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繚繞的生命之祭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31

content-2-1

 

時間|2022年12月5月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講師|巴奈.母路(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位學程副教授)

   陳曦(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文/Djupelang、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sikawasay

巴奈老師是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里漏(lidaw)部落的sikawasay。必須是屬靈的範疇,才可以成為sikawasay。sikawasay意為「承載(附有)靈的人」,si為擁有及承載;kawas為靈;say則是指……的人,為部落專職祭師,其稱呼並非巫師、魔鬼軍團,可直接稱作sikawasay或祭師。然而因祭儀時間較長,禁忌多,已經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

巴奈老師提及過去花蓮縣政府需要人才資料庫造冊,其中一欄問題為「法力是什麼?」巴奈老師逗趣地說:「我填了『無邊』!」也感嘆地說,公部門應該對於祭儀文化要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

sikawasay階級與禁忌

sikawasay一般可分為四級:

一、最高級:sakakay nu aisidan。

二、第二級:aisidan(男性祭師)。

三、第二級:kursut (女性祭師)。

四、第四級:suday

階級是代表與神靈的親密程度。sikawasay是ama nu niyaru(部落之母/父),不歸部落頭目管理。sikawasay飲食禁忌,終身不能吃蔥、蒜、雞,祭儀前一天直至祭儀結束,也不能吃蔬菜、水果和魚類。食物、空間與行為的禁忌繁多,儀式前後不得與伴侶共處,須禁慾。空間禁忌則是不得出入酒吧、KTV或電影院等場所。

身體5區域靈觀

在靈的場域時,整理出身體觀,共分成五個區域。此五區域皆有靈群眷顧,當吟唱與跳舞時,所有動作與場域皆具有神聖性。巴奈老師認為現今最缺少的區域即為「心」,強調力與美,只有軀殼卻少了靈魂;舞的力與美應是與天、地、人垂直。但若是過於集中運用特定一個區域,例如動腦過度或是僅使用身體,不動腦,身體的神靈則無法完整,無法共振的存在。

1、kakumud,眼。

2、cangahap,口。

3、kalimakimay,手。

4、sinulu,心。

5、calukucuku,腳。

calay 神靈絲線

巴奈老師分享一小段巫師祭儀開場時的影片,其中有個儀式動作稱為calay。

calay是神靈給予祭師無形的絲線,與神靈關係友好的祭師才可看見,資深祭師順著亮光點拉下絲線,絲線具有彈性,各種神靈的絲線粗細不同,帶點黏稠。

阿美族樂舞文化

巴奈老師表示,現今歌舞形式較為表面,包括原住民本身,認為只要身穿傳統服飾唱歌、跳舞,就是原住民,並未回到文化架構與脈絡,活出族群文化本身應有的樣子,已被簡化神聖性、去脈絡化,僅是為了世俗層級。

其研究發現,阿美族許多古(歌)謠中會出現的ha hai hi yan皆被當作是無意義,是虛詞,對此說法巴奈老師有不同見解。當回到儀式脈絡以及傳統神靈觀時,這些歌詞是具有意義,並非虛詞。當阿美族部落頭目開場須喚靈時,會喊「o e~」,是要將神靈空間(天)的靈,喚至儀式空間(地),代表oe是靈與儀式空間的媒介關係。陳曦說明,當部落阿嬤幫他治病時,會指著其胸口喊著e o e~,因當人生病時,可能表示靈魂出去遠行,所以透過治病儀式將靈帶回身體軀殼。

阿美族年祭時,不同階段儀式中的ha hai hi yan出現頻率皆不同,例如儀式前段的o與a較多,娛靈階段則ha hai較多;最後的送靈階段則是o hai yan較多;這部分有許多細節可以談論。

