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麗貴 導演;台北市 : 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2020
文/吳彣薇
本片描述曹永和老師於戰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圖書館任職,自學圖書館所藏日治時期的南洋研究資料,之後受岩生成一教授知遇之恩,並進入日本的南洋史研究學界,成為臺灣17世紀東亞海洋史的先驅學者。
「隱藏文本(Hidden Transcript)」指的是一個「表層文本」之外的「底層文本」,用於形容曹老師的海洋史研究背後,所隱含以臺灣為主體的政治立場。曹老師一代的學者,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影響,研究論述多以中國為主體,並無視戰前日本對臺灣的研究。
曹老師的研究之路,萌芽於其任職於臺大圖書館的時期。因臺灣為日本的南進基地,因此臺大(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藏有許多南洋的研究資料,如臺灣荷蘭時期以荷蘭古文編寫而成的《熱蘭遮城日誌》。曹老師自學荷蘭古文,並研讀《熱蘭遮城日誌》等資料,以此為本開始發表臺灣17世紀與鹿皮、烏魚漁業有關的經濟史文章。
岩生成一教授為17世紀南洋史的權威,受曹老師明代漁業研究的吸引,欲將其納入門下。曹老師於1965年前後赴日,至東洋文庫和史料編纂所進行研究,並自此進入日本南洋史研究學界,成為岩生成一教授的指導學生,正式展開東亞海洋史之研究。
包樂史教授為荷蘭歷史學家、漢學家,是曹老師第一位指導學生,其受曹老師影響開始對17世紀的海洋史、交通史產生興趣。1978年,包教授邀請曹老師參加荷蘭萊頓大學《熱蘭遮城日誌》研究計畫,因此機緣曹老師的研究始受到國際的認可。1996年,包教授邀請曹老師擔任荷蘭萊頓大學「邁向合作時代新紀元計畫(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TANAP)」臺灣負責人,由於曹老師年事已高,轉請陳國棟教授負責此計畫;因受此計畫影響,臺灣得以產生更多東亞海洋史研究領域的學者。
曹老師於1985年受聘於臺大歷史系,26年的執教期間培育了無數的後繼學者,包括直接指導的學生,如現今任職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李毓中副教授,以及其他未直接受教於曹老師的學生,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對臺灣史而言,曹老師的存在,不僅意謂著臺灣史學研究得以上溯至戰前,亦使得「臺北帝國大學」所開展出的東亞海洋史研究得以保存,並繼續影響後代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