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咖啡莊園的亡靈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9/27

content-3-1《咖啡莊園的亡靈》

Marco Dutra、Caetano Gotardo 編劇/導演

飛行國際,2022

文/葉芊均

葡萄牙殖民政府的政策,讓巴西形成遍佈著白人、巴西原住民與黑人的族群大熔爐,三者關係緊密交織,對立卻又相互依賴。由卡塔諾‧戈塔多、馬可‧杜特拉聯合執導的電影《咖啡莊園的亡靈》,以1889年巴西廢奴的歷史為背景,講述坐擁咖啡莊園的蘇亞雷斯家族仍眷戀特權,母親伊莎貝爾因為難以適應而臥病在床,妹妹安娜則精神失常,常在花園拿著鐵鏟挖土,像是要找尋和埋藏過去。大姐瑪麗亞為整頓家中,找來曾在家中服務的女僕伊娜施行非洲法術,希望讓伊莎貝爾和安娜恢復正常。原先下定決心不要再當奴隸的伊娜掙扎許久,為了回到聖保羅找尋丈夫的下落,依舊帶著兒子若昂回到蘇亞雷斯家族,而此時雙方的關係已不再是主僕;但瑪麗亞習慣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伊娜雖奮力抵抗,卻不得不妥協。制度雖然轉變,但長期存在於社會中舊時的人際關係卻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more…)

【紀錄片】曹院士的隱藏文本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8/29

002

《曹院士的隱藏文本》

陳麗貴 導演;台北市 : 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2020

 

文/吳彣薇

本片描述曹永和老師於戰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圖書館任職,自學圖書館所藏日治時期的南洋研究資料,之後受岩生成一教授知遇之恩,並進入日本的南洋史研究學界,成為臺灣17世紀東亞海洋史的先驅學者。

「隱藏文本(Hidden Transcript)」指的是一個「表層文本」之外的「底層文本」,用於形容曹老師的海洋史研究背後,所隱含以臺灣為主體的政治立場。曹老師一代的學者,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影響,研究論述多以中國為主體,並無視戰前日本對臺灣的研究。

曹老師的研究之路,萌芽於其任職於臺大圖書館的時期。因臺灣為日本的南進基地,因此臺大(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藏有許多南洋的研究資料,如臺灣荷蘭時期以荷蘭古文編寫而成的《熱蘭遮城日誌》。曹老師自學荷蘭古文,並研讀《熱蘭遮城日誌》等資料,以此為本開始發表臺灣17世紀與鹿皮、烏魚漁業有關的經濟史文章。

岩生成一教授為17世紀南洋史的權威,受曹老師明代漁業研究的吸引,欲將其納入門下。曹老師於1965年前後赴日,至東洋文庫和史料編纂所進行研究,並自此進入日本南洋史研究學界,成為岩生成一教授的指導學生,正式展開東亞海洋史之研究。

包樂史教授為荷蘭歷史學家、漢學家,是曹老師第一位指導學生,其受曹老師影響開始對17世紀的海洋史、交通史產生興趣。1978年,包教授邀請曹老師參加荷蘭萊頓大學《熱蘭遮城日誌》研究計畫,因此機緣曹老師的研究始受到國際的認可。1996年,包教授邀請曹老師擔任荷蘭萊頓大學「邁向合作時代新紀元計畫(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TANAP)」臺灣負責人,由於曹老師年事已高,轉請陳國棟教授負責此計畫;因受此計畫影響,臺灣得以產生更多東亞海洋史研究領域的學者。

曹老師於1985年受聘於臺大歷史系,26年的執教期間培育了無數的後繼學者,包括直接指導的學生,如現今任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李毓中副教授,以及其他未直接受教於曹老師的學生,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對臺灣史而言,曹老師的存在,不僅意謂著臺灣史學研究得以上溯至戰前,亦使得「臺北帝國大學」所開展出的東亞海洋史研究得以保存,並繼續影響後代的學者。

【圖書】高一生獄中家書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8/25

content-3-1《高一生獄中家書》

高一生 著,周婉窈 編註;高英傑、蔡焜霖 譯,新北市 :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0

