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阿美族太巴塱Kakita’ an祖屋重建:文獻資料與現實情境的對話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02/23

content-2-2

主講人|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時間|109年12月31日(四)下午2:00至 下午4:00

地點|國史館

文/布朗

2003年8月,花蓮縣太巴塱部落青年由Fuday代表造訪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希望透過博物館收藏的Kakita’an祖屋木柱,重新找回曾是部落中心的Kakita’an祖屋,以重建太巴塱精神。此舉引發胡台麗老師的好奇心並開始以影像記錄,整個過程歷經近十年,2012年發表紀錄片《讓靈魂回家》,敘述Kakita’an祖屋從日據時期、國民政府至2003年部落青年迎回祖屋木柱的祖靈,並在Kakita’an家族主導下重建祖屋的過程。祖屋重建的過程中,參考文獻資料相當重要,因此國史館邀請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老師以其關注、參與多年的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分享文獻資料在當代文化復振的運用。

胡老師首先展示兩張照片,分別為日據時代與2006年重建完成的Kakita’an祖屋,並說明其特殊之處。與排灣族、魯凱族的家屋不同,阿美族傳統建築幾乎內部無雕刻與繪畫,但Kakita’an祖屋木柱卻有刻繪圖紋。這些圖紋主要描繪大洪水、會發光女孩、弒父與獵首起源等傳說,也因此早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學者的注意與調查,並於昭和10年(1935年)被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物調查會指定為史蹟保存。而本次演講包含三大內容:一、太巴塱族人與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的交涉過程。二、日治時期Kakita’an家族遷離祖屋的原因。三、重建祖屋過程中,部落的爭議與矛盾。

Kakita’an祖屋相關的重要文獻參考資料,如移川子之藏在1936年《史蹟調查報告第二輯─太巴塱社番屋》[1]中記述:「Kakita’an蕃屋是阿美族巫覡Kakita’an的住家,此一Kakita’an家族……代代綿延相傳四十六代。而這棟建築物由第四十五代的繼承人在昭和4年(1929年)5月過世以前所居住的建築。然其後因死病者續出之故,被認為不祥而成為廢屋,連其土地歸於學租財團所屬。」。該紀錄成為Kakita’an祖屋土地爭議緣由之一,部落有些人認為祖屋在日據時代被廢棄,應屬於公地;但也有其他證據顯示Kakita’an家族是在日本人消滅獵首習俗與傳統信仰政策下,被迫遷離家屋。第47代繼承人Tipus敘述,母親曾告訴她日本人希望簡化ilisin,並要將Kakita’an家屋指定為古蹟,因而強迫他們搬離。從Kakita’an祖屋木柱所記載的弒父獵首傳說,與Kakita’an家族負責的獵首祭儀相連,胡老師與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斌雄先生皆認為被迫搬遷的可能性很高。

任先民先生1958年〈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2]一文中,詳細記錄Kakita’an家族相關傳說、繼承世系、級別組織、祖屋構造、立柱與橫樑刻繪的圖案內容、祖屋的社會意義與功能,並記述Kakita’an祖屋於1958年遭強颱溫尼過境吹毀,部落雖有重建的倡議,卻因經費籌措困難而放棄。之後劉斌雄先生經過此地,並取得部落耆老同意,將遭吹毀的房屋殘肢贈與中研院民族所,7根祖屋木柱因此入藏於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2003年8月,Fuday代表太巴塱部落青年造訪博物館,並提出迎回文物要求。2004年8月,由太巴塱部落青年安排並聯繫頭目、祭司及Kakita’an家族,載運一頭儀式用的活豬至中研院民族所進行ilisin舉行前的祭祖儀式,巫師詢問祖靈是否願意回到部落?結果,Fuday等人並未帶回祖屋木柱,而是由巫師透過儀式將祖靈分置於5個米酒瓶中請回部落,並於Kakita’an祖屋原建地搭建小茅屋讓祖靈暫居。爾後Kakita’an的家人即開始著手祖屋重建事宜,首先面對的阻礙便是經費籌措困難。

太巴塱部落迎回祖屋木柱的祖靈,而祖屋木柱仍收藏於博物館內,因此中研院民族所希望協助祖屋重建,為此盡一份心力。2004年12月胡老師代表中研院民族所前往太巴塱與Kakita’an家人、Fuday等人商談,表示樂見Kakita’an祖屋重建並願意協助複製7根祖屋木柱。而前提須有立案原住民團體以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非直接將經費交由Kakita’an家族執行,且必須於Kakita’an有重建動工行為時,才得以交付祖屋木柱。因此Fuday等人成立「花蓮縣守望部落交流協會」,由太巴塱雕刻藝術家Tafung帶領與Kakita’an家族有親戚關係的太巴塱族人,參照中研院民族所入藏的祖屋木柱及任先民先生文章記載之圖像,複製7根木柱與Kakita’an家族自行購置的橫樑。而祖屋重建規劃,形制主要參考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紀錄,但為增加堅固與耐久性則融入部分現代工法與材料。整個重建過程,參考文獻資料為必要性,文化復振過程與文獻資料兩者間具有緊密的對話關係。