巴奈老師為此總結說明,這些由o、e、a、i所組成的歌詞,而是襯托出靈與靈互動關係的「襯詞」。

樂舞隊形的神聖屬性

圓形:建構群靈的場域。

半圓形:祭祀對象為半圓開口處的群靈。

橫向排列形:面向一個方位群靈中的單一神靈。

縱向排列形:前後折返5次,專屬前往祖靈的方向與場域。

流動S形:實為逆向螺旋狀,表示場域與場域之間的路段。

luku/radiwikay/keru之分

在聖與俗空間中,阿美族使用的樂舞族語詞彙隨之不同。

luku是於神聖場域吟唱的歌,同時亦有「說;歌;話」之意,不僅限於sikawasay,部落耆老唸的禱詞,亦可稱之;日常所吟唱的歌謠則稱radiw。

cikay於儀式空間意為「跳舞」;日常則為「步伐、跑步」,另一種說法為keru。

在過去阿美族社會體制,僅有三種角色可吟唱「實詞」,其他人只可吟唱襯詞。

1、sikawasay。

2、部落頭目、年齡階層的級長(領袖),因在年祭歌舞時,其須用歌詞告知大家跳舞再更有力道或是要換歌等。

3、ina(母親)。若小孩生病,ina可透過歌唱治癒小孩;喪禮時,只有ina才能唱哭調,男生不得吟唱。

阿美族年祭傳統研究

年祭依地區說法不相同,花蓮北部稱malakit;花蓮中部稱ilisin;臺東以南則稱kilumaan。而其三種名稱,又有共通說法稱為malikuda,意為「以男子為主的集體性樂舞」。

阿美族為母系社會,當年祭卻又以男性為主,巴奈老師說明是因其皆為女性所孕育,因此帶著虔敬的心,以樂舞的方式體驗生命與靈魂被給予的平台,是給予母親最高的敬畏。

傳統服飾

傳統服飾隨著社會變遷不斷在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即為部落的「集體共識」,即便服飾上有不適當之處,也是該部落必須面對的問題。巴奈老師以過去傳統文化慣習「出草」為例,出草對於現代人而言雖是野蠻的行為,但有何民族能以生命證明是非善惡?對於出草文化慣習的民族而言,其為「gaya」,是祖靈所制定的規範、律法、遺訓、道德標準、習俗等,不得違背且須遵守。砍下的頭顱會安放於某處,擺置酒、肉等食物,並吹奏獵首笛(太魯閣族早期的樂器)以表感謝。因男子生前若未曾出草則無法於臉上文面,對於太魯閣族傳統社會規範而言,死後則無法回到祖靈守護的彩虹橋,靈魂無法回到「永恆的家人」。原住民族為泛靈信仰,其所相信的皆為是「永恆靈觀」,如gaya、gaga。阿美族母系社會並非只是軀殼、性別,而是對靈魂與生命給予最高的敬畏。

mararum

巴奈老師強調,若是具有kawas的概念以及靈觀者,當面對祭儀時會產生mararum。mararum在日常用語最直接的翻譯是「難過、悲傷、自憐、喜極而泣」,並非單指一種情緒,也非是「因人」而產生的情緒,而是指當與靈有所碰撞、連結共振,而產生的情緒波動。

巴奈老師分享薄薄社、膽曼與貓公部落年祭的影片,並說明人的右側屬於神聖空間,腳步右踏則是天地人的連結而舞動。傳統上孩童是不得進入舞圈,但因觀光化造成儀式脈絡鬆綁,祭儀文化僅存表面形式,圓圈的歡樂、歌舞與酒。

結語

最後巴奈老師分享一句很喜愛的族語「sakalemed ita!(共享的福份)」,Saka表用於「供於」;lemed意為「福份、幸運」;ita則為「屬於共同的、我們的」。

有時候長輩會不好意思拿取晚輩辛苦賺取的錢或其他物品,但當晚輩只要說「sakalemed ita!」,長輩則會虛心且開心地接受,若是不接受,則表示給予的人的福份會消失一半,無法完整。

Q&A

Q1:請問老師從基督教改宗(教)成為sikawasay的契機為何?又是為何讓族人捨棄傳統祭儀文化,改宗(教)為基督宗教?外來宗教進入部落後,面對此情況祭師階級之地位是否有所變化?又如何維繫與部落以及身份的認同?

