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8月18日
地點|國史館、線上直播
主講人|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文/Djupelang;圖/鄭安晞、國史館
國史館於8月18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鄭安晞副教授,其長年致力於臺灣原住民史、臺灣歷史地理學以及田野調查等研究工作。本場演講以日治時期隘勇線與原住民族間之關係,以及「隘勇線推進」包圍蕃地,是如何使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被編納為普通行政區等歷史作為主軸。藉由鄭老師帶領與會者沿著這段歷史路線,探究隘勇線推進政策、部隊編成等緣由,以及各地區隘勇線、地圖繪製等相關位置之呈現。
隘勇線相關工程設施
何謂隘勇線?是一條會「移動」的線,牽扯兩邊族群關係,例如交易等;或是由官方制定,制定過程須合理化。隘勇線名稱之由來,是因其固守人員稱為「隘勇」,但日文文獻稱之「警察防禦線」。
隘勇線前進
因利益開發利源及壓迫「兇蕃」之必要,所以從現在舊線向前推進,佔領新的地方優良之處,而設置新線路的意思。由於此新線之設置而使被包容的地區成為安全地區,不僅得以開發拓墾、伐木、採腦等利源,而且新線更可作為壓制其前面蕃社之工具。
日治時期隘勇線因遍布全臺,數量極多且移動速度快,因此必須利用以下研究方法整理隘勇線推進資料:
1、文獻研究:配合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各地《州廳報》、相關歷史地圖、《理蕃誌稿》、《臺北州理蕃誌》為主。
2、實地調查:透過隘路、礙子、監督單位(隘寮、分遣所)遺址,或其他歷史遺物,包括酒瓶、瓷、碗等。
3、繪製地圖:利用GIS軟體繪製,隘線、蕃界線的地圖。此部分屬最困難的過程,因隘勇線移動速度快,與日治時期理番設施差異大,相對地留下之遺物較少。
隘勇線推進政策由來|南庄事件影響
清末已建立的隘防制度,為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遇到最大之阻礙與困難;但因劉銘傳的「裁隘」事業,改為勇營進行防守;1895年之後勇營解散導致武力潰散,隘勇線亦隨之消失。1895年至1900年前後時期,日本政府無暇於山地事務,因而轉交給清末拓墾單位委託管理,亦會給予補助請其開墾過程中進行看守,尤其桃竹苗地區最為明顯。
1902年7月因發生「南庄事件」,當時隘勇線主管機關為警察,為了防備原住民及擴張製腦地,並取消補助隘勇制度,將隘勇全部改為官派。1902年之後,隘勇線開始從低海拔往高海拔移動,從淺山、半深山、深山包圍部落。
隘勇線與原住民族關係
全臺有隘勇線之區域: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高雄市。
與隘勇線有關係的原住民族: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阿美族、布農族、魯凱族以及少部分的撒奇萊雅族。
與隘勇線相關的原住民十大歷史事件,其中包含7件:南庄事件、大豹社事件、大嵙崁事件、李棟山事件、七腳川事件、太魯閣事件、大分事件。
由於隘勇線為日治時期官方政策,推動之時亦為日本政府宣傳之政績,並出版與隘勇線推進或討伐的紀念寫真帖,如《南庄事件寫真帖》、(數位典藏)。
前進部隊編成
隘勇線推進時,需組織前進隊,由該地區廳長擬定計畫,經由總督許可後即可實施。蕃務本署創設後,由廳長擔任前進隊長,警務課長擔任副隊長;討伐部隊非單一路線,使用包圍之方式,其成員多數為警察,亦會調派各廳或支廳警察進行支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上任後,將管理層級提高至總督,太魯閣討伐戰總指揮官即為佐久間左馬太。
隘勇線等級
- 一等:每2里(此指日里,約927公里)監督所1所,每1里分遣所6所、隘寮12所。
