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阿力曼 口述;劉政暉 撰文
玉山社,2022
文/tjaiwan‧parilaw
假設博物館的概念來自過去殖民時代的獵奇心態、對部落進行掠奪並展示,來到21世紀的當代,原住民族應當如何面對博物館的設立?
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或許給予不一樣的視野來思考此問題。
本書由阿力曼──即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館長口述,由劉政暉先生撰文整理。本書開頭從阿力曼個人的生命故事開始談起,書中提及,因為阿力曼的父親時常提到過去與內本鹿(Isdaza)舊部落的故事,卻直至逝世都未能返回老家,其影響甚深。然而,作為其父親的兒子,阿力曼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遇上許多當代原住民所面臨的價值課題,這些歷程促使他不斷摸索、反思。
本書篇章〈為自己走出回家的路〉,阿力曼提及因為自己有幸參與劃設「部落地圖」的計畫,得以有機會重返內本鹿30多次,於此過程更加認識部落且開始認真反思:「我們到底有什麼?」接著,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於焉誕生。
然而,森林博物館的設立並未讓阿力曼停下省思──阿力曼與其森林文化博物館同樣在傳統價值與當代議題中來回碰撞。書中提及,阿力曼認為部落與原住民應該掌握部落的文化詮釋及話語權,在書中〈「一日布農」的真實體驗〉可以看見阿力曼地嘗試與尋找,並希望留下傳統布農族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阿力曼也將國外「環境信託」的概念結合在森林博物館之設立。〈森博的價值權衡之旅〉篇章則能看見於此過程中,博物館設立時所面臨的當代價值衝突與挑戰,包括「觀光客的凝視」與「文化真實性」深刻之議題,值得部落細細省思。
本書最後篇章〈為大地之永續請命〉,阿力曼從歷史與文化的面向,為其森林文化博物館在臺灣提出不同的視角。同時,亦提及其嘗試是為青年們鋪上一條「回家的路」,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認識自己的部落與土地。
阿力曼用他的故事寫成了《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得以思索不一樣的博物館如何在當代可能。而這間「博物館」也確實誠如本書封面所寫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以無形的『文化精神』作為最重要的藏品』,不僅成功保護大自然,也在『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下,從『在地思維』與『祖先智慧』中,找到一條『傳統文化』與商業經營』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