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無疆界知識系列座談會2023秋季號(第一場):部落小米的重現— 田埔部落小米復育的經驗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31

content-2-1

時間|2023年4月19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學院誠207

主持人| 汪明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主講人|芭翁.都宓 (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文史工作者)

 

文/Djupelang

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辦「原無疆界知識系列座談會 2023秋季號(第一場)」,於2023年4月19日邀請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的芭翁.都宓老師,以「部落小米的重現─田埔部落小米復育的經驗」為講題進行相關經驗分享。

小米為臺灣原住民傳統作物,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小米品種幾乎在部落消失。1977年,美國學者Wayne Hazen Fogg博士於臺灣收集到100個品系小米種原帶回美國保存,2011年,再由當時為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郭華仁教授自美國種原庫引回臺灣,並保存於國家作物種原庫進行繁殖、保存。芭翁老師說,種植小米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若無毅力、不堅持、不清楚小米為自己帶來何種影響,會很難堅持下去。芭翁老師目前種植的小米已高達58個品系,共21種找回屬於它們的名字,為重新尋找小米的名字,芭翁老師特地邀請宜蘭地區泰雅族的老人家前至田裡看小米植株幫忙確認其名。

芭翁老師清楚知道,小米帶回族群語言、文化,同時也將傳統祭儀再次找回。一開始,其父親不太贊同種植小米,因為種植小米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和時間,是相當辛苦的農事,也必須舉辦小米祭等諸多事宜。隨著芭翁老師不停歇地至各部落採集、奔波,這期間父親不時地詢問:「不用顧你的小米嗎?」「小米是不是要拔草了?」「是不是要間拔、趕鳥了?」原來,芭翁老師至各處奔波時,父親都有「偷偷地」關心小米的生長狀況,並於適當時機提醒。

在林益仁老師的邀請下,芭翁老師於2014年前往不丹參與國際性高山農夫生態聯盟的經驗分享,行前芭翁老師非常擔心語言不通,而有所顧慮,但在林益仁老師與其他隨行的學者和老師的協助下,解決了芭翁老師最擔心的事,這趟遙遠旅程可以無後顧之憂,芭翁老師也很感謝這些學者、老師們,如此地愛臺灣並為臺灣有所付出。國際性高山農夫生態聯盟的非洲國家農夫在進行經驗分享簡報時,看見各種形形色色的小米,芭翁老師腦海浮現yaki和yaya在部落耕地時的畫面,反思著為何小時候經常食用的小米,現今在部落已消失?而非洲國家卻仍保存?原來是因為「保種」,每位農夫家,屋頂顏色皆不同,其代表一種物種,窗戶、門的顏色代表種子,藉由各家不同的顏色分辨,並透過交換進行保存。芭翁老師當下心情感到非常難過,為何其他國家願意為此努力,但反觀臺灣呢?於是在此機緣和悸動下,透過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協助,展開並推動「小米方舟保種計畫」。

芭翁老師無奈中又帶著雀躍的心情向我們訴說,每到這季節的到來都會很惶恐,因部落長輩們都在提醒著:「要間拔囉!」間拔是指種植小米之間的距離,種植距離不可以太近,部落老人家說必須為「一個腳掌」(25–30公分)的距離。芭翁老師最常被問:「種植小米可以帶來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小米?」芭翁老師再次強調,種植小米並非為帶來經濟利益,是為了帶回語言和文化。間拔過程中看見部落長輩們的互動、彼此換工協助,雖然種植經濟作物可以帶來生計,但當各戶農家趕著收成自顧不暇時,實難至別戶人家協助。

部落老人家曾說以前整整3年未下雨,於是將地瓜莖部帶至河邊種植,前年遇到乾旱時,雖然有田水可以澆灌小米,但芭翁老師堅持不這麼做,即使小米已彎腰、倒下;當時有位84歲的yaki便跟芭翁老師說:「你的小米在游泳了。」意思是指小米的根不斷地向下扎根,為尋找濕氣,讓自己存活,沒想到幾天後的降雨,小米又重新挺直、站立了!許多傳統知識和種植技術,皆是從種植小米時獲得,部落長輩指導著哪裡做錯、應該怎麼做才對,這或許也是讓芭翁老師得以堅持至今的動力。

