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我家是聯合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5/23

content-3-3《我家是聯合國》

張郅忻著;玉山社,2013

文/林勇年(讀者投稿)

書寫家族的故事,如同作一盤蛋炒飯,看似平易,實則困難。在探索、瞭解或撰擬家族故事的同時,往往也是在試圖發現一部分的自己,我從何而來將之何往,某程度上與家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家人過往或現今的故事,又如何影響著我的生命?《我家是聯合國》提供讀者一個可能的答案。

作者張郅忻出身自一個多元背景的家庭,成長於客家庄、繼母是阿美族人、有兩位來自東南亞的阿妗,妹妹婚後帶來了一位南非妹夫,在這樣的人際網絡中周旋,國籍、語言或文化所造成的衝擊,是如此深刻卻又如此平常。本書可分成三大篇章:「山歌綿綿」、「妳的名字」與「流浪者的孩子」,各大篇章下又有數則短篇紀事,作者希望透過家庭成員們的移動軌跡與遷徙腳步,與讀者共同「從遺失的細節裡試圖返回錯過的場景」,見證台灣社會曾經有過或現正發生的跨國經歷。以下依篇章次序,揀選其中數則,簡要介紹梗概,盼藉此觀其宏旨。

「山歌綿綿」以在客家大院的童年期為核心,鋪陳祖父母及親族長輩間的互動來往。〈九重葛〉描述著祖父年輕時到越南紡織廠工作的故事,在那通訊設備不發達的年代,祖父母面臨著遠距離相處的糾結,透過一株九重葛串聯彼此的心意,更是返台多年後祖父對當年越南歲月的回憶媒介。原來「南進」不是新鮮事,早在70年代,前輩們早已前往開疆拓土,到海外謀求更理想的發展絕非今日的專利。〈姑婆入祠堂〉則敘述著阿公如何積極爭取讓一位早夭的妹妹能入祠安葬的往事,呈現出在大家族年代手足情感的牽絆。

「妳的名字」則是作者女性親友的寫照。張氏家族的越南情緣並未隨著祖父的過世而斷絕,對作者而言,如果說祖父所描述的越南如童話般無根無際,那麼大阿妗的到來,則是象徵著真實的越南走進生活中,〈織〉正描繪著這兩段越南故事的銜接與傳承。值得注意的是〈織〉也是全書中唯一有著東南亞語文(越語)翻譯的章節,作者將此篇獻給所有認識的越南姊妹,也盼望作為台灣社會認識東南亞文化的橋樑。另一方面,對於離婚後聚少離多的母親,則以〈西門町一日〉記敘母親如何在繁華的都會中生存,販售鐘錶為業的母親如同指針,日復一日永不休止的周遊循環,守著那專屬個人的永恆。

「流浪者的孩子」側重兩個慣習漂泊的人:作者與父親。父親長年流浪在山野中,工作頻繁更易,擁有固定店面的楓林牛排館短暫凝聚了專注,但還是比不上夜市擺攤來得吸引人,畢竟是帶著游牧者性格,最終泰半的時間還是奉獻給了山林。至於作者自己或許是耳濡目染已久,也開始過起四處流浪的日子。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往返就學成了家常便飯,足跡不僅遍佈全島,更擴及於海外,但無論如何,最終要回歸到最原本的位置,身為研究生就是那一隅研究小間,故事也就在每日搭校車的例行公事記述中結束,移動中偶然遇見的人事物,在道別之後,各自前往下一段旅程。

綜觀台灣歷史,無疑是一首四面八方移民所交織譜成的進行曲,且這創作依然持續著,等候更多新成員加入,而真實的跨國文化體驗不需要遠赴重洋,更不是憑空揣測,其實正鑲嵌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回過頭來思索我們最親近的周遭,可曾詢問或談論過家人過去的種種?一旦深入探勘,或許是別有洞天,或許是與跨文化體驗等量齊觀的跨時空驚喜。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