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舊總圖二樓)
時間|2018年3月31日
記錄/林恬慈
2017年為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下稱臺大博物館群)啟動十周年,為慶祝此意義非凡的日子,臺大博物館群去年(2017年)11月15日於校史館川流廳舉辦特展「南.洋:臺大博物館群東南亞與大洋洲「點」藏」,展示各博物館與東南亞和大洋洲相關的藏品,以國際視野的方式展現臺大博物群的典藏。同時,為吸引更多人士駐足校史館,並深入了解展覽中的跨文化議題,臺大博物館群邀請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下稱原圖中心)一同合辦「看電影《海洋奇緣Moana》&「南・洋」文化饗宴」映後討論活動,期盼能藉由輕鬆的電影觀賞與文化分享,啟發觀眾對東南亞與大洋洲文化之認識。
當天下午活動舉辦於校史館的大廳,由校史館組長張安明簡單介紹展覽籌辦以及活動發想的概念。起初本場活動原本是希望能夠邀請相關學者,在電影放映後帶領相關議題的討論,但因為考量到講座的學術性質會讓活動太過嚴肅,因此改為邀請臺大來自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的在學學生到場,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觀眾們便在午後陽光的陪伴下,欣賞電影《海洋奇緣》。
電影播放完畢後,觀眾們於中場休息享用茶點、交流觀影心得,隨即進入活動的下半場──東南亞與大洋洲文化分享。本場次分享人共有四位,分別是合辦方之一,原圖中心的專任助理高紫瓊、來自馬來西亞,就讀臺大政治系國關組的雲海芋、來自馬來西亞,目前為臺大歷史系研究生的鄭宏興,以及紐西蘭的交換學生Mabel Ye。
原圖中心的專任助理高紫瓊為來自臺東太麻里的排灣族人,在電影放映後,向觀眾補充與《海洋奇緣》的男主角毛伊相關的神話故事。毛伊的神話來源為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地區,波里尼西亞地區主要位於夏威夷群島、紐西蘭跟復活節島三個端點之間,毛伊則是該地區的神話英雄。雖然不同地區的神話版本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都有著一些共通點:毛伊被母親拋棄,隨後獲得神力,並幫助人類拓寬天地、延長白天、釣起島嶼,以及帶來火焰等等,最後為了滿足貪心的人類長生不死的願望,與冥神打賭,因此迎來了自己的末日。在《海洋奇緣》中,毛伊背景資訊的呈現是與玻里尼西亞的神話一致的,但是神話中與毛伊成雙出現的月亮之神希那,在電影裡卻完全缺席,這也是電影招致批評的原因之一。紫瓊另外在此補充,月亮之神希那在不同的神話版本中,分別為毛伊的妻子、母親、姐姐等,而她的名字Hina,與臺灣阿美族語的母親ina和排灣族語的母親kina相當接近,這也說明了臺灣原住民族與玻里尼西亞族群相同的南島語族淵源。
接著分享的是馬來西亞的華裔學生雲海芋,她以自己的經驗,向觀眾介紹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狀況。由於海芋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移民後代,而且中學就讀的是獨立學校,因此說著一口流利的華語。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就是海芋就讀的、辦學情況近似於臺灣私立大學的獨立學校。海芋對於自己身為獨立中學的學生感到非常驕傲,雖然獨立中學的學費很貴,學歷也不被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但是在學期間是以全華語授課,加上老師的管教嚴厲、要求標準高,訓練出了刻苦堅忍的學生,對海芋來說,這對未來求學與求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經歷。然而由於是獨立辦學,獨立學校的募款與經營始終非常不容易,海芋也感嘆在馬來西亞接受華文教育是越來越艱難的一件事。
雲海芋分享完之後,由同為馬來西亞華僑的鄭宏興分享馬來西亞當地的一項禁忌(馬來文為pantang)──飛頭降。飛頭降是流傳於南洋地區的一種降頭術,在馬來西亞名稱為penanggalan,是藉由身體與頭顱分離,以修煉長生不死的法術。施法者通常是女性,修行期間必須吸食鮮血;由於只能在夜晚出沒,天亮之前頭顱必須要回到身體,因此修行期間不能被打擾,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因為有飛頭降此一傳說的緣故,宏興小時候身邊就一直流傳著晾在戶外的衣服必須要在天黑前收下,否則飛頭降會拿去穿的禁忌,更謹守禁忌的版本是,到了除夕夜,除非是衣櫥之類的密閉空間,否則,衣服不論在哪裡都不能掛起來。雖然如今遵守禁忌的人已經不多,但宏興認為,就像《海洋奇緣》也是由玻里尼西亞的神話傳說改編而來一樣,認識過去的傳說對於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是很有幫助的。
最後一位分享的同學是來自紐西蘭的Mable,Mabel是華裔紐西蘭人,她帶著她的其他朋友到活動現場,向大家示範一個與毛利文化有關的小遊戲「pūkana game」。Pūkana在毛利語中是跳戰舞(haka)時威嚇敵人的表情,而這個遊戲需要大家圍成一圈,由一個人開場發起宣示:「Wai wai takahia(意為「舉起你的腳呀」)」,其餘的人則回應:「Pūkana hī,Pūkana hā,Pūkana,pūkana,pūkana,pūkana」。接下來由開場人邊念「pūkana」邊跺腳,邊用手勢指出「pūkana」傳遞的方向,下一人接續同樣的步驟喊出「pūkana」,讓遊戲繼續下去。其間如果有人想要將「pūkana」跳著傳,就要喊出「Auē」並指向要接手的人,接手的人要馬上喊出「Hī,pukana」,再延續之前的傳遞方式。此遊戲的難度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傳遞「pūkana」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也會有人突然喊「Auē」改變方向,因此非常考驗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很適合炒熱氣氛的團康遊戲。
Mabel隨後邀請臺下有興趣的觀眾一起加入遊戲,過程中笑聲不斷。雖然遊戲規則並沒有跟毛利文化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卻融入了毛利的文化和語言在遊戲提詞中,也讓人感受到相對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於臺灣,毛利文化在紐西蘭的普及。
在這一個風光明媚的補班日下午,到場參與活動的觀眾透過電影播放和同學的分享,接觸到了南洋與南島異文化的有趣之處。另外,「南.洋:臺大博物館群東南亞與大洋洲「點」藏」特展展期到今年9月30日,希望有興趣的觀眾,也能抽空到臺大校史館的川流廳,藉由觀賞過去臺北帝大的典藏物件,了解不同時代的臺灣大學與南洋地區的交流史和文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