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翊航 著;臺北市:九歌文庫,2020
文/JT
《山地話/珊蒂化》為卑南族作家馬翊航的第一本散文集,書名二詞之諧音象徵其原住民及同志身份。「山地話」涵蓋馬翊航於臺東縣池上鄉的成長記憶、家族情感及原住民身份的探問等等;「珊蒂化」則是馬翊航陳述於成長過程對同志身份的心境轉變,不扭捏地呈現陰柔、女性的內在。此書創作費時3年,並獲選為「OPENBOOK 好書獎.2020年度中文創作」。
喜愛文學的作者,自小即沉浸於閱讀世界中,4歲半在堂姑姑經營的髮廊看著一遍又一遍的《中國童話故事》,從此開始吸收大量的文字;家中書櫃的套書、母親常去的髮廊的女性雜誌、池上鄉立圖書館哲學類、自然科學類、語文類的圖書等,形成了作者的閱讀軌跡,當中亦包含禁忌與色情,其對於性向的探索同時蠢蠢欲動著。
「我必須回到那與文字一樣,秘密,充滿騷動,令我束手無策的人間。有時初鹿,有時建和。我的部落,是國語的,漢字的。我後來才知道它們有自己的名字―初鹿是Ulivelivek,建和是Kasavakan。」
作者7歲時父母離異,8歲時父親再婚,與一父二母之間的相處時而生疏,時而親密,就如同自身為原住民身份的體認。作者30歲時才擁有卑南族名字— Farasung,為其祖父之名;但關於祖父的印象與記憶模糊,僅僅透過父親及姑姑口述了解祖父擔任高砂義勇軍時期的歷史。「山地話」是作者欲述說的部落故事,亦為其希望了解的親族歷史及語言。
作者於書中分享許多原住民文學與音樂,如作家巴代、Liglav A-wu,以及歌手紀曉君、胡德夫等,不同形式的創作,敘述著各族群的歷史與生活。作者同時藉由這些創作了解原住民朋友的族群意識,深化自身對於原住民身份的體認。
「我們能否讓形形色色,取代堂堂正正?」
原住民或同志皆為多樣化身份,無關階級高低,更無所謂「正常/不正常」之分化。「珊蒂化」則呈現正向、傲嬌的作者,於服兵役期間即使碰上新訓戰鬥課程,以泥黑墨綠偽裝膏、野地植物裝扮,其依舊在心裡幻想為一場華麗的舞臺秀,女型的自己開心地與同志們展現其漂亮的樣貌。
創作《山地話/珊蒂化》期間作者返家至池上,再次好好地熟悉家鄉的人、事、物、景,加深其成長記憶,對於「不是那麼原住民」的自己,期望加深與部落家族的緊密連結。質樸、可愛的部落生活,臺北燈紅酒綠的都市樣貌、勇於呈現真我的「姊妹」,述說作者最真實的內心,面對社會大眾的觀感;雖然曾經疑慮,但仍樂觀地肯定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