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1/25

content-3-2《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

 河野龍也、張文薰、陳允元 編;新北市 : 衛城出版,2020

 

文/Mutulavay

如果100多年後,你的失戀散心之旅成為世人回溯歷史的啟發,那將會是何種有趣的際遇與視野呢?

1920年,來自日本和歌山的文學家—佐藤春夫,當時因為情憔悴而身體不適,原本要返回故鄉療養,沒想到巧遇已在臺灣開設牙科診所的中學好友,於是乘船抵達基隆,展開為期近二周的臺灣之旅。

當時的臺灣,是成為日本殖民地的第25年,不僅是日本帝國拓展資源與市場的重要據點,更是專業人才大展身手的新天地,已負盛名的佐藤春夫來臺的消息,自然也成為殖民政府極力宣傳統治成效的順風車。在臺灣原住民族研究者—森丑之助與總務長官—下村宏,二位代表民間與官方引路者的協助下,使得佐藤春夫的足跡踏遍臺灣西部、山區,對臺灣的新舊文化、原漢族群、殖民統治、性別處境等都有深刻的認知,皆有助於佐藤春夫察覺文化符號與地域政治的複雜交錯。之後,佐藤春夫也以此趟旅臺之旅為基礎,陸續發表以原住民為主題的〈魔鳥〉、〈霧社〉及〈日月潭遊記〉等作品。

(more…)

【圖書】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1/24

content-3-1《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鄭維中 著、蔡耀緯 譯;新北市 : 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江侑倫

本書提及的「海上傭兵」,指涉鄭氏三代鄭芝龍、鄭成功、鄭經,以及其帶領的軍事人員,其是一群因應特殊歷史結構而存在於世的集體,因著海上貿易的利益而立足於東亞海域之中。

過往臺灣歷史書寫中,史家以「民族英雄」之姿打敗並驅逐荷蘭人來描述鄭氏家族,甚至,荷蘭長官揆一被冠上「竊據者」之罪名,被寫進你我常見的歷史文本之中。有別於以往,本書作者不認為應以非黑即白的標準評判這段歷史,不認為史家們總能洞澈明辨一切是非,彷彿上帝站在不可高攀的懸崖邊,俯視腳下的片片歷史。西元1661年4月底,鄭成功決意率兵渡海攻臺,發動奇襲,這一決定翻轉了歷史局面,對臺灣乃至東亞歷史,造成深遠的影響。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於兩個月前,揆一書寫予巴達維亞的報告中,卻也清楚策畫,並提出荷軍應當如何與清軍聯盟,對鄭氏的金廈兩島發動奇襲之方案。甚至於報告中強調,必須趁此時機將鄭氏集團勢力一勞永逸掃除。

(more…)

【電影】海人魚

by kate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1/23

content-3-3

《海人魚》

李憶銖編劇 ; 袁緒虎導演;台北市 : 原創娛樂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KT

導演袁緒虎長年投入水中攝影,關注生態自然、原住民族文化。本片透過海、人、魚三個主要角色觀點,帶領觀眾了解多數人所看不見、未曾關注的海洋生態浩劫,及海洋面臨的嚴峻議題。透過主角傳遞達悟族對於海洋的依戀與矛盾,並重新定義內心深處那份屬於自己的海洋價值。

故事始於一次海上意外,主角拿威是漁夫之子,為撿拾母親遺留給他的項鍊,險些溺斃於海底,幸得經過的水底攝影師大霈相救;但拿威的記憶裡,那場意外中救他的人其實是位人魚少女,周遭親友對於人魚的存在不以為然,只有拿威對人魚的存在耿耿於懷。

(more…)

【圖書】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0/28

content-3-2《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

Nick Holdstock 著、許庫爾 譯;臺北市:光現出版,2018

 

 文/江侑倫

《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作者Nick Holdstock 是位記者兼作家,曾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遊歷十餘年之久,採訪許多新疆人民的第一手記事,並盡可能客觀地探究維吾爾族與中國政府之間的對抗。本書作者試圖剖析在國際地緣政治的情勢改變(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外交政策的轉向)與中國政府的宣傳之下,使得維吾爾族在過去20年內國際與中國的公眾形象,從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或是受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一個追求新疆分離主義的恐怖份子形象。

作者在前幾個章節概述新疆與維吾爾族的背景與歷史,並且探索形塑維吾爾族民族認同的主要因素。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統治前,居住於新疆的人民便缺乏統一的族群起源、文化認同、宗教認同;而在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統治期間,此時的維吾爾族仍舊未成為當地人民的自稱。直至20世紀受蘇聯境內突厥穆斯林的民族分類影響,維吾爾族才被廣泛接受為一現代民族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此維吾爾族與新疆這片土地連結在一起,成為「自古以來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more…)

【圖書】倪墨(Nima),誰的:一位心理師的小說集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0/28

content-3-1《倪墨(Nima),誰的:一位心理師的小說集》

周牛 著; 台北市 : 釀出版,2020

文/Mutulavay

假使文字的論述、自身的參與體驗,能讓我們理解各族群文化的差異,那國家體制與部落文化的差異,又該如何從中瞭解彼此所產生的影響呢?是文明的形成?還是傷害的開始?