- 二等:每2公里監督所1所,每1里分遣所4所、隘寮8所。
- 三等:不設置隘寮,每2里至4里監督所1所,分遣所每1里4所。
隘勇線重要工程
「隘勇線前進」時,除須草擬前進計畫書與組織前進步隊外,隘勇線設施相關工程亦有詳細規範,主設施與副防禦設施包括:隘勇線、寮舍(監督所、分遣所、隘寮等)、鐵絲網、隘路、吊橋、地雷、探照燈等。
隘勇線寬度大約10米至20米,而山勢地形不同,非決定性之寬度。若遇原住民翻越隘線,隘勇便會敲擊警鼓。鄭老師在此說明警鼓的小故事,日本軍隊進入泰雅族、太魯閣族或賽德克族部落時,看見中空且筒狀的織布機,便取之作為警鼓使用。因此,日治時期的明信片或寫真帖皆可看見日警使用織布機敲擊警鼓。
隘路
- 道路的區別:於地面堆積土,設置道路為「凸道」。挖掘地面下,設置道路為「凹道」。於山腹設置即為「山腹道」。
- 路幅:道路的路幅視路況種類不一定,可單獨一人通行者3尺,車輛通過者需要7尺。
- 臨時性道路,道路路寬約3尺(90公分)以上,6尺(1間、180公分)以內,約90至180公分。
寮舍
寮舍為隘勇線警備人員居住、休息以及警備的地方,按照功能可分為隘勇監督所、隘勇監督分遣所、隘寮。監督所為最高等級,腹地最多可容納超過20人;分遣所為6至12人,隘寮則2人左右。隘勇線設施除了線、鐵絲網與隘路以外,為防禦原住民槍彈攻擊,外圍使用木材或夯土牆抵禦子彈射穿。副防禦措施則有鐵絲網、砲台、地雷、木柵、掩堡及探照燈。其中砲台可分解,至山上再進行安置,討伐結束後便帶回山下。而有少數砲台遺留至現在,如現今梨山、霧鹿以及八通關古道的華巴諾砲台。
吊橋
隘勇線通過溪流處,必須架設吊橋(鐵絲橋),由於大部分隘勇線吊橋多屬於臨時性設施,因此鮮少有吊橋遺跡殘留至現今。
鐵絲網工程
日治時期僅於重要據點設置鐵絲網工程,一種有通過高壓電流,另一種則無,而通電鐵絲網因費用高,比例僅占10%。
發電所
因通電鐵絲網而建蓋水力以及燃油設施,進行發電。1905年,臺灣最早設置通電鐵絲網的地區即位於新北市烏來區,其通電範圍至宜蘭,並使用龜山發電廠進行發電。
礙子
通電鐵絲網四條線路為火線,火線內側則是地線(迴路),火線的礙子通常為白色,地線礙子為咖啡色。如何分辨隘勇線的線內與線外,礙子正對面為線外,礙子後方即為線內,但當隘勇線往前推進時,線內與線外會不斷地互換、改變。
警備人員
清代時期桃竹苗地區的隘勇,是請賽夏族人擔任,如寶山、芎林一帶。日治時期隘勇之身分則依各地區規定而有所不同,並透過「保甲制度」徵用,隘勇的族籍也因地區有所不同,具有在地性。
臺北地區閩南人居多,桃竹苗地區多為客家人,亦有平埔族群擔任隘勇,則為南投埔里居多。警備人員地方層級依序為警部、警部補、巡查部長、巡查(甲/乙)、巡查補、警手、隘勇伍長、隘勇。其中警手、隘勇伍長以及隘勇為臨時招募,即類似現今的約聘雇人員。
〈警手及隘勇規則〉
一、警手及隘勇擔任原住民區之警戒、搜索、討伐與及他勤務。
二、警手及隘勇應就符合下列各款人員中任用。
- 警手年齡20歲以上、45歲以下日本人。
- 隘勇年齡17歲以上、45歲以下臺灣人。
- 身體強壯,吃苦耐勞者。
- 精神狀態、視力、聽力良好者。
- 能大聲喊話者。
三、警手月薪為10圓至20圓,隘勇月薪為7圓至15圓,每級差額定為5角。
臺灣山區遺址
- 史前考古遺址、原住民舊社遺址。
- 歷史時期遺址,如:腦寮、腦灶、伐木工寮、森林鐵道、流籠、索道、林場、工作站等相關工程設施,另外則為清代、日治時期的原住民討伐戰爭或理蕃措施,如:歷史戰場、隘勇線及相關設施(隘寮、分遣所、監督所等)、後期理蕃道路與相關理蕃設施(道路旁與部落內警察官吏駐在所、吊橋、彈藥庫、砲台、蕃童教育所、養蠶室等)。
各地區隘勇線推進|新北隘勇線
最早的隘勇線位於新北市新店區青潭地區以及靠近翡翠水庫旁,圖中(七)深坑宜蘭橫貫隘勇線(臺北段,1905年)與臺北桃園橫貫隘勇線(臺北段,1907年)及設置通電鐵絲網,而插天山則有設置砲台。其中北勢溪、大芬林隘勇線(1900—1901)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轄內,靠近翡翠水庫右岸。
桃園隘勇線推進