 A:過去因有麵粉、衣服等物資進入部落、教會,從小是基督徒,很愛教會的牧師、教友以及族人們,唱詩歌時也會感動到痛哭流涕,家中有三位牧師以及四位傳教士,所以轉成為sikawasay時,即被趕出教會。但到後來爸媽會因sikawasay的食物禁忌,告訴我哪些菜有蔥蒜不能吃。成為sikawasay之後並未和過去不同,反而更愛家人和族人,爸媽後來也感受到我當sikawasay比當基督徒更好。

大家也最常問我,怎麼從基督徒變成sikawasay?仔細思考後,發現其實我沒有變,我的靈若不是成為基督徒時的靈,當sikawasay是不可能這麼順遂。

部落96歲的阿嬤用族語說了一句話,其翻譯大致為這世界的靈只有一個,或是這世界的靈是一,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群靈,是因其分工有所不同;也就說,任何宗教儀式不同,但靈是一樣的。所以基督徒的靈並未因成為sikawasay而不一樣,都是人給予其想法,人形塑出的概念和碰撞。

愛一個人也一樣,並非只是軀殼,而是靈;若未在異性找尋到,為何不能在同性間找尋,何況當軀殼死亡後,誰認得男或女。更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靈讓自己呼吸更順暢、更享受、更自由、更幸福、更快樂。

Q2:請問巴奈老師若以sikawasay的靈觀角度,人是為何會生病?另一個問題是,男性祭師與女性祭師,在祭儀文化中的差別是什麼?

A:身體觀與靈觀是相扣的,若有一區的靈群不見了,無法平衡、完整的話就會生病。sikawasay治病是以「靈療」,但靈與靈的緣分才可知道疾病是否會好,並非保證會痊癒。靈是否生病,是由資深的ina判讀。過去其實是男祭師最厲害,但因需賺錢而到外面工作,無法遵守禁忌,因此無法作專職的sikawasay;而後則轉變成女祭師居多。sikawasay並不是由性別區分工作,是依照sikawasay的階級、層次區分,接觸到的儀式屬性也因階級而有所不同。

Q3:sikawasay若用靈觀或人觀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現代的憂鬱症?

A:如同前面所說的,身體五個區域的靈群若太專注一區域,便會失去平衡、共振;所以我們要時常想著自己的靈是很可愛、很美好、永恆且充滿愛的本體,若不去接觸自身的靈,就很難享受人生的滋味。若是不願意讓自己的靈魂呼吸順暢、永恆的存在,很容易就讓自己掉進無止盡的黑洞,必須常接觸不同的靈群,包括大自然、人、事、物等細微的事物,用靈觀接觸時,靈魂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每天與世界密切接觸,卻未好好地與自己相處,要好好地讓軀殼與靈魂呼吸更順暢、舒適。大家多愛自己吧!

 

陳曦分享

陳曦雖於臺北出生,但1歲至4歲於花蓮生活,4歲又被母親接回臺北生活與求學。其認為自己很幸運,因有一位對文化相當堅持的阿嬤,只要寒暑假就會回到部落,可能比其他都市原住民多了一些文化體驗,若非喪家,幾乎每年皆會參加豐年祭、和阿公、阿嬤一起捉魚等。阿美族傳統文化在參加完成年禮後,所有青年必須打赤膊跳舞,弔詭地是,陳曦說卻不敢這樣做,於是他穿著上衣,偷偷跑到女生那一區跳舞。18歲以前的陳曦,對部落的感受即是如此,既熟悉卻又陌生、害怕。

高中畢業典禮當天,阿公過世了,當時阿嬤也罹患癌症,陳曦這時候才驚覺到時間不等人,文化也是。直到進入臺大後,當時還是大一生時發生「臺大梅峰農場」事件,因此與賽德克族人有所衝突,而當下覺得當一位原住民有一種方式是參與族群議題。

身為原住民

在都市就不能成為原住民嗎?陳曦認為,認同的過程是一趟很複雜的旅程。大一時參加原住民社團─臺大原聲帶,受到社團的薰陶,覺得自己必須為原住民做事。原住民族運動主要分成兩種路線,一是留在都市街頭進行原運,例如主委夷將、歌手巴奈.庫穗,其訴求是與政府談判何謂原住民族權益。另一種路線是部落主義,其中代表人物為台邦.撒沙勒老師,其認為於都市進行原運,離部落情境太遠,例如傳統領域,部落族人其實對於這四個字很陌生;必須回到部落生活,用部落的觀點談論原住民。而臺大原聲帶有一作法也是屬於部落主義,每年會舉辦「年祭」,選擇某一特定部落進行田野踏查,將該部落的樂舞或祭儀文化轉移呈現於臺大場域。

