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財(Alow.Hola) 編著; 新北市文史學會, 2013
文/廖偉辰
對於烏來,除了纜車以外,對於當地還有什麼印象呢?大家都知道烏來是位於臺北盆地的後花園,也是值得前去探訪的好地方,但由於瞭解不足,往往變得只是走馬看花。因此,最近由新北市文史學會編輯出版的《時代與遭遇》可以說是瞭解烏來最好的指南,本書分為六篇,除了第一篇是對原住民各方面的基本導讀以外;第二篇以降則是以今日烏來區的行政劃分為單位來介紹,特別著重在人文歷史上。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知道,烏來是泰雅族的聚落,所以今日雖然分為福山、信賢、烏來、孝義、忠治等五個行政里,但它們也各自有原屬於自己的名字,例如信賢里原稱為lahaw,泰雅語原意是「林木茂盛的地方」,當地也是當年從大烏來地區的山林伐木後運往臺北販售的中繼站;孝義里原稱為agyaq,泰雅語原意是「白茅草」,則是泰雅族獵人過去的獵場;忠治里原稱為kayu,泰雅語原意是「頭小肚子大的甕」,是因為樟腦相關產業而開始興盛的聚落;烏來里,相傳是泰雅族人在打獵時,發現當地有熱水自岩隙冒出並且煙霧繚繞,因此大叫kilux-balay,後來縮寫為ugly,漢人轉譯為烏來,泰雅語的原意當中有非常滾燙的意思。
雖然烏來是泰雅族的聚落,但是從清朝時代以來,由於受到外來政權的極大的影響,到今日,泰雅族傳統的社會組織已經名存實亡,從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以後,部落開始出現許多協會,各立山頭,有力量分散的現象,而傳統的gaga,也因為基督宗教的傳入而逐漸沒落,成為非主流的意識型態。
另外從本書對於耆老的訪談當中,也可知道烏來地區大部分的聚落,從清朝時代晚期一直到1980年代,都因為林木相關產業而興盛,因此在信賢、孝義、忠治等里,都可以看到與林木相關產業的遺址,不論是為了伐木所遺留下來的輕便鐵軌,或是宿舍,都再再訴說,當年因為林木而興盛的烏來大大小小聚落過往的歷史。
到了1980年代以後,一方面由於生態保育觀念,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林木資源的匱乏,由伐木改為造林,也導致林木相關產業的沒落;不過經過近四十年的林木復育,今日,在福山里,則有因為保存豐富的自然生態和原始森林而有「臺灣亞馬遜」之稱的哈盆古道,同時也是日本時代通往宜蘭的重要交通孔道,並且還有可以讓人暑意全消同時也是賞蝶好地方的大羅蘭圳道。在孝義里,則有由交通部觀光局評選臺灣最佳賞鳥路線的桶後溪林道,在林道附近的攔砂壩,則是電影「賽德克.巴萊」部分場景的拍攝地;另外,孝義里的西坑林道、信賢里的信賢步道、忠治里的加九寮步道,也是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所以,透過本書詳盡的介紹,可以瞭解到,烏來除了是臺北盆地的後花園外,也是隱藏的珍珠,現在正當炎炎夏日的時候,不如找個星期假日,好好的前去尋幽訪盛一番,除了一探烏來的過往外,也可享受大自然賜與的免費禮物,豐富的森林芬多精,也正好為自己好好充電一番。
宋主任:平安!
久仰您的大名,我每周三在福山國小(德拉楠實驗小學)岡山區孩子輔導功課,想請問您這本書什麼地方可以買到?請問您目前在山下嗎?新年快樂!
王秋美敬上
0933897622
您好,本單位是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書籍經查詢目前市面暫無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