任職於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精神科的諮商心理師周牛莒光,從精神及心理諮商的視角剖析個案故事的觀察,每篇看似精神疾病的諮商案例,背後都隱藏著臺灣這塊土地曾經受傷的靈魂影子。

「nima」阿美語意指「誰的?」,如同人類存在的世界可區分為個人自我的獨立性,以及人與人連結的集體性。前者是自我的孤獨、後者是移動於人群間的群體生活,也時常會迷失自我。書中的虛擬青年「倪墨」,一位出生於臺東縣長濱鄉的原住民族青年,歷經車禍失去雙手、家人過世、飽受幻聽、幻覺的折磨,身體面對疾病的摧殘,心裡更因為流離失所而無力吶喊,他的生命是屬於誰的?如同臺灣面對歷代外來政權的去留,只剩下這塊土地曾遭受的傷害與創傷,歷史過程中的猶疑、遊走也讓人們思索自我、找尋認同。

(more…)

【電影】巴克力藍的夏天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0/26

content-3-3《巴克力藍的夏天》

勒嘎.舒米編劇、導演 ; 陳慶穎製片;台北市 : 原創娛樂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JT

《巴克力藍的夏天 Pakeriran》由阿美族勒嘎.舒米(Lekal Sumi Cilangasan)編劇與執導,繼《太陽的孩子》之後的作品。本片講述一名從小在都市求學的阿美族男孩Futing,為了照顧外公回到花蓮部落,與都市截然不同的部落生活,飲食、禮節、捕魚、傳統祭儀等等,Futing從陌生、抗拒、嘗試、接受到真心投入,不只讓他回歸部落,也成為了部落的勇士。本片於2017年獲選宜蘭綠色影展開幕片,亦參加香港亞洲電影節,並入圍金鐘獎新進演員獎男主角、新進演員獎女主角及音效獎;以及2018年榮獲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劇情長片青少年電影金獎。

Futing自小生活在都市,代表著已都市化的新一代原住民,不懂族語,也不了解部落的傳統文化。Futing起初回到部落,從開始與外公一起吃飯時,部落菜餚便讓他很不習慣,周遭環境的一切皆讓Futing感到陌生。外公趁著Futing待在部落的時間,請族人帶著Futing了解部落的傳統文化。而Futing在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態下,就硬著頭皮跟著族人的腳步走訪部落,學習傳統禮節。同時,部落的海祭(sacepo’)將近,外公希望這次由Futing代替他參加,因而請族人帶著Futing下海,學習捕魚。對於突如其來的新事物,Futing懵懂地跟著族人學習。直到遇見來部落打工換宿的Lisin,看著這位追尋父親旅途足跡的女孩,真心投入陌生的部落生活,對於所見所聞都是敞開心胸去了解並嘗試,Futing深深地被Lisin的熱情所吸引,也燃起自己對於部落海洋文化與傳統的興趣。

如果你能游到Pakeriran,你就是部落的青年。

如果你能繞過一圈Pakeriran,就是部落的勇士。

阿美族有個部落傳說,部落男性須在成年禮當天游至外海的巴克力藍小島(Pakeriran),才能成為部落真正的勇士。Futing自長輩口中得知此傳說,即下定決心達成目標。在自己的堅持努力之下,Futing擁有莫大的勇氣,成為真正的男人。

《巴克力藍的夏天 Pakeriran》主軸講述原住民傳統文化世代斷層的問題,新世代的孩子居住在都市求學、生活,對部落沒有歸屬感;生活在部落的中老年人憂慮著自己居住的環境受到觀光客的破壞,也感嘆下一代無心傳承族群的傳統文化。而原本Futing是與同學計畫暑假環島旅行,雖然最後無法與同學們一同出遊,但卻也因為回到家鄉,讓他深刻體認到部落的美好。本片整體氛圍輕鬆,讓觀眾認識阿美族的飲食、海洋文化與日常,劇情的鋪陳不單呈現部落生活樣貌的美好,亦帶出部落傳統慣習與現今法律牴觸的現況。

【圖書】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09/28

content-3-3《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游永福 著;新北市 : 遠足文化,2019

文/Mutulavay

讀者是如何看待照片的價值呢?只是單純記錄當下的美好?或是回憶過去的重要媒介?此刻,即透過照片的帶領,如同乘坐哆啦A夢的時光機,穿越超過百年的歷史歲月,回到你我皆不曾見過的臺灣面貌。

1871年4月2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湯姆生John Thomson遠東旅行攝影抵達廈門,遇見同樣來自蘇格蘭且正在南臺灣行醫傳教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於是自打狗(現今的高雄市)上岸抵臺,開始為臺灣掀起不同的歷史面紗。

