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6/27

content-3-2《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

劉益昌 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1

 

文/tjaiwan.Parilaw

國分直一在臺灣──讀《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

「考古學可以做什麼?」聽到考古學,或許很多人會直覺地提出這個問題。

不過《國分直一與臺南:不是灣生的灣生》,卻反過來從「人」的故事開始述說,由本書主角──日本學者國分直一教授的學術歷程談起。閱讀本書的過程,亦可看見國分直一與其考古學研究如何在臺灣展開。

國分直一的研究區域大多位於臺灣,其中又以臺南為主。誠如本書提及,在區域研究盛行的當代,國分直一在經過「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研究關懷後,其學術研究的歷程,無疑提醒了在當代從事區域研究的研究者在「質」的追求;另一方面,關於學術研究的「量」,國分直一則體現於長期專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在「質」與「量」兩者的堅持之下,使得國分直一在1949年二戰後離開臺灣,仍能將其研究視野提升至環東海地域的研究,這是當代大行其道的地方學,可供借鏡之處。

(more…)

【圖書】蜉蝣之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6/27

content-3-1《蜉蝣之島》

葉長青、李尚喬 著;臺北市: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

 

文/葉芊均

《蜉蝣之島》為同名動畫長片的前傳漫畫,故事發生在名為「紅土城」的地方,此地污染嚴重且資源匱乏,人民需要鋌而走險於黑市交易,換取生存物資。相傳有一座漂流的島嶼名為「蜉蝣」,島上物產豐富;但出現時必然伴隨能使船隻沈沒的風雨,才能在來年有所收成。

蜉蝣是生命相當短暫的水上昆蟲,雖然稚蟲期長達一年,但成蟲後只能存活一到兩天,短暫的時間內,傳宗接代是牠最重要的目標。創作團隊表示,蜉蝣原始的構造與生存目的,竟能於地球上擁有幾億年的歷史,如此自然簡單的生命互動,正是《蜉蝣之島》想要傳遞的意象。

(more…)

【圖書】熱源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6

content-3-3《熱源》

川越宗一 著、HANA 譯;台北市 : 尖端出版,2021

 

文/Mutulavay

書名為「熱源」,隱約傳達出心中對世界浩瀚無窮的嚮往,卻凸顯出弱肉強食、烽火連天的時代背景,人們心中依舊堅定的信念—「該做的事」,勇於對抗蠻橫的勢力,只因為那股善念的價值觀。故事背景發生於北海道更北方之島嶼──薩哈林島,描寫島上嚴苛的環境和阿伊努族(阿伊努語:Aynu)的風俗,超越國家、民族、思想,展現出人與人共同生活的模樣,而在西方大國與南方新興國家之間,不斷搖擺的島嶼,如同書中二位主角的民族命運。

薩哈林島上居住著各式各樣的原住民族,一開始被俄羅斯帝國和日本共同佔領,之後全島都歸於俄羅斯統治。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在戰後簽訂《樸刺茅斯條約》,將薩哈林島北緯50度以南的領土割讓給日本。蘇聯取代俄羅斯帝國後,將南薩哈林島視為必須收復的失土,而日本也非常重視薩哈林島,趁著蘇聯剛建立的混亂時期,佔領過北薩哈林島5年左右。

(more…)

【圖書】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6

content-3-2《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曹銘宗 著; 時報文化,2021

 

文/tjaiwan.parilaw

本書引用許多西方傳教士來臺的文獻紀錄,作為小說的故事背景。內容則是書寫17世紀北臺灣原住民與西班牙傳教士來臺的故事。書中原住民小女孩雨蘭(Ulan),作者曹銘宗將她與聖母瑪利亞的化身進行連結,貫穿整個小說的故事軸線,結局雖流露出淡淡憂傷,但此連結凸顯了宗教信仰在當時的時代脈絡下不可取代的位置,也是當時西方傳教士來臺最為重要的目的之一。書中所引用的文獻紀錄,倘若讀者有興趣翻閱這些資料,再來閱讀這本小說便更覺有趣,將得以更加瞭解當時西方傳教士的遭遇與抉擇。

討論臺灣歷史易以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等時期來區分。然而以此作為分野,在理解臺灣史時,卻又常落入以國家的角度進行的歷史詮釋,仍難以掌握全面且清晰的圖像。臺灣歷史荷西時期的書寫記錄又最為匱乏;《艾爾摩莎的瑪利亞》便是作者以小說的形式進行了「再書寫」。透過小說,作者營造時代脈絡下的歷史環境與宗教文化,使讀者經由閱讀再次看見臺灣歷史鮮少人發現的一面,企圖補足臺灣史似乎被遺漏的圖像。

(more…)

【圖書】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6

content-3-1《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

Sebastião Salgado, Isabelle Francq 著、陳綺文 譯;新北市 : 衛城出版,2021

 