陳曦分享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會遇到「田野初戀」,即是第一個深受感動的地區,巴奈老師是在貓公部落,而陳曦是在噶瑪族的立德部落。田野調查過程中,陳曦觀察到每個部落皆有多種不同的說話方式,像是立德部落雖是以噶瑪蘭族為主,但部落耆老皆會阿美語。

大二時再度回到娜荳蘭部落,正式加入青年會、參與捕魚祭、年祭等祭儀,參與率甚至比住在部落的青年更高。因必須用行動證明,補足未曾待在部落時的空白。當部落需要自己時,有餘力必定會挺身而出。而對於生活在都市一直有著缺憾,此缺憾來自於「傳統信仰是什麼?」透過各種行動都可以證明自身為原住民,但是在傳統信仰面前卻很難回答此問題。對於巴奈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文化,之所以能夠理解,是在日常生活(部落)中一點一滴慢慢累積、領會,有些體會是無法在都市真實地感受與學習,但是否表示都市原住民失去原鄉的「品牌」?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再論沒有名字的人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19

content-2-2

時 間|2022年12月19日(一)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主講人潘軒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陳以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文/JL、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稱臺大)人類系開設「臺灣南島民族誌」課程,111年度與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舉辦《南島‧台灣》課程主題演講,本場次邀請《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一書的作者與受訪者——陳以箴及潘軒豪,分享其追尋身份認同及文化復振的過程中,與自我及當代社會的互動對話。

巴宰族人的身份認定與文化復振

巴宰族青年潘軒豪分享發掘自我的過程及參與文化復振的經歷,對軒豪來說,摸索認同的過程是珍貴的經驗,也期待能從這些經驗看臺灣南島民族發展的可能性。

目前巴宰族人明確聚居於三個地方,分別為臺中市豐原區大社村、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以及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而1989年在愛蘭里出生長大的軒豪,小時候對於巴宰族尚未有明確的概念,直至1999年,愛蘭的長輩、家人集合臺中、苗栗各地的族人,在愛蘭國小恢復舉辦巴宰族的傳統過年,軒豪才慢慢對自己以及巴宰族有更多的認識。

巴宰族傳統過年中「走鏢(Mazazuah)」及「牽田(Parazam)」是最重要的儀式,「走鏢(Mazazuah)」近似於現代人的馬拉松活動,巴宰族青年以腳程一決勝負,奪得勝利的青年,可以得到織工繁複,有著巴宰圖騰的「頭旗/鏢旗」。

「牽田(Parazam)」則是在傳統過年晚上,族人在會場中央升起火,敲打銅鑼唱歌跳舞,為走鏢勝利者祝賀,並且由長老率領族人們牽起彼此的手,圍著火堆傳唱Aiyen(祭歌),每戶人家輪流唱出巴宰族的生命故事。1999年的傳統過年,軒豪的父親拿到了走鏢頭旗,除了代表勝利,也象徵為自己生長的土地帶來榮耀,而這次活動帶起許多族人的熱情,也開啟巴宰族的文化復振之路。 (more…)

用歌聲連結排灣新爵士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2/28

時間|20221114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講者|丹耐夫.正若(排灣音樂創作樂者、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原住民組製作人)

         žž瑋琪(排灣爵士樂創作歌手) 

文/吳彣薇

「用歌聲連結排灣新爵士」為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稱臺大)人類學系與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共同辦理《南島.臺灣》課程主題系列演講之一。講者丹耐夫.正若與žž瑋琪兩人皆為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部落的排灣族創作歌手,兩人卻因為不同的生長環境,而孕育出各自的音樂之路。