文/葉芊均

高一生(1908-1954)出生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鄒族名為Uyongu Yatauyungana。戰後擔任首任吳鳳鄉長(現今嘉義縣阿里山鄉),致力於族人的公共事務,並在山上規劃作物栽種,以改善族人生計,曾提出高山自治計畫,卻也埋下被逮捕的種子。1952年,高一生等人接到保安司令部的來電,要求他們下山參加山地保安會議,眾人搭乘火車下山,卻在抵達平地時立刻被逮捕,隨後押送至臺北市青島東路三號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偵訊。1954年4月17日,高一生被判處極刑。

本書搜羅自高一生被捕後,1952年9月14日開始寫下的家書,不計入被扣留或是遺失的信件,共56封。閱讀這些家書,得以讓讀者稍微窺探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被關在青島東路三號的政治犯經歷。高一生提及住在特別優待的單人房,每天皆有時間出牢房散步、聆聽音樂,努力閱讀家人寄來的書刊,並說政府會早日查明案情,將其釋放回家。書中由學者周婉窈撰寫的導讀提及,由於信件內容皆會經過情治單位審查,所以高一生僅能避重就輕地書寫,切勿認為被關押的生活如所寫內容般愜意。

(more…)

【圖書】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8/23

content-3-2《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

夏曼.藍波安 著; INK印刻出版,2021

 

文/Mutulavay

假如長年習慣閱讀漢式作文,或是根本沒有意識到漢式作文是什麼?非常推薦讀者,換個閱讀口味,拾起這本來自蘭嶼星球的臺灣海洋文學。

作者夏曼・藍波安,來自蘭嶼的達悟族人,不只是文學作家,更是人類學家,以細膩優美且冷僻的文筆,描述小島的宇宙哲學,撰寫族人在海洋視野的謙卑,沒有參雜艱澀深奧的劇情,而是家屋街燈的邊緣故事,卻蘊藏著對山林樹神、海神浪魂的信仰,用身體書寫著「流動的海洋文學」。

(more…)

【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7/25

content-3-4《阿查依蘭的呼喚》

魏郁蓁 導演,徐國揚 製片;台北市:飛行國際,2022

 

文/布朗

排灣族的部落,無論戶數多寡皆各有一個領袖來管轄部落,是部落社會的領導者,稱為mamazangiljan。而排灣族是階級社會,領袖(或稱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種階級身分代代相傳,部落領袖身分為世襲,由長子或長女繼承掌理部落的事物。

多數人所想像的排灣族部落頭目是什麼樣子?可能是熟悉傳統文化與語言,在部落中運籌帷幄、受人敬重,擁有絕對的身分地位。而事實上,在現代思維、經濟生計與國家行政體系的介入下,部落領袖的地位受到許多挑戰;傳統文化、語言的斷層,亦對部落的權力核心──部落領袖(頭目)個人、其家族及部落社會,有著深遠且劇烈的影響。

(more…)

【圖書】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7/25

content-3-3《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吳權益 口述,張蘊之、黃楷君 撰述;新北市:八旗文化,2021

 

文/Mutulavay

《台灣,世界的答案》,是什麼樣的問題能擁有如此肯定的回答?本書主要撰述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Asian-Canadian Special Events Association,簡稱為ACSEA),如何在加拿大致力於臺灣文化推廣的經驗分享,讓臺灣不只是「被看到」,而是「被需要」,使加拿大民眾看見臺灣,觸動多元主義的核心關懷。ACSEA團隊策畫「臺灣文化節」,20多年來不斷思考:臺灣究竟是什麼?是誰決定了臺灣文化的想像?世界為什麼要在意臺灣?又是誰掌握臺灣文化的詮釋權?面對國際上的一個中國政策,臺灣又該如何突圍?於是ACSEA每年邀請各種不同背景與經驗的人們至加拿大,分享屬於各自的臺灣故事,讓加拿大及世界各地的民眾更認識臺灣、欣賞臺灣、需要臺灣。

(more…)

【圖書】深耕排灣學:空間的呢喃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7/22

content-3-2《深耕排灣學:空間的呢喃》

Ruljigaljig 李馨慈 主編;屏東市 : 屏東大學,2020

 

 文/tjaiwan.parilaw

 

近年來,臺灣各原住民族都在嘗試建構屬於自己的傳統知識體系;而此一知識體系的建構尺度也不盡相同,包含部落到整個族群。其建構目的從單純地記錄到促使傳統知識與西方科學進行對話,各有不同的想望。而屬於排灣族群層次的「排灣學」,又是什麼呢?

