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活著的部落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3/27

content-3-4《活著的部落》

包宇軒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6

文/EN

《活著的部落》於2016年榮獲教育部第三屆MATA獎紀錄片類銅獎。該紀錄片以影像記錄「阿禮部落」因莫拉克風災遷村的歷程,由包宇軒導演執導。包宇軒導演為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Lavuras)之子,受八八風災部落遷村,原鄉文化沒落、耆老凋零等影響,遂開始整理影像,記錄部落發生的大小故事,從此踏上媒體從業之路。後於2020年回到原鄉阿禮部落擔任「阿禮部落自然人文景觀區」行政窗口,2022年4月卸職後,現於原鄉經營家屋「阿爸禮握手 abaliwsu」(abaliwsu為石板家屋名)。

屏東縣霧臺鄉阿禮部落位於隘寮北溪上游,魯凱族聖山霧頭山的西北側,海拔約1,300公尺,是屏東西魯凱族群裏最深山,海拔最高的部落,同時也是省道台24線終點。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台,挾帶大量豪雨,造成多處發生淹水、山崩與土石流等災害,其中台24線公路面臨重創,沿線部落受創慘重,山林多數倒塌,裸露出大規模崩塌地,怵目驚心。台24線聯接平原所處的屏東市、長治、鹽埔與內埔等鄉鎮,也連通了三地門與霧臺等原住民鄉。

阿禮部落因聯外交通中斷,部落居民被迫搬遷至平地居住。而後,永久屋的興建與災區的重建紛紛擾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更於2010年2月11日,將阿禮部落劃為災後特定區域範圍。包基成頭目為此進行上訴,致力希望以中繼屋型態取代永久屋政策,並保留原鄉居住權,不過遺憾的是最終並未能如願。面臨自然災害而遷村的部落族人再次受到人為災害,而遠離部落環境的族人該如何延續其傳統生態智慧與文化傳承?

於是包基成頭目將歸鄉之夢寄託到教育上,於自家客廳設立小書坊,希望延續部落傳統文化,藉由教育串連整個部落,帶領族人在沒有部落的舞台上,走入部落文化。紀錄片中包基成頭目利用書坊進行主題式教學,由部落種子教師教導孩童們認識原鄉生態,邀請部落耆老傳授阿禮部落的魯凱族語以及傳統文化、禮儀,並帶領青壯年學習勇士舞,甚至成功將魯凱族收穫祭躍上國慶日表演。看著紀錄片中包基成頭目帶領部落走出風災,將阿禮精神與文化持續在平地、永久屋延續下來的那份堅持令人為之動容。

八八風災後,阿禮部落的傳統文化教育漸漸開花結果,但包基成頭目並未因此而自滿,他期望能將部落耆老的傳統生態智慧、文化與族語彙整成系統化的教學教材,永續傳承阿禮部落文化,達到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之精神。

No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