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平埔族與調查經驗分享

by kate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6/06/23

content-2-2

地點|國史館四樓大講堂

時間|2016年6月15日  下午2點

文/游凱婷、圖/國史館

國史館在2016年6月15日舉行了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第27場,主題為〈臺灣的平埔族與調查經驗分享〉,主講人為張素玢老師。張素玢老師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等。在兩個小時的演講中,老師希望能將她所有知道關於平埔族的研究成果盡量分享給在座的所有人。

在老師剛投身研究平埔族時,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何謂「平埔族」,當時一般漢人只知道非我族的類通稱為「番仔」,平埔族即為當時俗稱的「熟番」,跟眾所周知的高山原住民相比,平埔族是更隱沒的一群,他們漢化的早,也許在我們周遭,就有不少人體內流有平埔族的血液,只是自己不清楚罷了。近年來,原住民的研究開始有些成果,多數人對於自己可能來自平埔族的反應也從極力撇清到想要了解,漸漸有自覺:「也許父母並非平埔族,但可能祖父母或更久以前的祖先是平埔族呢!」了解自己可能有另一個族群的血液基因,也能讓人更發自內心地尊重不同族群的風俗習慣。

從前所謂的「臺灣史三百年」、「臺灣史四百年」,都是以漢人為主體,並未將很早就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的歷史納入,後來歷史學者曹永和提出「臺灣島史觀」,將從史前時代起在臺灣島上活動之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也融入臺灣史中,發展出有別於「漢人移民開發史觀」的歷史研究,而平埔族,當然是其中重要的篇章。DSC_0387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族,南島語族所在的範圍從太平洋的馬達加斯加到復活節島,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和歷史學的證據指出臺灣原住民族是最古老的南島語族之一,也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的來源有二:祖先來自本島某處的原地傳說與來自外島(或指綠島)的外來傳說。他們的文化特質包含:刀耕火種、鑿齒、刺青文身、獵人頭、及祖靈重拜等。

現今的平埔族與高山族,在清朝與日治時期各自有著不同的稱號,清朝時期,稱臺灣原住民為土番、野番、生番、熟番、平埔番、山番等;日治以後,則多稱為平埔番與生番;民國以後,名稱漸漸定型為現在的平埔族與高山族。

相較於高山族,平埔族的研究更為不易,因為他們的語言、服飾及生活習慣等幾乎都消失了,我們只能從現有的非文字資料(圖片、照片、地圖、遺跡、遺物等)與文字資料(史料與古文書)去挖掘其蹤跡,靠著田野調查到當地找出以前的官方與民間古文書,或拜訪可能為平埔族後代的神主牌、墓碑與族譜等,日治時期的舊戶籍資料也是不能遺漏的線索,往往可從其中發現以前曾住著擁有異於漢人之特殊姓氏的居民,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平埔族的後裔。

演講後段,張素玢老師分享了幾段從前她到留有平埔族蹤跡的地區訪查的紀錄片,平埔族的調查是以全盤研究代替個案,常常可以從一個線索發現另一個可能也留有平埔後代的線索,一家一家詢問採訪,有時可以發現原來現在定居在彰化的A與南投的B其實系出同脈,而受訪者的態度往往從初接觸的避談及否認,到觀看了相關有力物證後的坦然接受,這也是張素玢老師覺得有趣與欣慰之處。而經由多次的訪談經驗中,老師發現在探詢可能為平埔後裔的民眾時,用委婉或間接的提問方式,對方較能侃侃而談,影片中有個鮮明的例子:「老師直接問當地的老太太家裡是否有生食豬肉(此為平埔族習俗),老太太立刻有點激動的回沒有。」但其實據向旁人蒐集來的資訊,他們那戶人家確實有食生豬肉。諸如此類的例子相信不少,因此,如何能在訪談調查中得到更多準確的答案,採訪者的態度也是相當重要的!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