人擁有書寫自己族語的方式,藉由改編聖歌,留下傳統歌謠及語言。由於巴宰族人缺乏原住民族身份,族語教材無法納入正規的母語課程,族人與耆老們開始在教會中進行族語紀錄、教材編撰等工作,鼓勵孩童、族人接觸族語,學習族語。
教會對於巴宰族社群的凝聚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透過每週聚會和禮拜將族人團聚,也維持穩定聚居,教會則成為文化與聚落中心。教會成員也成立文化協會,致力於推動巴宰族文化傳承與復振。
復振之路
「巴宰是真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軒豪分享了自我認同的過程,一直跟著父親、教會從事族群工作的他,透過持續不斷地書寫、研究,記錄巴宰族人十多年來從事文化復振的過程。巴宰族人雖然目前尚未有官方認定的原住民身份,族語創作及教材因此無法正式出版,族人仍持續使用各種方式保存語言,即使串聯及陳情的效果有限,但藉由舉辦展覽、族語書寫及各項文化傳承活動,對努力追求身份認定與文化復振的巴宰族人仍是一劑強心針。軒豪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巴宰族成為國家認定的原住民族,就如軒豪在原住民族電視台〈族語新勢力〉節目中的得獎感言「papakuasi niam a rahan ka haiki muhinis lia. (祝福我們能說著族語,就像呼吸一樣舒服自在。)」
追尋馬卡道
畢業於臺大人類學研究所的以箴,分享在大學時期因為參加學運社團,而與原住民學生社團有密切連結,進而參與文化課程、部落參訪的活動。當時以箴一直認為自己僅有漢人身份,參與議題時找不到適切的著力點,或是於群體自我介紹時,提及身份背景感到空白,直到在戶政事務所查詢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才知道外婆的父親是來自屏東的馬卡道部落。
大學畢業後,以箴有一段時間回到母親及外婆的故鄉屏東,同時也自嘲自己嘴上雖然說是「回到家鄉」,但對不久前才得知馬卡道身份的自己來說,屏東是全新、陌生的場域。以箴也利用這段時間參與各式各樣的祭典及信仰活動,於研究所時也與同學到部落參與青年事務,並被青年會接納。
以箴也分享,相比軒豪豐厚的家族淵源或是中部平埔族群有相對完整的語言及文化可以去追索與討論,自己的多重身份以及南部平埔族群,尤其是馬卡道族,文化和身份都處於較為斷裂及破碎的情況。以箴這幾年與平埔族群青年夥伴書寫《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在碩士班學習期間透過碩士論文,處理族群、認同以及邊界之間的關係。
多重身份vs單一族群表述
目前以箴除了回到屏東協助社區營造與地方發展計畫,也和夥伴一同整理學校、博物館以及部落族人所收藏大量且豐富的馬卡道刺繡文物,從工藝技術的角度出發,對馬卡道繡品的圖紋、用色及形式進行初步的歸類分析,希望復振傳統工藝技術與服飾,同時也與文化維護工作者協助部落文物的保存。
以箴認為雖然有老照片呈現的部落服飾,也有現今部落各行其是,對於服飾有不同的發揮與創造,這樣的活力並無不好。然而,討論馬卡道或是各族群刺繡品歷史時,同時期待能跳脫族群框架,同時又能更加認識歷史的方式。於此,以箴強調在一系列文化整飭的工作中,必須觀察、記錄當代部落的美感,並且要跨越既有族群想像,肯定現有混雜的存在。藉由文化復振工作及學習刺繡工藝,族人的徬徨也透過手中的繡線、繡片,逐漸得到紓解。
參考資料
潘宗儒、方惠閔、余奕德、張家瑋、陳以箴 (2019)。沒有名字的人 :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游擊文化。
田軒豪(2016)。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
陳以箴(2021)。組裝馬卡道 : 屏東沿山區域的族群性實踐與動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延伸閱讀
族語新勢力:第18集《族語新勢力-新春特別節目》
愛蘭教會150週年 巴宰耆老憶當年
被藏在資料夾裡的族語!他們是不是原住民?—巴宰族(上)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0arfk24ffe0943yhnj750k
被塗掉的種族欄!為什麼平埔族不是原來那個「原」?—巴宰族(下)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karr7n5ui50833clhtyigd?m=comment
陳以箴〈紛雜而生猛的馬卡道Makatao〉
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222
陳以箴〈一件阿祖級的刺繡揹袋,可以帶給我們多少訊息呢?〉https://vocus.cc/article/63511bd5fd897800011e98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