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座談會】東谷沙飛運動:乜寇的文學行動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6

content-2-2

時間|111年4月23日(六)13:00-15:00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線上講座

主講人|乜寇.索克魯曼(雲林縣立古坑華德福實驗高中教師)

與談人|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文/黃紫秋

講者乜寇‧索克魯曼為布農族作家,亦是位高山嚮導,家鄉位於一打開家門便能望見東谷沙飛(玉山)的南投縣望鄉部落,其著作素材多來自於部落的故事、生活,並和延續部落文化運動相輔相成。本次線上座談會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邀請作家乜寇講述布農族神話故事及其背後的意義、所帶來之啟發與文學行動,以及曾為乜寇大學老師的生態學家林益仁副教授擔任與談人。

「文學為一種行動,是懷抱對部落、族群文化的關懷,進而起身行動的媒介。」

content-2-2-1

對乜寇而言,透過寫作能夠與讀者交流想法,在過程中結合觀察、思辨,並且忠於自己,使文學成為一種行動,而不單僅為作家。例如乜寇推動的「傳統農作復育保種行動」,長久以來人們都將目光集中於小米,但其他農作物同樣乘載著部落文化、情感,其透過《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一書表明自身理念。乜寇起身實踐的第二個行動為「返家護火行動」,其表示位於中央山脈的老家,自日治時期搬遷至現今的望鄉部落後,便少有機會回老家。部落長者認為,已經沒有回家的必要,必須跟著時代潮流;但乜寇心中仍存有:「土地沒有消失,為何有家歸不得?」的疑問。因此,乜寇與族人帶著火種,越過高漲的溪水,升起狼煙,告知祖先他們回來了,並將這一切過程寫為報導文學〈護火〉,且獲得首獎殊榮。不僅如此,乜寇亦關心原住民狩獵議題,動保團體對於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有所誤會,將黑熊數量減少歸因於此。其表示透過創作《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一書為族群發聲、恢復布農族的光榮感,同時作為與動保團體溝通的橋樑,望能藉此使愛護黑熊的雙方得以合作。

「登上東谷沙飛,決心從自身民族的生態視野,展開布農族獨有世界觀的想像。」

除了作家身份,乜寇也是一位高山嚮導,其說道推動「東谷沙飛運動」的契機主要是28歲那年與布農長者登上玉山,在頂峰身穿族服、吟唱著八部合音,當時才得知玉山即為東谷沙飛,象徵著風浪強勁、滾滾襲來之感。此概念就像一股強大力量召喚著他,使乜寇決心要了解自身民族對於生態環境獨有的世界觀。開始登山後,乜寇帶領許多類型的登山客前往玉山、至多國分享東谷沙飛運動、編寫成舞台劇進行演出。乜寇提及,單獨的行動得以被看見,使其體會到行動即實踐,如同登山,只要抓穩氣息與腳步,便得以達到目標。

「當你置身在環境之中,土地跟山自然會向你說故事。」

乜寇表示自身的創作力量來自於部落的故事,部落故事代代相傳,能夠表明族群獨特的世界觀,同時給予對理解現代社會的啟發。其分享了祖先誤射太陽、黑熊和雲豹勢不兩立、二葉松與栓皮櫟交換棲地,以及大洪水傳說、樹木賽跑等精彩故事。最後說道,自身對布農族的理解與想像,便是布農族存在於一個感性主觀的世界,透過語言和祖先留下的神話故事,得以永續留存。

「作為漢人從原民故事中得到啟發,從共通處建立信任,進而找到合作可能性。」

content-2-2-2

林益仁老師以生態學家的角度,分享其從布農族文化所得到的啟發。林老師提及「故事的居所」此一概念,即故事在不同人類文化裡,因不同環境、遭遇,留下許多經驗,最終變成故事傳遞下來,內含人類對環境的知識、認識、互動之結果。而布農族故事為對族群的認同,乜寇透過文學形成文化運動,使行動從自身延展到整個族群。林老師認為東谷沙飛為一種文化與心靈運動,可從此開啟對於多元文化之想像,展現臺灣擁有族群之多樣性。林老師亦分享到秘魯與當地原住民交流的經驗,目前世界各地原住民皆積極地建立自身族群的知識體系、努力呈現原住民主體。最後林老師表示,寫作過程的溝通組織,盡力讓力量變大,使運動不孤單,可以牽動到族群,甚至串連全球。林老師十分期待大家皆能從故事中得到啟發,並且從共通處建立信任,進而找到合作可能性。

Q&A

座談會最後開放與會者提問及回饋,一位泰雅族耆老表示,故事中聽見布農族與泰雅族對世界的理解、家園的想像有諸多雷同,如鳥把石頭搬至山頂的故事;但各族群有各自對故事的詮釋方式,而共通點皆為對文化土地認同與關懷的心。

另一位與會者則提出,先前講者提及部落長者對於老家存有著已回不去、必須跟著時代潮流走的感受;透過文學、文化行動、成為高山嚮導等一系列回家行動的過程中,能否分享開始自主帶團登山的那段歷程?乜寇表示,自身為人口較少數的原住民並作為高山嚮導,即為東谷沙飛運動的實踐方式。登山過程中,將自己帶入土地主人的角色,分享家鄉故事。而故鄉無法回去的問題,其說明族人認為物質生活和文化皆已帶往山下,已成為現代人無須回家的必要性;但作為文化實踐的人必須清楚,此為老人家的話語,土地就在那裡,回去就好、回去再說;消失的僅是政治層面,文化意義上仍然緊密連結。

最後一位與會者說明《成為真正的人》一書中提及:「文明這件事情,錢是毒藥也是解藥。」身體力行進行文化推動時,該如何克服現實面?乜寇表示,實踐行動的過程只有「精神」,以及與同條道路上努力的朋友們互相支援、惺惺相惜。對乜寇而言,東谷沙飛運動為一輩子的事情,因此不去界定未來會如何發展。乜寇亦看重文學所延伸的力量,那股力量在於文學作品無時無刻都在發揮自身價值,將理念擴散出去。因此乜寇十分感謝上帝給予的天賦,視成為作家為上帝的恩典。最後,乜寇特別提到未來將出版關於登山的繪本,以及《東谷沙飛傳奇》一書再版,一同心懷期待。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六,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