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成為真正的人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5

《成為真正的人》content-3-4

甘耀明 著

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JT

作者甘耀明為臺灣客家文學代表作家,其自2009年開始發表融合歷史記憶、族群關係、國族認同、鄉土關懷等不同議題的長篇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為甘耀明耗費17年(2004-2021)蒐集1945年發生於花蓮的「三叉山事件」史料,並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編寫故事情節,角色人物包含二戰結束時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以及當時生活在臺東縣關山鎮的平埔族人、布農族人、阿美族人、日警等。

1945年9月二次大戰結束,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軍機受到颱風影響,墜落在臺灣中央山脈南段的三叉山,有5位機組員、20位戰俘死亡。臺東縣海端鄉及關山鎮出動由日警、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所組成的搜救隊,卻在山區遭受另一個颱風侵襲,共有26人失溫死亡。史稱「三叉山事件」,為臺灣歷史上少見的結合空難與山難事件。

minBunun(布農語),意為「成為布農族人」。布農語本身的意思是「變成人」、「變成人形」,是成年禮或生命蛻變的歷程。《成為真正的人》即描寫布農少年哈魯牧特(Halmut)人生的轉變,失去對棒球的夢想、加入搜救隊的心路歷程、深藏於心底的愛戀以及何以成為他心中布農族人的樣子。

哈魯牧特與海努南是生活在臺東縣海端鄉霧鹿部落的布農少年,他們的相遇是在番童教育所,但海努南卻被哈魯牧特是雙胞胎嚇到(因布農傳統視雙胞胎為惡魔,應於出生時殺掉),哈魯牧特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讓海努南卸除恐懼與防備,從此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玩伴,對棒球也懷抱著同樣的夢想。

哈魯牧特:「我這輩子不會成為獵人,而是樸實的農夫。」

哈魯牧特痛失雙胞胎哥哥後,海努南更將哈魯牧特當作親生弟弟般地疼愛,哈魯牧特也依賴著海努南;但哈魯牧特清楚了解自己對於海努南不僅僅是兄弟之情,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是,傳統布農社會文化不可能接受的禁忌情愛。

故事時空背景為二戰時期的布農社會,作者以布農族傳統文化、慣習作為鋪陳,描述主角哈魯牧特的人生歷程,而從哈魯牧特與祖父嘎嘎浪的對話,也表現了部落老人對於傳統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擔憂。

嘎嘎浪:「孩子傳統的記憶,會被文明慢慢毒死,耳朵能分辨各種面值銅板的落地聲,卻聽不懂小米的沙沙聲。」

「夢境」則在故事情節扮演了起承轉合的角色,而「夢占」亦為布農人最喜歡談論的話題。

「布農人相信,萬物有靈(hanitu),人在睡覺時會使用靈力與萬物溝通,這時的布農人藉由靈力飛行在森林,一塊石頭、一片青苔或一枚種子,都沾惹布農的靈,夢占便是解開人與自然的關係。」

哈魯牧特的夢境中有月鏡湖、鹿王、雲豹…是他當下的心境,也有他最愛的海努南。搜救行動最後死傷慘重,哈魯牧特成了唯一的倖存者。在重傷意識昏迷之際,哈魯牧特夢見自己過著與現實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夢境中仍存在著祖父嘎嘎浪與海努南。哈魯牧特清醒之後,認清事實,歷經痛苦的搜救行動,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也讓他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布農人。

【2022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18

 

本月份原圖中心將放映兩部與音樂紀實有關的電影:《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和《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花蓮太魯閣族篇〉》。歷時而成的音樂,不僅是對生活和民族歷史的記錄,亦承載了歌者傳唱時的情感。如〈做苦力時唱的歌〉(馬蘭阿美族),即表現了部落族人於日治時期被勞務徵集的情景與困境;〈暗戀歌〉(太魯閣族)則呈現了依據Gaya祖訓,婚姻只能由父母作主,而年輕人無緣置喙的苦悶心情。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同前來原圖中心觀賞。