《排灣學資料彙編》已編寫至第二輯,此彙編是透過固定舉辦「排灣學研討會」作為交流平台,讓族人得以在跨地域、跨部落、跨學科與跨世代的前提下,以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角度,透過調查、紀錄、研究,並進行分享與對話,得以探究當代社會變遷下關於排灣族的種種議題。同時,經過對知識的討論、生產與累積,可以進一步建構屬於排灣族的知識體系與資料庫,從而掌握主體文化的知識發聲權與詮釋權;此為「什麼是排灣族知識?」的問題出發,以形塑並充實「排灣學」的內涵與定義。

(more…)

【圖書】誰是葛里歐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7/22

content-3-1《誰是葛里歐》

方梓 著;新北市 : 聯經出版,2020

 

文/葉芊均

葛里歐(Griot),源自西非傳統部落,集吟遊詩人、讚美歌者、口述歷史傳誦者於一身的特殊職業,是部落慶典不可或缺的表演者,也是喪葬悼亡至關重要的致詞者。書中的主角之一關沛穎,便希望能成為此種角色,作者之所以安排這位角色,是希望能透過角色的視野,與作者抗衡,書寫故事。

以「誰是葛里歐」為題,除了揭示作者對於搜羅各地見聞的志趣,書寫本書也意味著傳承。本書內容觸及原住民身分認同、神話與中年女性的處境,並安排多位主角穿插於章節中,讀者不會跟隨單一焦點閱讀,而是先待在都市原住民的身邊,猶豫著是否回部落參加祭典;接著又徜徉在海邊的海茄苳講述的上古神話;或者是和家庭主婦於深夜烹煮四人份宵夜並抗議著中年危機。

(more…)

【原住民族系列繪本】《記得》、《回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6/27

content-3-4

 《記得》、《回家》

拉勞蘭部落、盧怡方 文;鄭宜芳(YiVon Cheng 艸方)圖;桃園市 : 聚場文化有限公司,2022

文/mercury

《記得》與《回家》兩本繪本為臺東縣太麻里鄉拉勞蘭部落、聚場文化有限公司及後青春繪本館共同製作,作者為後青春繪本館盧怡芳主編,插畫家為施佳伶、鄭宜芳小姐。兩本圖畫書內容皆奠基於拉勞蘭部落文化,透過作者及插畫家的描繪,讓人感受到部落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more…)

【圖書】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 : 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6/27

content-3-3《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 : 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Frédéric Laplanche(龐維德) 著、翁佳音 審訂、徐麗松 譯;新北市:八旗文化,2021

 

文/Mutulavay

「福爾摩沙」,當臺灣島擁有此稱呼時,意味向世界開啟神秘面紗的時代已來臨!

本書涵蓋三個世紀,匯集了關於臺灣的法文歷史文本,這些資料最初出版於1630年到1930年間,這段期間造訪過臺灣的法國人為數不多,透過這些集結成書的文本檔案,使福爾摩沙島的歷史更具立體樣貌。

導言中直接提及,舊時代的見證者與所有的見證者一樣,具有選擇性的目光,有時會出錯;成見、優越感、種族歧視以及殖民心態,不隱藏地感受到外來者對當時所見的民族顯現出的輕蔑,使當代的我們感到錯愕。雖然如此,法國旅人還是認同當地原住民族的某些優點,例如:一位名為Joseph de Moyriac de Mailla的法國天主教神父,在1715年間透過生活故事寫了一封信給居住於法國里昂的D. de Colonia神父,內容提及: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