2023年是「國際小米年」,芭翁老師與鄰近部落學校合作辦理以小米為主題的文化實驗課程、小米方舟教室等;外部則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辦理小米主題常設展、空中小米實驗花園;國立中山大學的南島民族語言文化專題,從小米復育找回泰雅族語和種植文化;霧峰農試所,以及藉由小米方舟連結部落脈絡、客製化規劃體驗課程。芭翁老師期許得以透過小米方舟體驗教室與臺灣各地連結,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小米,以及泰雅族文化內涵。

我是女人,我是獵人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30

content-2-2

時 間|2023年4月25日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6樓604教室
主講人|Rngrang Hungul 余欣蘭

文/ipi、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我是女人,我是獵人:筆記版》紀錄片,是太魯閣族Rngrang Hungul余欣蘭導演觀察母親Heydi的田野筆記,搭配海頓D大調第73號交響曲《狩獵》作為主題音樂,將影像分為四個章節,透過書寫與影像的結合,細細描繪母親Heydi如何以堅毅的信念走入屬於女人的狩獵世界。

(more…)

《給阿媽的一封信》電影公益放映會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30

content-2-3

時間|2023429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講者|林瓊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文/Djupelang

《給阿媽的一封信》為陳慧齡導演歷時10年拍攝之紀錄片,於2021年榮獲臺灣國際女性影展首獎,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陳慧齡導演邀請多位年輕人以家為起點,尋找家族記憶,訪談祖父母並為他們繪製肖像畫,用藝術詮釋記憶。讓觀眾透過影片的對話與不同時代的歷史片段,拼湊出各種群像與集體記憶,透過追尋、反思過去的過程,建構自身族群記憶與身分認同。

《給阿媽的一封信》電影公益放映會深入社區與校園,與社區在地的 NGO 合作、交流,並透過「記憶石儀式」留下想對已逝先賢長輩說的話以及推動社區家庭訪談肖像畫創作課程。同時,期許與校園長期合作「島嶼的集體記憶」人權課程,鼓勵學生進行家族故事訪談,積累各地記憶地圖。

本場映後座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學生會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林瓊華老師,林老師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課程除了走訪國家人權博物館、認識中正紀念堂的威權密碼之外,並以工作坊形式代替考試,鼓勵各藝術領域的同學跨系分組,主要以學期課程介紹過的臺灣歷史人物或主題為基礎,呈現各組作品,形式不拘。

content-2-3-1

(more…)

【電影】抱歉打擾你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9

content-3-3《抱歉打擾你》

Boots RILEY編劇、導演

傳訊時代多媒體,2019

 

        文/葉芊均

本片為美國黑人饒舌歌手布茲雷利(Boots RILEY)首部執導的電影長片,情節看似荒謬、無厘頭,卻和美國黑人的真實處境息息相關。「抱歉打擾你」是卡許進行電話推銷業務時,每一通電話的開場白。起初,卡許處處碰壁,經由指點,他掌握了成為銷售王的秘訣——道地的白人口音,要怎麼樣才會聽起來像白人呢?卡許的同事說:「要無憂無慮,你要感覺起來像是不用擔心債務,也不擔心會不會被解僱。」模仿的重點不僅是口音、文法,還有態度和思想,必須全然相信自己就是白人,想像白人的處境,就能自然地說服電話聽筒另一側的人,是位白人在兜售不錯的商品。卡許從此不再被掛電話,成交一筆筆訂單,成為銷售高手。如果故事停在這裡,就會是一位黑人力爭上游,最後獲取成功人生地位的圓滿大結局,然而現實是,卡許因晉升階級,反而和原先的朋友們斷裂,陷入認同的兩難,甚至被捲入公司的大陰謀之中⋯⋯

(more…)