如前所述及,部落有族人認為Kakita’an祖屋地應屬部落公地。Tipus與花蓮縣光復鄉公所進行土地訴訟,2002年一審Tipus勝訴,2003年二審鄉公所勝訴。Tipus不服判決則向臺灣高等法院提出行政訴訟,2004年遭駁回,再向最高行政法院上訴,三審尚未判決。鄉公所主張該土地為太巴塱部落祭祀公地,因此,2005年7月祖屋準備重建前,鄉公所於Kakita’an已拆除祖屋的空地立告示牌,其內容為:「此土地尚為公地,未經許可不得在其上興建房子,違者自負法律責任」。為了繼續重建祖屋,花蓮縣守望部落交流協會於2005年8月ilisin開始前,Kakita’an家族邀請部落族人參加於Kakita’an祖屋舉辦的餵祭祖靈儀式,協會努力節省經費補助祭祖所需的祭儀費用,邀請部落頭目(因與Kakita’an家族之間的土地爭議而未出席);此外,特別邀請自由時報方記者進行採訪。餵祭祖靈的過程中,祖靈附身於後代子孫並交代應重建祖屋,而此祭儀過程在隔日自由時報花蓮地方版有極大篇幅報導。Kakita’an家族與青年利用民主社會輿論的力量形成聲勢,讓鄉公所不敢貿然行動,因此祖屋重建得以繼續。

2006年初Kakita’an祖屋落成,同年2月Tipus收到最高法院「上訴駁回」判決書,4月部落有人向花蓮縣政府建管科提報此屋為違章建築,Tipus透過縣議員疏通解釋,請縣政府暫緩處理。2006年8月,胡老師建議Tipus依《文化資產法》向縣政府申請將Kakita’an祖屋列為「歷史建物」保存,後經縣政府勘查其不符條件。又依當時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先生之建議,申請《文化資產法》有形文化資產項下的「文化景觀」,2006年終於獲得花蓮縣文化局審議委員會同意,指定Kakita’an祖屋為「文化景觀」保存,消滅被視為違建而遭拆除的壓力。目前,由Tipus管理重建後的Kakita’an祖屋,仍未取得所有權。胡老師探究Tipus土地訴訟敗訴原因,其認為Tipus方應向法院強調過去此地並非公有,而是屬Kakita’an家族所有,但Kakita’an家族在此地所執行的是部落共同祭儀。可惜的是,當年參與祖屋重建的青年張瑋琦是於Tipus上訴後,才翻譯移川子之藏1936年Kakita’an祖屋調查報告,否則該文關於祖屋記述應可證明Tipus家族於日據時代確實居住於該爭議土地及其上的建築物。

Tipus及其夫委託律師與鄉公所打了近6年官司(2001-2006),過程未獲得部落領導者的支持,而部落青年及胡老師為何支持Kakita’an家族?主要是文獻確實記載Kakita’an家族執行部落傳統儀式的內容,其中一份為日據時代太巴塱族人Kati Rata(杜寅吉)所收錄記載的耆老口語傳說,非常清楚記錄Kakita’an家族的Mayaw和其弟Unak獵父首的傳說,以及首祭與ilisin緊密的關聯性。而首祭進行的同時,亦祭拜天神與歷代祖先以祈福的習俗由Kakita’an家族傳承之(即今日Ilisin的前身),並由Kakita’an家族於祖屋舉行,因此Kakita’an家族為部落祭儀重心亦為執行者。然而,日據時代日本人為消滅傳統信仰而破壞、中斷ilisin祭儀;爾後雖重獲日本政府許可恢復舉辦ilisin,卻被改名為「月見祭」且須祭拜日本人的神明,太巴塱祭祀的頭骨被日本人取走後埋在Kakita’an庭院並立納骨碑,而後又移至公墓。日本人離臺後,太巴塱恢復ilisin,但依據杜寅吉的筆記:「恢復的ilisin祭儀和雙十節同時舉行,以村長為中心,計畫歌舞、現代劇等活動,變成村民的娛樂」。

隨著太巴塱部落大多數人轉為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後,Kakita’an家族主導ilisin的傳統不再被強調,甚至被刻意排除。

2006年胡老師訪問王成發Towid Namo’頭目,其表示:「Kakita’an以前是很有能力,可以接待眾多外賓的家,但日本時代就不要Kakita’an了,我們也不需要Kakita’an了,傳統祭拜方式也沒了。只能說我們承認那是最後的Kakita’an家,但如要回復Kakita’an儀式很麻煩,乾脆不要。」。由Towid Namo’頭目帶領下所回復的ilisin祭祖儀式是他和耆老所創造的傳統,但與文獻資料顯示的ilisin傳統儀式迥異。現今頭目和祭司所主導的ilisin祭祖儀式,Kakita’an家族被排除並由頭目和男祭司取代其以往主持部落ilisin祭祖儀式的角色。因此認為太巴塱部落不再需要Kakita’an家族,且不支持由Kakita’an家族主導的祖屋重建。而從1990年代起,在發祥地舉行的ilisin祭祖儀式已成為太巴塱多數居民接受的「傳統」儀式。

透過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過程,過去的文獻資料使我們能更清楚了解歷史與事件變遷的軌跡,並藉以釐清Kakita’an祖屋重建過程的爭執點。此外,文獻資料對祖屋重建、文化復振也提供相當程度的反思和啟示。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此事件,歡迎至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觀賞紀錄片《讓靈魂回家》

[1] 頁69-71,臺灣總督府內務部發行。

[2] 頁79-106,《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六,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