文/葉芊均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以紀實攝影見長,獲獎無數,拍攝主題多關注戰亂、飢荒、移民、工人、種族和環境等議題,作品具備高度的人文關懷《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為作者的口述自傳,可於本書看見其成長歷程、創作源起和多年來的拍攝心得,欣賞作者作品時,能有更深入的解讀與體會。

出生於巴西的薩爾加多,20歲那年國內爆發巴西布朗庫元帥軍事政變,其投身反獨裁的示威運動,為了長期的反抗運動,至法國就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期待所學能在來日發揮作用。這項紮實的經濟學術訓練,讓薩爾加多有能力接近、長期追蹤關心的非洲議題,其多傾向於一地區蹲點多年,並重複拜訪、拍攝,他説:「我感興趣的是花5、6年深入探討一個問題,敘事故事唯一的方法,是多次回到一個地方,在這樣的論證中有所收穫。」

(more…)

【圖書】成為真正的人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25

《成為真正的人》content-3-4

甘耀明 著

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JT

作者甘耀明為臺灣客家文學代表作家,其自2009年開始發表融合歷史記憶、族群關係、國族認同、鄉土關懷等不同議題的長篇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為甘耀明耗費17年(2004-2021)蒐集1945年發生於花蓮的「三叉山事件」史料,並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編寫故事情節,角色人物包含二戰結束時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以及當時生活在臺東縣關山鎮的平埔族人、布農族人、阿美族人、日警等。

1945年9月二次大戰結束,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軍機受到颱風影響,墜落在臺灣中央山脈南段的三叉山,有5位機組員、20位戰俘死亡。臺東縣海端鄉及關山鎮出動由日警、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所組成的搜救隊,卻在山區遭受另一個颱風侵襲,共有26人失溫死亡。史稱「三叉山事件」,為臺灣歷史上少見的結合空難與山難事件。

minBunun(布農語),意為「成為布農族人」。布農語本身的意思是「變成人」、「變成人形」,是成年禮或生命蛻變的歷程。《成為真正的人》即描寫布農少年哈魯牧特(Halmut)人生的轉變,失去對棒球的夢想、加入搜救隊的心路歷程、深藏於心底的愛戀以及何以成為他心中布農族人的樣子。

哈魯牧特與海努南是生活在臺東縣海端鄉霧鹿部落的布農少年,他們的相遇是在番童教育所,但海努南卻被哈魯牧特是雙胞胎嚇到(因布農傳統視雙胞胎為惡魔,應於出生時殺掉),哈魯牧特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讓海努南卸除恐懼與防備,從此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玩伴,對棒球也懷抱著同樣的夢想。

哈魯牧特:「我這輩子不會成為獵人,而是樸實的農夫。」

哈魯牧特痛失雙胞胎哥哥後,海努南更將哈魯牧特當作親生弟弟般地疼愛,哈魯牧特也依賴著海努南;但哈魯牧特清楚了解自己對於海努南不僅僅是兄弟之情,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是,傳統布農社會文化不可能接受的禁忌情愛。

故事時空背景為二戰時期的布農社會,作者以布農族傳統文化、慣習作為鋪陳,描述主角哈魯牧特的人生歷程,而從哈魯牧特與祖父嘎嘎浪的對話,也表現了部落老人對於傳統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擔憂。

嘎嘎浪:「孩子傳統的記憶,會被文明慢慢毒死,耳朵能分辨各種面值銅板的落地聲,卻聽不懂小米的沙沙聲。」

「夢境」則在故事情節扮演了起承轉合的角色,而「夢占」亦為布農人最喜歡談論的話題。

「布農人相信,萬物有靈(hanitu),人在睡覺時會使用靈力與萬物溝通,這時的布農人藉由靈力飛行在森林,一塊石頭、一片青苔或一枚種子,都沾惹布農的靈,夢占便是解開人與自然的關係。」

哈魯牧特的夢境中有月鏡湖、鹿王、雲豹…是他當下的心境,也有他最愛的海努南。搜救行動最後死傷慘重,哈魯牧特成了唯一的倖存者。在重傷意識昏迷之際,哈魯牧特夢見自己過著與現實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夢境中仍存在著祖父嘎嘎浪與海努南。哈魯牧特清醒之後,認清事實,歷經痛苦的搜救行動,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也讓他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布農人。

【2022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5/18

 

本月份原圖中心將放映兩部與音樂紀實有關的電影:《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和《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花蓮太魯閣族篇〉》。歷時而成的音樂,不僅是對生活和民族歷史的記錄,亦承載了歌者傳唱時的情感。如〈做苦力時唱的歌〉(馬蘭阿美族),即表現了部落族人於日治時期被勞務徵集的情景與困境;〈暗戀歌〉(太魯閣族)則呈現了依據Gaya祖訓,婚姻只能由父母作主,而年輕人無緣置喙的苦悶心情。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同前來原圖中心觀賞。

