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鑰命監獄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5

content-3-4《鑰命監獄》

Francis Annan導演;新北市 : 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2020

文/EN

《鑰命監獄》由Francis Annan執導,改編自《越獄:逃出普勒托利亞》一書,其為Tim Jenkin的自傳小說,內容講述1979年Tim Jenkin與另外2名政治犯於南非越獄的真實經歷。

Tim Jenkin和Stephen Lee為兩名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白人,1978年為執行反種族隔離任務,採取激烈手段進行抗爭,於街頭引爆傳單炸彈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們遇見Denis Goldberg,其因與Nelson Mandela共同參與反種族隔離運動而被判4個無期徒刑。Goldberg向二人說明普勒托利亞監獄戒備森嚴,並勸說其打消逃獄計畫;但Jenkin和Lee堅信唯有逃出監獄,方能推翻種族隔離政策,因此為擬定逃獄計畫,他們結識來自法國的Leonard Fontaine。Jenkin靠著木工長才複製出獄卒所配戴的每副鑰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及演練,三人最終成功打造出39把鑰匙,開啟15道鐵門重獲自由。他們越過邊境,進入莫三比克、坦桑尼亞,然後到達倫敦,在那裡再次加入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ANC),持續反抗南非種族隔離政策。

(more…)

【紀錄片】檜木林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4《檜木林》

蘇啟禎 監製;台北市: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19

 

文/Djupelang

紀錄片《檜木林》由公共電視台節目團隊「我們的島」製作,與另一部《神殿》皆在記錄臺灣森林樣貌,以及人與森林資源共存後帶來的自然生態變化。《檜木林》由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大量奪取臺灣森林資源的歷史切入,延伸至近30幾年森林資源遭受破壞、珍貴樹種被無止盡地盜伐,而導致山林環境崩毀。其製作團隊透過鏡頭記錄,藉由影像帶領觀眾共同見證臺灣森林資源,因時代變遷及相關政策而產生的影響,並在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先生、陳玉峯教授、泰雅族耆老阿棟‧優帕司等人,帶領人民走上臺北街頭,為臺灣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挺身而出之珍貴畫面。檜木為保育樹種,全世界僅存7種檜木,而臺灣即擁有紅檜與扁柏兩種檜木。紅檜與扁柏生長於太平洋海岸地帶的高山地區,中海拔雲霧地帶,主要集中分布於臺灣、日本與北美洲地區。紅檜經長時間演化而成為臺灣特有種,而扁柏分類學術界目前仍有不同見解。

(more…)

【圖書】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3《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

奧威尼.卡露斯、亞榮隆・撒可努、潘秋榮、簡史朗 著;文魯彬 譯;伊誕・巴瓦瓦隆、見維.巴里、賴英澤、陳俊傑 繪; 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21

文/Josefina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由卑南族人孫大川教授負責總策劃「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作品。此系列書籍共三本,前兩本分別為《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泰雅族、布農族、鄒族》,以及《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2):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本書章節分別由各族人撰寫與插畫: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和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卑南族藝術家見維‧巴里、賽夏族人潘秋榮、賴英澤、邵族人陳俊傑以及長年致力於邵族語言和文化的簡史朗老師。過去出版的「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共10冊,每冊以介紹單一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故事為主;此版本則將3至4個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合併成一冊,更利於讀者購買、攜帶與閱讀。

許多原住民族傳承已久的慣習文化,部分皆源自於神話傳說。如本書提及,排灣族的檳榔、陶壺與百步蛇成為族群文化重要代表的緣由,其背後皆有一段神話故事。檳榔源自著名傳說─「巴里的紅眼睛」,紅檳榔就像是保護部落免受敵人襲擊的巴里的眼睛。因此,排灣族人視檳榔為神聖之物,認為其能守護族人,而檳榔在許多社交與重要場合(婚喪喜慶或祭儀)皆為重要角色;此傳說故事也曾由紙風車劇團搬上表演舞臺演出。

本書一大特色即為中英對照,讓讀者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同時,亦可學習英文,也向國外讀者介紹這座島嶼獨特的原住民族文化。各族群皆有慣用語、俗語或具特殊意義的詞語,且往往與其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息息相關。本書列舉具有特定含意的語詞並加以解釋。例如,賽夏族「回娘家」的習俗是獨有的生命禮俗,因此衍生出固定用語,以描述夫妻一生中有4種「回娘家」的儀式:婚後回娘家(monsaesae’p)、新生兒回娘家(malakazaza)、子女成人後回娘家(maspazau/maSpalaw),以及喪偶後回娘家(mazau)。透過語詞的解釋,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族語言和生命禮俗。此外,重要、常用的單詞以族語標注,亦有「族語開口說」小單元,以日常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得以應用族語。

本系列書籍榮獲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圖畫類」推薦,其內容可謂老少咸宜。書中記載許多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小朋友閱讀後感到有趣,無形之中深化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本書亦是了解各族原住民族文化的入門書和工具書。神話與傳說歷久彌新,獨特的傳統文化更是彌足珍貴,值得反覆閱讀。

