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耀明 著
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JT
作者甘耀明為臺灣客家文學代表作家,其自2009年開始發表融合歷史記憶、族群關係、國族認同、鄉土關懷等不同議題的長篇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為甘耀明耗費17年(2004-2021)蒐集1945年發生於花蓮的「三叉山事件」史料,並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編寫故事情節,角色人物包含二戰結束時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以及當時生活在臺東縣關山鎮的平埔族人、布農族人、阿美族人、日警等。
1945年9月二次大戰結束,運送前盟軍戰俘的美軍軍機受到颱風影響,墜落在臺灣中央山脈南段的三叉山,有5位機組員、20位戰俘死亡。臺東縣海端鄉及關山鎮出動由日警、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所組成的搜救隊,卻在山區遭受另一個颱風侵襲,共有26人失溫死亡。史稱「三叉山事件」,為臺灣歷史上少見的結合空難與山難事件。
minBunun(布農語),意為「成為布農族人」。布農語本身的意思是「變成人」、「變成人形」,是成年禮或生命蛻變的歷程。《成為真正的人》即描寫布農少年哈魯牧特(Halmut)人生的轉變,失去對棒球的夢想、加入搜救隊的心路歷程、深藏於心底的愛戀以及何以成為他心中布農族人的樣子。
哈魯牧特與海努南是生活在臺東縣海端鄉霧鹿部落的布農少年,他們的相遇是在番童教育所,但海努南卻被哈魯牧特是雙胞胎嚇到(因布農傳統視雙胞胎為惡魔,應於出生時殺掉),哈魯牧特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讓海努南卸除恐懼與防備,從此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玩伴,對棒球也懷抱著同樣的夢想。
哈魯牧特:「我這輩子不會成為獵人,而是樸實的農夫。」
哈魯牧特痛失雙胞胎哥哥後,海努南更將哈魯牧特當作親生弟弟般地疼愛,哈魯牧特也依賴著海努南;但哈魯牧特清楚了解自己對於海努南不僅僅是兄弟之情,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是,傳統布農社會文化不可能接受的禁忌情愛。
故事時空背景為二戰時期的布農社會,作者以布農族傳統文化、慣習作為鋪陳,描述主角哈魯牧特的人生歷程,而從哈魯牧特與祖父嘎嘎浪的對話,也表現了部落老人對於傳統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擔憂。
嘎嘎浪:「孩子傳統的記憶,會被文明慢慢毒死,耳朵能分辨各種面值銅板的落地聲,卻聽不懂小米的沙沙聲。」
「夢境」則在故事情節扮演了起承轉合的角色,而「夢占」亦為布農人最喜歡談論的話題。
「布農人相信,萬物有靈(hanitu),人在睡覺時會使用靈力與萬物溝通,這時的布農人藉由靈力飛行在森林,一塊石頭、一片青苔或一枚種子,都沾惹布農的靈,夢占便是解開人與自然的關係。」
哈魯牧特的夢境中有月鏡湖、鹿王、雲豹…是他當下的心境,也有他最愛的海努南。搜救行動最後死傷慘重,哈魯牧特成了唯一的倖存者。在重傷意識昏迷之際,哈魯牧特夢見自己過著與現實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夢境中仍存在著祖父嘎嘎浪與海努南。哈魯牧特清醒之後,認清事實,歷經痛苦的搜救行動,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也讓他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布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