【圖書】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五)─大豹社事件1900-1907 Watan Syat抗日事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9

content-3-2《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五)─大豹社事件1900-1907 Watan Syat抗日事件 》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 作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針對1900年至1907年現今桃園三峽溪流域一帶發生的大豹社事件──亦稱瓦旦燮促(Watan Syat)抗日事件,進行歷史性的爬梳與文字紀錄。

本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大豹社事件的研究意義〉,作者以「為何(what)」、「如何(how)」、「何時(when)」提問大豹社消失的理由,企圖指出事件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性。接著,第二章〈大豹群(Mbngciq/Topa)的形成與領域〉則進一步說明,事件主角大豹群與泰雅族的祖源關係,以及其後部落的遷徙路線和領域的形成,使讀者瞭解事件所發生的地域環境及範圍。

(more…)

【圖書】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9

content-3-1《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Alice Procter 著;吳莉君 譯

原點,2022

 

文/Mutulavay

你心中想像的博物館是什麼模樣?是可以讓人放空腦袋,參觀閒晃、單純欣賞美麗物品的場域?還是尋找博大精深歷史知識的學習空間呢?

本書將展館區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宮殿型、教室型、紀念型及樂園型,引領讀者進入博物館的世界,並強調沒有哪一種觀看或再現展品的方式「比較好」,不同時代、不同場域、不同圖像製作者,所使用的再現技術皆有所差異,展品未必得具備科學上的完美性才能傳達故事。人們有時為了著重「正確的」圖像呈現而忽略事物本身或背後所隱藏的意涵,在追求「中立」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與當代社會與政治的關聯性,反遭控制與剝奪權力。博物館不只是收納典藏的有形場所,其目的在於塑造認同與記憶,出現在博物館的故事並非偶然,是某些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並為文物分類編目、撰寫說明牌,將文物小心翼翼地放置於展台。博物館的每樣東西皆具有政治性,因為是由創造它當下世界的政治所塑造出來,未看出其中流露的觀點並不表示它不存在;即使皆是隱形思維,但博物館確實有一條由某些人所引導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給你觀看的物品,以及影響你如何觀看的視角。

(more…)

【網站】南島圖書資訊資料庫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5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demo-asergt.dlll.nccu.edu.tw

整理:吳慈恩

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言家族,其整體範圍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南達紐西蘭島、最北端則為臺灣。

南島圖書資訊資料庫以太平洋島群、東南亞、臺灣以及馬達加斯加的順序,逐步徵集相關資料。相關文獻來自不同國家的南島觀點,供使用者參考與利用。

【2023原圖中心6月Bulay不賴電影院-與鯨共舞】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19

202306_print-01

原圖中心Bulay(排灣族語「很好、不錯」的意思)不賴電影院,於每週四及週六播放世界各地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精彩影片,提供民眾平日與假日的休閒好去處,也希望藉由片中劇情,增進民眾對原住民族文化之認識與瞭解。

✦免費入場,自由參加,歡迎揪團一起來✦

【網站】Language Friendly School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15

175_content4-1網站連結:https://languagefriendlyschool.org

整理:劉瀞蓮

語言友善學校網絡(Language Friendly School) 是荷蘭「Rutu跨文化及多語教育基金會」所執行的計畫,旨在為學生創造包容及語言友善的學習環境,期望全球在2030年沒有孩子會因為在學校說母語而受到懲罰。

目前有6個國家共23所學校參與,並開放世界各地國際學校、公立或私立中小學加入,透過培訓及工作坊,讓教師能與其他學校建立聯繫,分享及語言教學策略及成果。

【專題演講】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故事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11

A1-new -

花環bengelrai頭飾是魯凱族相當特別的文化,象徵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分男女,都有它特別的意義!從頭飾戴法、花朵擺放方向與位置,皆有其學問,魯凱族花環bengelrai不僅有美麗裝飾的功能,也藉由花朵的美艷與特殊香氣,達到提升個人價值及自我療癒的作用!一起來了解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故事吧!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