【圖書】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2《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平野久美子 著、黃耀進 譯;臺北市 : 游擊文化,2021

 

文/tjaiwan.parilaw

「野原先生以安穩的表情如此回答,並在鋼琴前落坐。兩手流暢地在鍵盤上飛馳,彈奏的是披頭四的名曲〈Yesterday〉。……我打從內心祈願著,能夠回到沒有內心糾葛與疑惑的「昨日」,希望與後裔們一起過著內心安寧、平靜供奉祖先靈魂的日子。」(頁295—296)

「牡丹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歷史重要的一頁。事件本身可分為「遭遇船難的宮古島人與臺灣排灣族部落高士佛社及牡丹社之間產生的衝突」,及事後「日本明治政府出兵臺灣」兩個部分。而後者造成的結果,即為清(朝)國承認琉球(王府)為日本明治政府的藩屬國,可見日本出兵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圖。而在臺灣,近年牡丹社事件的研究與討論甚多,本書則專注於臺灣與日本雙方為此事件進行和解所做出的努力。

(more…)

【圖書】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3/28

content-3-1《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李乾朗 著;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19

 

文/Mutulavay

在人手一支手機的媒體發達世代中,人們迅速且即時地捕捉美麗的事物。手繪透視圖則顯是多餘或落伍的舉動,卻突現出肉眼無法看清楚的建築暗部,以及平面圖無法表達的立體感。運用這樣的視角窺視佇立在臺灣島上的經典古建築,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致力臺灣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的李乾朗老師,嚴選出最鍾愛的35棟臺灣經典古建築,含括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牌坊等多種類型,運用3種繪圖視野,9種剖透技法,以148幅精緻手繪圖,直探匠心之原點,將每棟古建築給予解構,巧妙展露出成為建築經典的理由。

(more…)

【電影】殺戮荒村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2/23

content-3-2《殺戮荒村》

Kleber Mendonça Filho、Juliano Dornelles 導演;台北市:影聯有限公司,2021

 

文/葉芊均

《殺戮荒村》由導演克雷伯曼東沙費侯(  Kleber Mendonça Filho )和胡里安諾杜內耶斯(Juliano Dornlles)共同執導,獲頒2019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與《悲慘世界》共同得獎,以及2020年BBC年度十大最佳電影、《紐約時報》年度十大最佳影片,並被譽為針對目前巴西政府現況,呈現出強而有力批評的一部電影。

(more…)

【圖書】風起臺灣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2/23

content-3-1《風起臺灣》

小林賢伍 著、林嘉慶 譯;大塊文化,2021

 

文/Mutulavay

「我想從老鷹的背上俯瞰全世界,發現臺灣。」

一本臺、日雙語的空拍旅遊書,帶領我們從大自然的制高點欣賞臺灣。

本書一開始不急著呈現臺灣的美麗,翻開自序先向齊柏林先生致意,「身為日本人的我,帶著敬意與誠意,紀錄並讚頌這片大地,您出生的國家,如今依然很美。」這是作者的謙卑,也看出在大自然面前的學習態度。來自日本東京的攝影作家-小林賢伍,2016年來臺的他,已造訪過25個國家,曾因拍攝「宜蘭抹茶山」、「桃園撒哈拉沙漠」等美景照片而引起大眾熱烈地討論,如今為了推廣臺灣觀光,向世界傳達臺灣的美麗。

全臺秘境60處、旅遊札記57則,另外3篇名為「源眼(the eyes of Earth)」,是紀錄鄒族3個部落的主題,分別為山美部落、達邦部落及特富野部落。作者選擇與最靠近天空的臺灣子民,生活在玉山與阿里山山麓上的原住民一起感受太陽、風、雲海,男性身上裝飾著老鷹羽毛的帽子,山豬獠牙所組成的英雄臂環是獵人的榮耀,女性傳統服裝的多樣性,顯現傳統服飾的多樣性與個人特色。1992年Mayasvi(戰祭)的年長婦人裝扮,並非現在一般所認為的藍衣黑裙與毛線彩球頭飾為標準,反倒沒有標準形式,大多以棉料、絲及綢緞裁製而成,服裝的形式包括頭巾、長袖短上衣、胸兜、單片式長裙、腰帶及護腳布等。透過早期影像紀錄的對比,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可能來自家中可得的布料縫製,使得鄒族女性傳統服飾凸顯出個人的獨特性。然而,由於90年代樂舞展演及舞台化的關係,逐漸趨向一致性與標準化,以符合舞台展演效果,也成為現今對鄒族女性服飾顏色的藍、黑、紅既定印象。

除了鄒族文化,作者亦記錄其他原住民族文化,舉凡蘭嶼朗島部落、花蓮錐麓古道、臺東金崙沙灘、都蘭鼻、屏東山川琉璃吊橋,以及苗栗後龍的「合歡」與「母乃」石滬。石滬早期是道卡斯族人賴以維生的捕魚方式,在潮間帶用石頭築堤防,利用潮汐變化捕魚,全盛時期曾經多達22座;不過目前因為經濟價值不高,碩果僅存的石滬大多拿來作為觀光用途,甚至充當消波塊。