領悟傳統與再現

丹耐夫老師將題目修改為苦思已久的「領悟傳統與再現」,或許比較切合對自己的音樂期許,也或許較貼近其一路尋覓傳統,以及思索著如何使傳統能繼續延續下去的心路歷程。

成長背景

丹耐夫老師自幼生長於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部落,其父母是部落最早接受基督信仰的人,因此丹耐夫老師是在「有主相伴」的環境中長大。部落生活很講究集體行動,丹耐夫老師說,只要聽到部落哪裡有災害,所有男人就要一起去搶救。丹耐夫老師提及「集體追女朋友」的文化,如果有女生要結婚,所有追過她的男性以及新郎的男性朋友們都要於婚禮唱歌,連續唱六個晚上,向她表達自己的愛戀。唱歌方式是即興發揮,如同對話般,你唱一句,我唱一句,並用同一種旋律唱一整晚。而為何男性皆須至婚禮唱歌,丹耐夫老師解釋說,是因為排灣族講究集體,女生的父母親會想「我怎會將女兒嫁給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呢?」。除了男生要對女生唱歌,女生也要應答,應答內容大致上是:「你不要這樣,其實我很在意過你,只是因為我們要接受上帝的安排。」直至最後一天晚上,男生將歌詞改為:「我看到的那一對,希望他們成為我們未來的榜樣。祝妳幸福,如果妳不幸福對我才是傷害。」從表達苦戀轉為對新人的祝福。

丹耐夫老師進一步解釋排灣族傳統歌謠的「密碼」(即「格式」):先是虛詞,接著是歌詞第一句、第二句,皆為兩句。歌詞亦為即興,大部分使用大自然的變化比喻,須將自身描寫成是最卑微。為何要描寫成「最卑微的」?其解釋是為了表達「只要你交代我做什麼,我都肯做」的心情。生活、祭典、談判,都是在唱歌;腳步、火堆、弓的聲音是最自然的伴奏,丹耐夫老師說自己即是於這樣的氛圍下長大。

(more…)

【新書發表會】《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2/28

 

content-2-1

 

時間|2022年11月12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作者|謝世忠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對談人|張維安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周惠民博士(國家教育研究院)

 

文/楊曉珞、攝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與《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為謝世忠教授於2022年10月出版的新作,11月12日於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辦理新書發表會,並邀請張維安教授與作者對談《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周惠民博士對談《佈點人類學》。

謝教授談甫出版的兩本書,是收錄共計28篇文章的論文集。《佈點人類學》的內容可分為四部分:評論、論評,原論、論原,史論、論史,學論、論學,包含:博、文、學、人、山、水、島、言等八論,集涵納許多主題,寫山、寫水、寫人等等,皆是有關臺灣島的題目,期望引發更多關注。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則是講兩大群人,一是東北亞的愛努族,長期遭受歧視,文化和生活空間多已流失,但是祭儀、節慶與相關神聖意涵仍被維繫,也致力保有族群的歷史和記憶;二是東南亞的泰寮人,本書收錄的相關論文主題至少概分八類之多,有觀光、有鄉愁、有民族與國族、有物像與展示、有歷史、有信仰等各類不同的討論。

謝教授表示,兩本新書可說是「平易人類學」,研究人,但不帶解剖刀、不緊迫逼人、不裝熟、不理論掛帥、不以科學為唯一、也不套人隱私,以真誠保持與人的互動關係。在這樣的研究態度中,寫出簡單的研究紀錄,是自己對平易人類學的嘗試,希望雖是嚴肅的論文集,也能讓讀者感到平易近人。

(more…)

【新書分享會】《魂魄YUHUM》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2/28

content-2-2

主講人|Yupas.Watan尤巴斯.瓦旦

與談人|浦忠成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榮譽教授、監察委員)

時 間|2022年11月16日

地 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ipi、攝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本場活動首先邀請撰寫《魂魄YUHUM》書序的浦忠成教授進行分享。浦教授表示Yupas老師遵循戰爭發展脈絡,並充分運用泰雅族群遷移傳說,讓對話生動地鋪寫歷史現場,加上戰鬥技巧的細膩解說,恍如電影分解動作般,令人身歷其境。本書由泰雅族人親自撰寫泰雅族的抗日歷史事件,主動拿回原住民族歷史的詮釋權。

