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踅音:田邊尚雄臺廈音樂踏查記》
田邊尚雄等著;李毓芳、劉麟玉、王櫻芬譯;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文/廖偉辰
田邊尚雄(1883-1984)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物理系,課餘自修小提琴和西洋作曲,之後轉修音響心理學,並開始研究日本音樂舞蹈和中國音律。1919年出版《日本音樂講話》,將日本音樂發展歷史進行系統性的分期,成為日本音樂研究的第一人。1920年,在財團法人啟明會的資助下,執行一個關於日本本地及周邊殖民地的田野音樂調查計畫,成為日本海外音樂調查的拓荒者。
田邊為了記錄即將消失原住民獵首音樂舞蹈,在1922年得到其父好友,時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1855-1930)的協助下,於1922年4月至臺灣,進行三個禮拜的臺灣音樂錄音和田野紀錄,為什麼田邊要不顧危險,前往當時尚未完全歸順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原住民地區進行音樂調查呢?主要目的之一是尋找日本民族及其音樂的來源。就民族來源而言,當時日本學界盛行日本民族源自馬來民族的說法,而田邊認為臺灣原住民或是沖繩宮古島、八重山一帶的居民便是屬於馬來民族,因此可藉由調查他們的音樂來了解日本上古時代的音樂樣貌。
而田邊這次的調查,也成為臺灣音樂史上,首度由音樂學者對於臺灣音樂所進行的調查成果,在臺灣音樂研究史和錄音史上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過去由於語言隔閡,資料難以取得,使得田邊的研究成果在臺灣,一直處於存而不論的狀態,而為了方便臺灣和華語學界的利用,於是有了《百年踅音》這本書的誕生,本書主要彙整田邊有關臺灣音樂的相關著述,加上其在臺灣期間的訪談和講稿,並納入其臺灣錄音及其唱片解說。共分為五部分,除了有兩大部分是田邊在雜誌發表的臺灣音樂論著和1922年前後田邊來臺的記者訪談與演講講稿外,其餘三部分皆是田邊透過書籍、自傳、唱片解說,從不同角度,詳述田邊本人在1922年於臺灣田野音樂調查的心得、感想和看法。
田邊1922年抵達臺灣後,首先在臺北稍事停留,並記錄他對臺灣漢人音樂的第一印象後,便由埔里進入巴蘭社(今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進行音樂調查,在霧社稍事停留時,剛好邁西多邦社(今稱瑞岩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頭目的女兒前來霧社,田邊邀請她們唱了四首歌,她們行儀端正、謙恭有禮,給田邊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到達巴蘭社後,原住民總共唱了四首歌,三首與獵首有關,田邊並生動記錄了原住民在唱完獵首歌之後跳舞的樣子,對於頭目之後致謝的樣子,也給田邊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離開巴蘭社之後,田邊回到埔里,轉往日月潭,拜訪位在卜吉(今稱伊達邵部落,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的「化蕃」(即邵族)聚落進行音樂調查,除了欣賞著名的杵音外,也錄了兩首邵族少女所演唱的歌曲,但田邊對於這種已經趨於表演化的音樂並不喜歡,並認為這只是一種遊戲的音樂而已,為了調查更古老的邵族歌曲,田邊邀請住在深山的叫做Makajtan的邵族耆老,唱了四首的原住民歌謠,田邊認為這些曲子都充滿活力而且有趣。
最後田邊則轉往來義社,首先請男性用縱笛吹奏各式各樣的曲子,並由三位女性輪流演唱歌曲,之後則前往臺南欣賞孔廟音樂及媽祖祭儀後,經由臺北後,返回日本,結束短暫的臺灣音樂調查之旅。
田邊除了在當年11月於啟明會進行演講,分享他在臺灣的所見所聞外,並在隔年出版專書,詳細記錄這次的海外音樂紀行,隨後並於雜誌《學藝》發表一系列名為《臺灣音樂考》的文章,田邊認為在原住民族音樂是以聲樂,也就是歌謠為最廣泛的音樂形式,但也會使用幾種樂器,主要以笛類為主,旋律一般都是非常原始而簡單,很多是以簡短的樂句不斷的反覆進行。而演唱的主題,按照田邊的歸納,則大約有下列六種:傳唱祖先功績或是傳說、在儀式所唱的、耕作時所唱、男女之間的戀歌、獵首時所唱的以及即興式的交友歌。
讀畢本書後,除了感佩田邊為了學術研究冒險進入山區進行田野調查,並留下就算想盡辦法也已不可能重現的珍貴錄音紀錄外,也期望現代的學者能珍視這些前輩學者留下的研究成果,從中汲取養分,並發現更多未為人知曉的風景,本書編排用心,有許多詳盡的註解,推薦給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延伸閱讀】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
王櫻芬。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