最早之隘勇線主要區域位於現今桃園市大溪區頭寮,即為番界所在地,慈湖後山稜線沿至石門水庫溪底的稜線,整條皆為隘勇線。Gaugan隘勇線(1910)
主要自角板山延伸至宜蘭縣境內(大漢溪右岸),圖中大漢溪溪底吊橋為不同時代所建設而成。Takasan監督所遺址之後轉為駐在所,成永久性建築。現場之遺物為「風呂」,冬天時可升柴火、泡澡;而分遣所遺址現今被當地泰雅族人改建為香菇寮。
新竹隘勇線推進
新竹為全臺灣最多隘勇線的地區,推進次數最多且複雜,影響範圍最廣。
按時間軸包含鐺把山隘勇線(1904)、彩和山隘勇線(1906),以及以下隘勇線:
鵝公髻、鹿場隘勇線(1908)
此條隘勇線亦為通電鐵絲網,自桃園境內越過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鹿場以及加里山,再到苗栗縣境內。
帽盒山隘勇線(1909)
帽盒山靠近新竹縣尖石鄉嘉興部落後方,山頂刻字未經考察,可能為警察或隘勇刻字紀念。
內灣、上坪隘勇線(內橫屏山隘勇線,1909)
內橫屏山隘勇線主要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內橫屏山稜線上即為隘勇線,監督所遺址現今種植生薑。
李崠山隘勇線(1911)
李崠山山頂的東、西、南、北向各有隘勇線,且遺留總督府防備措施。
キナジー(西納吉)隘勇線(1913)
西納吉隘勇線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對面,「高島縱走」即為此條隘勇線,翻越李崠山至秀巒部落一帶。
霞喀羅隘勇線(1917)
霞喀羅古道上方即為霞喀羅隘勇線,其於1917年(大正6年)9月23日開工,11月3日竣工,因此霞喀羅古道有兩條,一條為理蕃道路,一條則於稜線上方。
1902年以前之隘勇線
《臺灣堡圖》與《蕃地地形圖》包含出版年代與版次、討伐與隘勇線推進路線、原住民聚落位置、地形圖精確度,原住民族歷史論述等問題。
持地六三郎,〈隘勇線前進圖〉多了明治43年與明治44年的隘勇線推進資料,而鄭老師實際走訪這些隘勇線並核對GIS,檢視與現今之差異性,發現這些界線有時是原住民地區村里間的界線,或是部落與平地鄉鎮的界線。然而其界線會移動,當蕃界土地轉變成一般土地使用後,即為一般行政區。
苗栗隘勇線推進
其中洗水山、橫龍山與大安溪隘勇線皆為通電鐵絲網。
橫龍山隘勇線的修築(1908)
隘勇線修築與推進,日本文獻皆詳細計算與記錄前進里數,以及包圍面積等。而橫龍山隘勇線實地調查前後計4次,隘勇線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為設有通電鐵絲網的隘線,因有大量的高壓電絕緣體─礙子,路線較易尋找與確認;二為無通電鐵絲網之隘線,較難確認位置。
地表遺物與遺跡
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北部、南部原住民採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措施。北部原住民是討伐、隘勇線圍堵與推進策略,因此僅允許特定地方、時間和部落交換物品;南部原住民交換物品之自由度則較高。
愛國婦人會
日治時期的山區交換體系為清代的通事與社丁體制,但因日本政府當時無法立刻取代其制度,而委請愛國婦人會協助擔任中介者之角色,其主要協助設立「換番所」,建立原漢(國家)間之交換機制等。
當時其組成會員是以達官顯要之人員所組成,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為顧問,其夫人為支部長,顧問、副長皆為總督夫高官的夫人充當;而其經營事務包括社會救濟、解除纏足獎勵金、養蠶指導、溫泉療養所。
臺中隘勇線推進
1903年隘勇線:臺中南投聽連絡線與黑田山、阿冷山,阿冷山隘勇線則有設置中川山隘勇監督分遣所。
南投隘勇線推進
南投隘勇線自最外圍的埔里社隘勇線(1903)至白狗隘勇線(1912)皆無通電。鄭老師說明,可能因位於中央山脈旁的地形因素,造成設施運補上之困難。
高雄隘勇線推進
主要有三條隘勇線,靠近六龜地區至現今的桃源區以及茂林區,僅六龜警備線(1916)設有通電鐵絲網。