播放日期│6/4、6/11、6/18、6/25(影片播映時間如下)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片名: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
片長:67分鐘
播放時間:
6/4、6/18  10:00 – 11:07
6/11、6/25  14:00 – 15:07
本專輯為「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之首場製作,《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現場影音紀錄,以楔子加四幕音樂劇的形式,唱出部落的傳統與再現;阿美族以樂舞見長,歌謠中凝聚著深厚的祖先智慧與精神意涵,是臺灣,甚至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場次二

片名: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花蓮太魯閣族篇〉
片長:73分鐘
播放時間:
6/4、6/18  14:00 – 15:13
6/11、6/25  10:00 – 11:13
在太魯閣族的口傳歷史中,白石是祖先的發源處,被視為護佑整個族群的神石,而白石山則成為族人心中的聖山。2006~2007年,音樂學者吳榮順老師,率領工作團隊在花蓮採錄傳統歌曲。專輯收錄田野工作影音資料之精華,並配有族語拼音的字幕,讓太魯閣族的孩子們,能隨著耆老的歌聲而朗朗傳唱。

【電影】掘愛傷痕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3《掘愛傷痕》

César DÍAZ 導演;台北市 : 飛行國際,2020

 

文/葉芊均

導演塞薩爾狄亞(César DÍAZ)曾執導兩部關於瓜地⾺拉內戰紀錄片,《掘愛傷痕》為其⾸部劇情長片,主題同樣瞄準了瓜地⾺拉內戰的過往。故事從⼀名鑑識官艾納多的⽇常⼯作開始,其負責公墓挖掘的鑑識⼯作,⼀名馬雅老婦⼈前來請求幫忙找出多年前遭殺害的先⽣,可能就被埋藏於艾納多正在開挖的公墓中。艾納多聽著老婦⼈講述先⽣被迫害的過往,並拿出佐證的照片,此時艾納多於照片中看見疑似失蹤多年的⽗親,從⽗親的穿著判斷,當時可能於瓜地⾺拉內戰擔任游擊隊員。

瓜地⾺拉內戰從1960年開始,起因是當時獨裁者亞本茲(Jacobo Arbenz Guzmá )的獨裁政權被推翻,各地組成許多游擊隊,直至1996年政府與游擊隊簽署和平協議才停歇。歷經36 年的動盪,該期間估計死亡⼈數約20萬⼈,超過4萬名失蹤⼈⼝;其中因為反叛的游擊隊多由底層階級的⾺雅⼈組成,軍⽅針對平⺠的屠殺也被指控為針對特定種族的清洗,2012年瓜地⾺拉法庭以種族滅絕和違反⼈權的罪名,起訴時任的獨裁者何塞‧埃弗拉因‧李歐斯‧蒙特(José Efraín Ríos Montt)。

(more…)

【圖書】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2《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程廷 著;九歌出版社,2021

 

文/tjaiwan.parilaw

屬於部落的文學?部落日常與文學的相遇──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Ayus是邊界,同時也是手掌上指紋的意思,每個人的指紋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Ayus也不同,惱人的是,我們都必須熟悉這個巨大部落裡每一個人的Ayus,以免誤踩地雷。」(頁175)

本書作者為太魯閣族人,利用文字書寫以記述自身返鄉的經驗。部落的各種日常──若讀者曾在部落生活,或本身就是族人,書中描述的許多場景讀來必定感到熟悉。作者細微的觀察讓閱讀的過程猶如身歷其境,不論是上山狩獵或在田間農耕、族人間飲酒後的失態、流竄在部落裡的閒言閒語,甚至是僅僅走在部落小路時打招呼的場景,都真實而深刻地描繪出部落的生活日常,也在在呈現出部落的「活力」。本書也大量使用太魯閣族族語,用以表達對日常體悟的感受,書寫過程中使用族語進行比喻,使得族語與漢文文字得以在文學相遇、對話。這樣的對比,讓閱讀時能不斷且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細膩的心思與情感,如何擺盪在兩者之間,是其能夠掌握兩種文字書寫系統的證明。