當一波一波的浪潮打來,看起來像是裙擺搖曳生姿的表情,彷彿正層層刻下歷史的軌跡。這趟旅遊路線很原味,很適合無法出國的疫情時代。

【電影】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2/29

content-3-3

《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Shaka King 導演;台北市 : 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Djupelang

《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為2021年美國傳記劇情片,由夏卡.金(Shaka King)執導,與威爾.貝森(Will Berson)共同編寫劇本。電影主要描述1960年代末黑豹黨成員由凱斯.史坦費爾德(Lakeith Stanfield)飾演的威廉.歐尼爾(William O’Neal)為FBI的線人,背叛由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飾演的黑豹黨伊利諾黨部副主席佛列德.漢普頓(Fred Hampton),從中破壞黑豹黨之過程。

片名以聖經故事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為題,巧妙地呼應此歷史事件,並以真實歷史事件為主軸,還原1960年代末的重要歷史事件,清楚梳理事件中的人物關係,以及對當事人與世人所帶來的影響。

(more…)

【圖書】在轉角,為愛朗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2/29

content-3-2《在轉角,為愛朗讀》

吳錦發 著;玉山社,2020

 

文/Mutulavay

詩,簡潔扼要的文體,卻是最具神奇魔力的語言符碼。短暫的閱讀有時耐人尋味,有時久久無法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穿越時空的光譜,蘊藏在微少的筆觸間。

本身也是文學家的吳錦發先生,於《在轉角,為愛朗讀》新詩評論集收錄33位臺灣詩人、48篇作品,以世代、語言區分,運用跨領域的視角看待臺灣的過去、現今與未來,如同一縷橫跨世紀的銀線,反映各種文化相貌與創作訊息。有趣的是,其為每篇詩作進行賞析與詮釋的角度,有別於一般詩評意象或修辭分析,而是滲透出詩作中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情境,多層次地引領讀者前往創作時的時空場域與氛圍,再加上對創作者的認識與了解,更勾勒出創作心境與情感,的確在閱讀的轉角處增添詩作的寓意與韻味。

(more…)

【圖書】一位原住民心理師的心底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1/12/29

content-3-1《一位原住民心理師的心底事》

周牛 著;台北市 : 釀出版,2020

 

文/Josefina

《一位原住民心理師的心底事》為阿美族作家周牛第二本著作。周牛,本名周牛莒光,族名Kacaw,是位諮商心理師,曾獲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瀚邦華人文學獎、瀚邦文學獎和Vusam種子文學獎等。作者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族、多元文化以及弱勢族群等社會議題,其文字流露出深刻的人文與社會關懷。本書正如作者於後記所言,「它不是結束,而是創作的起點」。作者認為透過書寫的療癒過程,能夠以新的角度進行審視、省思自我的生命。繼《倪墨(Nima),誰的:一位心理師的小說集》之後,陸續出版《親愛的6c 精神科書寫》以及《倒影》。

本書收錄30篇短篇小說,是作者記錄從事諮商心理師所接觸的案例或聽聞,匿名化並加以改編撰寫而成。書寫主題包括社會的各個面向,故事的主角也分處不同的群體,原住民、新住民和其他族群的人們,反映出人性各種面貌與家庭和社會上的萬般糾葛,真實地呈現社會百態。各篇章故事中的主角,身患思覺失調症,無法分清現實與幻想;因生命中的痛苦遭遇或經歷而患有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抑或身陷親情與愛情的折磨而無法自拔;深受自我認同所苦的同志、不被家人或教會接受的同性戀,以及遭受家暴或性侵的女性,難以走出陰影的困境。這些故事是傷痕,亦是他們無處傾訴的心底事。

人生的重重苦難複雜、難解,許多在困境中的人們遂走上自殺、自殘一途,或者吸毒成癮而自甘墮落,於人生路上走向岔路、迷失方向。諮商心理師藉由傾聽個案的生命故事,試圖解開個案心理的結,讓他們重新找回活著與存在的意義,面向人生的光明面。其中有成功案例,當然也有看似失敗案例,或者是說,暫時無法恢復的案例。

雖然每位走進諮商室的人皆心事重重,彷彿正走在一條黑暗、看不見盡頭的道路;然而,縱使未來的路千難萬難,作者始終相信,“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黑暗中總有一線光明)。作者抱持著不放棄任何希望的堅定態度,期許幫助他們每一個人帶來生命中一絲光亮。

《一位原住民心理師的心底事》文字內容樸實、真摯,部分故事以諮商心理師的角度與個案對談,並記錄與其對話的內容與心情;部分則以個案作為第一人稱,深入個案的內心世界書寫他們的情感。雖本書含有部分心理諮商內容,文字卻平易近人,無論讀者是否接觸過心理學,皆能藉由本書更加了解社會不同層面。透過本書,讀者得以看見這個社會的角落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的事件,它們需要被更多人關注,社會才有機會一步一步地前進,變得更加良善與同理。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