大正4年(1915)荖濃溪左岸警備線
大正3年(1914),太魯閣事件結束當下, 日本政府立刻沒收原住民的槍枝,此舉立即引發各地區原住民的反抗。布農族施武郡及高山原住民曾兩度攻擊上寶來駐在所,稱為「六龜里事變」。六龜里支廳長緊急設置防禦線,其中一條即為六龜警備線以及東部隘勇線,並將荖濃溪一帶製腦區域劃入。
大正5年六龜警備線之修築始末
1915年隘勇線更名為「警備線」,監督所改為「警戒所」,而隘勇分遣所亦改為「分遣所」。
六龜警備線為日治時期最後一條隘勇線,其位置起自現今高雄市桃源區至濁口溪溪口,里程數約50餘公里。日本橋位於現今高雄市桃源區公所正對面,沿至上寶來、頭前山、馬里山、森山、馬加等監督所,最後至屏東縣大津(沿用日文作為地名)分遣所。
宜蘭隘勇線推進
清水溪隘勇線(1906)設有通電鐵絲網,來義婦山亦有分遣所遺留的破瓷器等遺物。
花蓮隘勇線
花蓮地區主要為以下隘勇線:
1907年,維李(北埔)隘勇線
1908年,巴督蘭隘勇線(木瓜溪隘勇線)
1908─1909年,七腳川隘勇線。
1911年,鯉魚尾隘勇線、馬里隘勇線。
1914年,タッキリ(得其黎)隘勇線、內太魯閣隘勇線。
七腳川隘勇線位於現今鯉魚潭旁,其亦有設置通電鐵絲網;鯉魚尾隘勇線則位於花蓮志學後山山頂。而內太魯閣隘勇線又分三路線:內太魯閣、三棧高地以及新巴托蘭(銅門)。
臺東隘勇線推進
臺東山麓隘勇線則是由花蓮連接至此。
蕃地轉為普通行政區之流程與模式
其流程如下:
- 地圖測繪。
- 登錄地籍。
- 開墾(開發)與移民。
- 編入戶口與納稅。
其模式包含:
- 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蕃地行政區。
- 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普通行政區化→普通行政區。
- 生蕃地→蕃地行政區化(蕃務官吏駐在所)→蕃地行政區。
- 生蕃地→蕃地行政區化(蕃務官吏駐在所)→普通行政區。
隘勇線地圖繪製
- 透過GIS(地理資訊系統),繪製隘勇線地圖。
- 以明治42年12月〈北蕃圖〉為參考圖,重建明治38年(1905)年底的隘勇線推進狀態。
日治時期隘勇線分期
- 1895─1901年:官、民隘並存與隘勇線退縮時期。
- 1902─1903年:小規模整理、恢復清末隘線與納入警察管理時期。
- 1904─1909年:大規模隘勇線推進與包圍原住民聚落時期。
- 1910─1914年:軍警聯合討伐與隘勇線深入蕃界時期。
- 1915─1917年:後隘勇線推進時期。
- 1918─1926年:理蕃道路取代隘勇線時期。
研究成果
鄭老師說明,研究與踏查隘勇線較困難之處,應是路線位置較難判斷,像是1895─1901年時期。因屬清、日跨接年代,難以分辨是勇營的隘勇線或是桃竹苗地拓墾單位之路線;再者,此時期土地等相關資料缺乏。而後期1910年開始,研究資料與資源則較為充足。
清末「隘制」變遷、日治初期「隘制」之承襲,進而了解「隘勇線推進」政策之轉變。希望製作清末以降臺灣蕃界變動的模型,重塑不同時期的蕃界位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相互變化關係,此部分仍須更詳細地爬梳。
結語
由於隘勇線會移動,因此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國家之界線相對會一直改變,移動過程亦不斷往內山靠近。現今許多平地聚落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息息相關,例如,新店、三峽、龍潭、關西、南庄、獅潭等。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變化情形、聚落遷移之位置與遷移史的建立、原漢紛爭場域之確認,以及隘勇線推進之後,民間、官方合資會社和國家資本如何介入這塊土地的經營管理,皆為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