《魂魄YUHUM》以部落抵抗外侮為主軸,想像與史實相互支撐,是一本揉合部落耆老記憶與文學敘事技巧的歷史小說。其中有很長的篇幅敘述司拉茂(Slamaw)社和司考耶武(Sqayaw)社及其附屬的部落,如何對抗日本軍警隘勇和歸順蕃的襲擊與寧死不屈的反擊行動。浦教授深為其間的血淚情節、頑強鬥志所震撼與感動,Yupas老師費盡多年心血,匯集素材撰寫完成本書,真的很不容易。

Yupas老師擅長泰雅族傳統工藝藤編,長期於部落田野調查,致力研究泰雅族遷徙史、戰爭史、巫術文化及語言變遷。《魂魄YUHUM》是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創作,耗費10餘年的時間,在大甲溪流域進行田野調查,大量採訪1909年至1931年間,親身經歷抗日的司拉茂耆老及其後裔,以文化傳承為出發、泰雅族口述歷史為基底,還原1920年間司拉茂社抗日戰爭始末。

(more…)

「排灣通史」的撰寫—以來義舊社和普濟鹿社為例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9

content-2-1

時間|2022年10月13

地點|國史館

講者|郭素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Djupelang、圖/郭素秋、國史館

國史館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以來義舊社、普濟鹿社的舊社考古以及古文書研究成果,呈現距今約一千年的排灣族文化內涵,讓與會者對於「排灣通史」的時空架構與族群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更加了解。

郭老師說明,10年前於文樂舊社(pucunuq)發現一批目前排灣族唯一留存的古文書,花費一至兩年進行修復,而後頭目希望進一步地研究這批約一百年前,即光緒年間劉銘傳開山撫番時期之古文書,詢問頭目後得知,古文書的主人翁周老連、周汙笠當時居住位置即位於文樂舊社。而郭老師在正式發表文章,使用古文書以排灣族語音譯記載的「普濟鹿社」稱之Pucunug。

(more…)

播下希望的種子─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8

content-2-3

時間|20221021

地點|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文/Djupelang、圖/關山國中、Djupelang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稱原圖中心)2022年第三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之贈書單位為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臺東縣關山鎮舊稱為「里壟」,起源於阿美族語,意指當地多「紅蟲」之故,後稱「關山」;西隔為海端鄉,北接池上鄉,東臨東河鄉,南接鹿野鄉。其行政區劃轄有里壠里、中福里、新福里、電光里、德高里、豐泉里、月眉里等7個里,其中新福部落(Parupu,位於新福里)、豐泉部落(Ciwcia,位於豐泉里)、隆興部落(Cipurungan,位於里壠里)、電光部落(Himoti,位於電光里)、德高部落(Takofan,德高里)以及月眉部落(Cu ki ngo,月眉里)所屬族群皆為阿美族。

關山國中所在位置交通便利,抵達關山火車站後,步行約8至10分鐘即可抵達。關山國中位於里隆里,於1968年創立,歷經40餘年館舍已老舊、耐震性不足,而慈濟在2014年展開「減災希望工程」,援助花蓮、臺東、高雄、屏東及苗栗等縣市26所國民中小學,關山國中則於減災希望工程協助下,2017年完成重建並啟用。

(more…)

《部落地圖:雪國sqoyaw》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4

content-2-5-1

時間|2022年10月28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Sayun Simung莎韻西孟

文/布朗、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影片介紹|部落地圖:雪國sqoyaw (The way of Sqoyaw)

臺灣 | 2020 | DCP | Color | 30mins

自從在支亞干部落看到太魯閣青年完成部落立體地圖,鼓舞Sayun動員部落族人共同製作部落立體地圖,製作過程歷經艱辛,甚至一度中斷。自從做了地圖,對爬山一點興趣也沒有的Sayun,決定和部落青年們去爬B’bu Hagay(雪山),用身體感受祖先曾走過的路(傳統領域),痛苦的過程一度讓Sayun迷惘自身尋找的意義。直到下山後,完成的部落立體地圖邀請部落耆老前來插旗,耆老講述祖先移動腳步時,Sayun似乎找到失落的拼圖,將意義拼湊得越來越清晰……。