(more…)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 : 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 : 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

張隆志 主編;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2019

文/Mutulavay

「書信」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不僅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

本書收錄跨越三個世紀、八個歷史場景的書信,包括:荷蘭時代的商務通信、明鄭時期的外交信件、清帝國官府間來往的書函、清日政權交替時的劉家書信、臺人遠赴南洋戰役的平安家書,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獄中家書。這些書信的時空背景與人物情境有別,各具特色,皆成為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描繪出一幕幕生動且充滿臺灣味的歷史故事,並透過當代臺灣史研究者的解讀闡述,呈現寬廣的歷史脈絡,勾勒細緻的光譜內涵。

(more…)

【電影】鑰命監獄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5

content-3-4《鑰命監獄》

Francis Annan導演;新北市 : 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2020

文/EN

《鑰命監獄》由Francis Annan執導,改編自《越獄:逃出普勒托利亞》一書,其為Tim Jenkin的自傳小說,內容講述1979年Tim Jenkin與另外2名政治犯於南非越獄的真實經歷。

Tim Jenkin和Stephen Lee為兩名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白人,1978年為執行反種族隔離任務,採取激烈手段進行抗爭,於街頭引爆傳單炸彈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們遇見Denis Goldberg,其因與Nelson Mandela共同參與反種族隔離運動而被判4個無期徒刑。Goldberg向二人說明普勒托利亞監獄戒備森嚴,並勸說其打消逃獄計畫;但Jenkin和Lee堅信唯有逃出監獄,方能推翻種族隔離政策,因此為擬定逃獄計畫,他們結識來自法國的Leonard Fontaine。Jenkin靠著木工長才複製出獄卒所配戴的每副鑰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及演練,三人最終成功打造出39把鑰匙,開啟15道鐵門重獲自由。他們越過邊境,進入莫三比克、坦桑尼亞,然後到達倫敦,在那裡再次加入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ANC),持續反抗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more…)

【紀錄片】檜木林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4《檜木林》

蘇啟禎 監製;台北市: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19

 

文/Djupelang

紀錄片《檜木林》由公共電視台節目團隊「我們的島」製作,與另一部《神殿》皆在記錄臺灣森林樣貌,以及人與森林資源共存後帶來的自然生態變化。《檜木林》由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大量奪取臺灣森林資源的歷史切入,延伸至近30幾年森林資源遭受破壞、珍貴樹種被無止盡地盜伐,而導致山林環境崩毀。其製作團隊透過鏡頭記錄,藉由影像帶領觀眾共同見證臺灣森林資源,因時代變遷及相關政策而產生的影響,並在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先生、陳玉峯教授、泰雅族耆老阿棟‧優帕司等人,帶領人民走上臺北街頭,為臺灣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挺身而出之珍貴畫面。檜木為保育樹種,全世界僅存7種檜木,而臺灣即擁有紅檜與扁柏兩種檜木。紅檜與扁柏生長於太平洋海岸地帶的高山地區,中海拔雲霧地帶,主要集中分布於臺灣、日本與北美洲地區。紅檜經長時間演化而成為臺灣特有種,而扁柏分類學術界目前仍有不同見解。

(more…)

【圖書】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3《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

奧威尼.卡露斯、亞榮隆・撒可努、潘秋榮、簡史朗 著;文魯彬 譯;伊誕・巴瓦瓦隆、見維.巴里、賴英澤、陳俊傑 繪; 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21

