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祭 Palisian》
謝升竑 導演;陳庭榆 製片
舊視界文化,2020
文/葉芊均
「在很久以前,太陽神之女降臨Padain後創造排灣族人,之後再分散遷徙各地,而有一天,北邊的Tjaravacali部落需要更強大的力量,來協助和扶持整個部落,以抗衡鄰近有神力的部落——Padian的Kazangiljan家族。Sauljaui前來協助Tjaravacalj,並為她建立家屋,取名為Pakedavai,Tjaravacalj就此成為強大的部落。」——排灣族Pakedavai家族神話
《家族祭》從排灣族祭典切入,講述部落青年如何看待族群認同與傳承的議題。本片從族人籌備祭典開啟序幕,身為Pakedavai家族第十一代的頭目——達比利泱・阿利夫全神貫注的神情,讓祭典瀰漫著莊嚴的氛圍。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中,上天降下的神力協助部落度過危機,也賦予貴族身份力量,貴族制度維繫著排灣族的社會秩序,mamazangiljan(頭目)則是貴族制度的中心,家族以和頭目的親疏關係建立階級,唯有不同階級通婚時才有可能改變。此外,家屋對於排灣族文化意義重大,從家屋的空間配置,橫樑的雕刻紋飾與圖騰,皆蘊含著排灣族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教育著部落中生存的社會秩序與規範。
相較上一代頭目一肩扛起部落事務、致力傳承,第十二代頭目康源晉面臨過許多掙扎。由於祖母與漢人通婚,自幼在漢人社會的氛圍下長大,因此最初有些排斥參與部落事務,因為漢人的傳統觀念,這些事情並無法幫助謀生;相似的困境也在 的訪談中出現,由此可見,部落傳統文化式微的問題存在已久。日治時期,Pakedavai家族因殖民者的理番政策,被遷移至屏東縣三地門鄉一帶。雖這段歷史讓Pakedavai族人即於三地門居住,但族人仍會返回家屋的根源地祭拜祖先,並與部落的孩子們講述神話故事,看著孩子們牙牙學語覆述著神話中的名字,伴隨祭拜升起的裊裊炊煙,眾人向祖先表示著不會離開「家」的心意。
康源晉表示祖父曾與他提及,雖然祖父生長於中國,但三地門就是他的家。在傳統與現代的摸索之間,康源晉漸漸地在部落找到了答案。其不囿於傳統文化的桎梏,而是在每一次的實踐中付諸信念。在他心中,所謂的部落,沒有絕對的純粹性,通婚並不必然意味著貴族身份的破壞,因為早在以前,排灣族部落就已經為了與客家族群談和而實行通婚。部落的勇士也不局限於最為勇猛的獵人,而是在越來越少族人回到部落的此刻,仍一心一意守護部落、傳承部落文化的人。導演謝升竑使用唯美的影像鏡頭捕捉排灣族祭典,以及致力其中的身影,同時導演也立基於康源晉祖父母的故事,在《家族祭》之後發展成更為完整的《風景商號》。藉由跨越族群的戀愛故事,用更為普世的語言,讓人反思與體會族群認同與價值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