本片入圍「第27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19新北市紀錄片獎」。

導演|Sayun Simung莎韻西孟

臺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泰雅族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原住民族電視台(以下稱原民台)、年代電視台記者及公視紀錄片企劃執行。於原民台工作時讓她開始關注原住民族傳統與現代文化議題。2011年返鄉拍攝紀錄片《好久不見德拉奇》,最初跟長輩們一起種小米,並以影像記錄。回到部落之後,Sayun在部落自我對話,並瞭解到所有問題的核心與源頭都與土地有關。紀錄片作品有《好久不見德拉奇》、《愛部落》、《尋找德拉奇》、《部落地圖:雪國Sqoyaw》、《七家灣Qyawan》、《Spi烤火房的一些夢》等。(點此看更多導演介紹

 content-2-5-2

映後座談|

感謝各位蒞臨觀賞,今日所放《部落立體地圖》是30分鐘左右的版本,各位可以看見我們製作部落立體地圖,以及跟部落青年一起登雪山走傳統領域,這些素材是於2018年、2019年拍攝。自2020年起,我們也回到舊部落從事踏查與考古,至今我仍持續拍攝《部落立體地圖》,已經是第五年,未來希望能將本片發展為至少90分鐘的長片,並在電影院跟更多人分享。接下來歡迎各位分享觀影心得,或者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 (more…)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X《山地話╱珊蒂化》分享會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1

001

時 間|2022年10月27日

地 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Apyang Imiq程廷、馬翊航

與談人|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文/ipi、攝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作者Apyang Imiq程廷是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原住民作家,其生活的支亞干部落有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思是「打開的樹洞」,形容河道突然開闊,就像深邃的洞穴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

提到最近的工作,Apyang正研發如何製作小米酒,在阿公阿嬤的年代,Truku(太魯閣族)的老人家會自己釀酒,但因為釀酒技術失傳,現在已經沒有族人會做,現在想要重新把酒釀回來,必須去向別的部落學習。Apyang提及現在許多部落的狀況皆是如此,如果沒有耆老可以教、可以傳承,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洪流一起消失。種小米也是,Apyang從2017年開始到各部落尋找小米的種子,想種Truku(太魯閣族)的原生種,但是怎麼找都找不到,後來只好去跟布農族借。

Apyang創作《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不只回應自己,也回應到現在這個世代的原住民青年,怎麼看待自己。即使從小在部落長大,但面對每天看到的山和河流卻叫不出名字,或是每天從家裡門前經過的老人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長輩們都會期待小孩用功讀書、找到好工作,不用學族語,反正未來也不會用到,在這種情況下,會變成即使身體在部落,但心卻離部落很遙遠。這樣的分離感和焦慮感,讓Apyang開始意識到,「當我是原住民的時候,我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子?」如果不會說族語、不知道自己部落有什麼特殊的文化,那為什麼還可以說自己是原住民?定義是從何而來?

(more…)

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

by ann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16

content-2-2

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主講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校長)

 

EN、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舉辦 《南島 ‧ 台灣》課程主題演講,邀請講師以泰雅、排灣、阿美與平埔族群的角度認識原住民族教育、音樂、祭儀、正名等議題。本次演講「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邀請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校長,分享從文化復振走向推動民族實驗教育的路途,以及推動泰雅民族教育的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成就,如何透過學校連結當代部落與學生日常,未來又將面臨哪些可能性。

原住民教育

活動開始前,比令校長播放一段博屋瑪國小之課程短片,影片透過魚叉教學,讓學生認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學習自然科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完美呈現泰雅傳統文化知識與學科課程之結合。
然而,何謂原住民教育?一般大眾對於偏鄉教育之印象皆為設備不佳、交通不便甚至師資不足,而若翻閱各文獻研究皆可得出一結論,原住民學生競爭力不足,其中問題包含學習、部落、老師和家庭問題等,卻都未以原住民的角度出發探討。實際上,部落學校設備相當完善,其為國家為弭平教育差異,給予高額補助金費的補償教育,但長期以來的問題,實為現行一般學校教育只教原住民學生認識一般社會文化,運用國家知識體制觀點,灌輸特定的知識、觀點、價值與規範,拆解原住民族文化與價值體系,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種族歧視,因此原住民學生於教育與學習過程中無法找到自己;故現行教育政策下,越成功的原住民離部落越遠,無形中成為一同化過程。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三,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