播放日期│6/4、6/11、6/18、6/25(影片播映時間如下)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片名: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
片長:67分鐘
播放時間:
6/4、6/18  10:00 – 11:07
6/11、6/25  14:00 – 15:07
本專輯為「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之首場製作,《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現場影音紀錄,以楔子加四幕音樂劇的形式,唱出部落的傳統與再現;阿美族以樂舞見長,歌謠中凝聚著深厚的祖先智慧與精神意涵,是臺灣,甚至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場次二

片名: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花蓮太魯閣族篇〉
片長:73分鐘
播放時間:
6/4、6/18  14:00 – 15:13
6/11、6/25  10:00 – 11:13
在太魯閣族的口傳歷史中,白石是祖先的發源處,被視為護佑整個族群的神石,而白石山則成為族人心中的聖山。2006~2007年,音樂學者吳榮順老師,率領工作團隊在花蓮採錄傳統歌曲。專輯收錄田野工作影音資料之精華,並配有族語拼音的字幕,讓太魯閣族的孩子們,能隨著耆老的歌聲而朗朗傳唱。

【電影】掘愛傷痕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3《掘愛傷痕》

César DÍAZ 導演;台北市 : 飛行國際,2020

 

文/葉芊均

導演塞薩爾狄亞(César DÍAZ)曾執導兩部關於瓜地⾺拉內戰紀錄片,《掘愛傷痕》為其⾸部劇情長片,主題同樣瞄準了瓜地⾺拉內戰的過往。故事從⼀名鑑識官艾納多的⽇常⼯作開始,其負責公墓挖掘的鑑識⼯作,⼀名馬雅老婦⼈前來請求幫忙找出多年前遭殺害的先⽣,可能就被埋藏於艾納多正在開挖的公墓中。艾納多聽著老婦⼈講述先⽣被迫害的過往,並拿出佐證的照片,此時艾納多於照片中看見疑似失蹤多年的⽗親,從⽗親的穿著判斷,當時可能於瓜地⾺拉內戰擔任游擊隊員。

瓜地⾺拉內戰從1960年開始,起因是當時獨裁者亞本茲(Jacobo Arbenz Guzmá )的獨裁政權被推翻,各地組成許多游擊隊,直至1996年政府與游擊隊簽署和平協議才停歇。歷經36 年的動盪,該期間估計死亡⼈數約20萬⼈,超過4萬名失蹤⼈⼝;其中因為反叛的游擊隊多由底層階級的⾺雅⼈組成,軍⽅針對平⺠的屠殺也被指控為針對特定種族的清洗,2012年瓜地⾺拉法庭以種族滅絕和違反⼈權的罪名,起訴時任的獨裁者何塞‧埃弗拉因‧李歐斯‧蒙特(José Efraín Ríos Montt)。

(more…)

【圖書】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2《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程廷 著;九歌出版社,2021

 

文/tjaiwan.parilaw

屬於部落的文學?部落日常與文學的相遇──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Ayus是邊界,同時也是手掌上指紋的意思,每個人的指紋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Ayus也不同,惱人的是,我們都必須熟悉這個巨大部落裡每一個人的Ayus,以免誤踩地雷。」(頁175)

本書作者為太魯閣族人,利用文字書寫以記述自身返鄉的經驗。部落的各種日常──若讀者曾在部落生活,或本身就是族人,書中描述的許多場景讀來必定感到熟悉。作者細微的觀察讓閱讀的過程猶如身歷其境,不論是上山狩獵或在田間農耕、族人間飲酒後的失態、流竄在部落裡的閒言閒語,甚至是僅僅走在部落小路時打招呼的場景,都真實而深刻地描繪出部落的生活日常,也在在呈現出部落的「活力」。本書也大量使用太魯閣族族語,用以表達對日常體悟的感受,書寫過程中使用族語進行比喻,使得族語與漢文文字得以在文學相遇、對話。這樣的對比,讓閱讀時能不斷且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細膩的心思與情感,如何擺盪在兩者之間,是其能夠掌握兩種文字書寫系統的證明。

(more…)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 : 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4/26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 : 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

張隆志 主編;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2019

文/Mutulavay

「書信」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不僅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

本書收錄跨越三個世紀、八個歷史場景的書信,包括:荷蘭時代的商務通信、明鄭時期的外交信件、清帝國官府間來往的書函、清日政權交替時的劉家書信、臺人遠赴南洋戰役的平安家書,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獄中家書。這些書信的時空背景與人物情境有別,各具特色,皆成為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描繪出一幕幕生動且充滿臺灣味的歷史故事,並透過當代臺灣史研究者的解讀闡述,呈現寬廣的歷史脈絡,勾勒細緻的光譜內涵。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