文/Josefina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由卑南族人孫大川教授負責總策劃「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作品。此系列書籍共三本,前兩本分別為《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泰雅族、布農族、鄒族》,以及《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2):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本書章節分別由各族人撰寫與插畫: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和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卑南族藝術家見維‧巴里、賽夏族人潘秋榮、賴英澤、邵族人陳俊傑以及長年致力於邵族語言和文化的簡史朗老師。過去出版的「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共10冊,每冊以介紹單一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故事為主;此版本則將3至4個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合併成一冊,更利於讀者購買、攜帶與閱讀。

許多原住民族傳承已久的慣習文化,部分皆源自於神話傳說。如本書提及,排灣族的檳榔、陶壺與百步蛇成為族群文化重要代表的緣由,其背後皆有一段神話故事。檳榔源自著名傳說─「巴里的紅眼睛」,紅檳榔就像是保護部落免受敵人襲擊的巴里的眼睛。因此,排灣族人視檳榔為神聖之物,認為其能守護族人,而檳榔在許多社交與重要場合(婚喪喜慶或祭儀)皆為重要角色;此傳說故事也曾由紙風車劇團搬上表演舞臺演出。

本書一大特色即為中英對照,讓讀者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同時,亦可學習英文,也向國外讀者介紹這座島嶼獨特的原住民族文化。各族群皆有慣用語、俗語或具特殊意義的詞語,且往往與其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息息相關。本書列舉具有特定含意的語詞並加以解釋。例如,賽夏族「回娘家」的習俗是獨有的生命禮俗,因此衍生出固定用語,以描述夫妻一生中有4種「回娘家」的儀式:婚後回娘家(monsaesae’p)、新生兒回娘家(malakazaza)、子女成人後回娘家(maspazau/maSpalaw),以及喪偶後回娘家(mazau)。透過語詞的解釋,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族語言和生命禮俗。此外,重要、常用的單詞以族語標注,亦有「族語開口說」小單元,以日常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得以應用族語。

本系列書籍榮獲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圖畫類」推薦,其內容可謂老少咸宜。書中記載許多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小朋友閱讀後感到有趣,無形之中深化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本書亦是了解各族原住民族文化的入門書和工具書。神話與傳說歷久彌新,獨特的傳統文化更是彌足珍貴,值得反覆閱讀。

【圖書】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2《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平野久美子 著、黃耀進 譯;臺北市 : 游擊文化,2021

 

文/tjaiwan.parilaw

「野原先生以安穩的表情如此回答,並在鋼琴前落坐。兩手流暢地在鍵盤上飛馳,彈奏的是披頭四的名曲〈Yesterday〉。……我打從內心祈願著,能夠回到沒有內心糾葛與疑惑的「昨日」,希望與後裔們一起過著內心安寧、平靜供奉祖先靈魂的日子。」(頁295—296)

「牡丹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歷史重要的一頁。事件本身可分為「遭遇船難的宮古島人與臺灣排灣族部落高士佛社及牡丹社之間產生的衝突」,及事後「日本明治政府出兵臺灣」兩個部分。而後者造成的結果,即為清(朝)國承認琉球(王府)為日本明治政府的藩屬國,可見日本出兵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圖。而在臺灣,近年牡丹社事件的研究與討論甚多,本書則專注於臺灣與日本雙方為此事件進行和解所做出的努力。

(more…)

【圖書】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1《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李乾朗 著;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19

 

文/Mutulavay

在人手一支手機的媒體發達世代中,人們迅速且即時地捕捉美麗的事物。手繪透視圖則顯是多餘或落伍的舉動,卻突現出肉眼無法看清楚的建築暗部,以及平面圖無法表達的立體感。運用這樣的視角窺視佇立在臺灣島上的經典古建築,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致力臺灣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的李乾朗老師,嚴選出最鍾愛的35棟臺灣經典古建築,含括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牌坊等多種類型,運用3種繪圖視野,9種剖透技法,以148幅精緻手繪圖,直探匠心之原點,將每棟古建築給予解構,巧妙展露出成為建築經典的理由。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六,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