游永福,一位來自高雄市甲仙區深山的書店老闆,北上奮鬥卻因家庭及工作經營不利而決定返鄉求安穩。喜歡與書為伍的他,意外發現文史紀錄甚少的家鄉,曾於1871年接待過世界級探險家,不僅在此地過夜,當地居民更盛情款待辦宴迎賓。

(more…)

【圖書】臺灣原生動物故事繪本─小猴子大冒險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09/28

content-3-2《小猴子大冒險》

Lynol 著;台北市 :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小光點,2018

 

文/江侑倫

《小猴子大冒險》作者及繪者Lynol,是位居住於美國華盛頓的臺灣圖文作家暨遊戲設計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曾於臺北市立動物園擔任暑期實習生,非常喜愛動物。Lynol主要使用中文及英文創作,已出版多本中文繪本,包含《荒野的溫柔》、《小企鵝波波》、《毛絨絨下午茶》以及臺灣原生動物繪本系列。

故事的主角是隻與家人們生活在森林裡的小獼猴,受寵的小獼猴活潑、調皮,會偷吃哥哥、姐姐的香蕉,捉弄朋友小山羌。森林旁有一片由農婦辛勤照顧的果園,雖然小獼猴的母親再三告誡,不能去果園偷採水果,但小獼猴某天還是忍不住偷闖入果園。沒想到,小獼猴偷採水果時誤入陷阱,所幸遇上心地善良的農婦,將小獼猴送至獼猴保護區,並未處罰牠,但遠離熟悉森林小獼猴開始感到害怕。最後,小獼猴幸運地獲得幫助並找到回家的路,從此之後小獼猴再也不敢仗勢調皮,也知道不該欺負朋友,懂得和平相處與互相幫忙。

本書適合兒童閱讀具備三種因素:第一,插圖豐富,可愛的動物插圖能夠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讓兒童學習許多與動物、植物相關詞彙,也能讓兒童練習使用語句分享感到有趣的插圖,增加親子共讀時的互動;第二,因為故事的場景是臺灣森林,因此孩子能夠透過繪本,加以認識臺灣山林及生活於其中的動物樣貌;第三,訓練兒童思考,於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引導兒童思考,小獼猴為何會讓自己落入險境?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自己落入險境?萬一真的遇到類似的危險,該如何自救?

而成人閱讀本書時得以反思人類使用山林的狀況,是否對生活山林中的動物產生壓迫?甚至侵占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而有果園或菜園遭動物「入侵」,導致農作物毀損事件。故事中的小獼猴慶幸地遇上善良的農婦,但現實生活中,落入陷阱的野生動物毫髮無傷地回歸山林,恐怕極為少數。當人類自大地認為自己是山林主人,而非謙卑地將自己看作是向山林借用資源的外來者。人類如何於山林取用適量資源,並與原始生態和平共處,是值得探討卻長期被忽視的議題。本書除了得以讓大人反思,亦能讓大人與兒童共同閱讀時引導兒童思考山林使用、環境保育等相關問題,讓下一代學習更友善、謙卑地對待這片孕育人類生長的土地。

【圖書】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09/28

content-3-1 《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

李東明 著;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文/Josefina

《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作者李東明曾任駐印度尼西亞臺北經濟貿易代表處新聞組組長,於2009年開始長達5年半的印尼駐外生活。或許同為南島語族以及臺灣原住民的血統,因此作者與印尼的原住民朋友相處時感到格外地融洽,顯得如魚得水。

2015年作者退休回臺灣之際,玉山社總編輯傳訊邀稿,希望作者以臺灣人的角度介紹多數人十分陌生的國度,並分享在印尼生活的點滴故事。作者認為能將生活於印尼的記憶記錄下來,藉此回顧過往生命經歷是一件好事。據作者的觀察,臺灣與印尼在長期缺乏互相了解的情況之下,對彼此有著許多片面、不完整的了解,甚至是誤解。本書不僅破解臺灣人對於印尼的刻板印象——輸出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的落後國家,亦讓讀者對印尼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發現印尼是豐富、多元文化的美麗國度。

(more…)

【紀錄片】斜坡上的老歌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09/27

content-3-4

《斜坡上的老歌手》

導演|吳星螢

公視紀實頻道「文化藝術紀錄片系列」

台北市 : 宇勗企業有限公司,2021

 

文/布朗

談起臺灣原住民流行音樂,你會想到哪些歌手?出道20年以上的卑南族天后張惠妹(Kulilay Amit)?阿美族創作歌手Suming舒米恩?臺灣首支原住民拉丁饒舌樂團BOXING(拳)?還是今(110)年於金曲獎開幕表演的排灣族歌手Aljenljeng(阿仍仍/阿爆)?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末開始,原住民社會已有自成一格的流行音樂──卡帶歌手。臺灣音樂研究學者陳俊斌教授稱之為「臺灣原住民族卡帶文化」,30年歷史的「小眾媒體」文化僅在原住民社會內部引起風潮,與當時臺灣華語流行音樂黃金時期是兩個世界。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