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古諾楓之歌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2/27

20221208141931

《古諾楓之歌》

萬蓓琪、王盈舜 導演

視納華仁文化傳播,2020

文/ipi

《古諾楓之歌》由導演萬蓓琪與王盈舜共同製作的紀錄片,敘述布農族部落的卓楓國小師生為了避免被廢校,而積極參與歌唱比賽及表演的過程,希望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文化及偏鄉教育的關懷與支持。

卓楓國小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座落中央山脈東側下及秀姑巒溪旁,被稱為花蓮「最美麗的小學」,也被當地布農族部落視為精神依歸,雖然全校僅23人,但彼此親如家人、互相照顧;因為歌聲,學校師生四處比賽、表演,屢獲佳績,卻長期面臨著廢併校的焦慮。

片中孫東志校長表示,學校僅有23位學生,要發展特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光是合唱團幾乎全校都加入了,學校必須突破「人少」的問題,畢竟18個人的音量跟30個人相比就是不一樣。孫校長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小朋友多到外面走走看看,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訓練基礎技能,取得高峰經驗,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絕對不會輸給都市的學生,進而建立自信。

(more…)

【圖書】milimilingan na seviljauljaur 比魯部落傳說故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8

content-3-2《milimilingan na seviljauljaur 比魯部落傳說故事》

kalesekes tjuljapalas(曾金枝) 口述;

giljegiljav agilasay pakawyan(林志興)、
ljigiyan pavavaljung(高玉枝) 編著;

臺東市:林志興,2022

 

文/tjaiwan.parilaw

milimilingan,排灣族語意為「傳說故事」。viljauljaur為部落名,即位在臺東縣金峰鄉正興村內的比魯部落。na、se,則有「屬於…;來自…」的意思,本書書名的意思是︰「來自(屬於)比魯部落的傳說故事」。

本書分別由兩位作者giljegiljav agilasay pakawyan (林志興)及ljigiyan pavavaljung (高玉枝)為期三個月的採訪、來回校稿、用字及發音,共採集六則傳說故事。作者高玉枝老師表示,原先預計將六則傳說故事與故鄉ludja (屏東縣泰武鄉萬安村安平部落)的傳說故事合併為一本出版;但為使兩個部落留下專屬部落的傳說故事書,便決定分開出版。因此,本書除了是排灣族語傳說故事集,更為不同部落之間的口傳故事貢獻了多樣性,以及其背後所乘載的知識與文化脈絡。

本書內容的主述者是來自比魯部落耆老kalesekes (曾金枝),幼時常常聽父親kalimadraw (曾義信)耆老說故事,因此知道許多部落的傳說故事。kalesekes耆老提及,以前其父親都是使用排灣族特有的吟唱述說故事。雖繼承了父親說故事的技巧與內容,不過因為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如從前,因此無法再吟誦需要花時間及體力的長篇故事,成為本書採訪錄製過程中的一項遺憾。儘管如此,kalesekes耆老仍舊努力地講述其所知道的故事。由於熟知排灣族文化、善於吟唱部落古謠,已有不少人前來訪問她,進行文化調查和歌曲採錄;不過,卻鮮少有人訪問部落故事,本書因此成為kalesekes耆老第一本的口述傳說故事集。

(more…)

【紀錄片】家族祭 Palisia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8

content-3-1《家族祭 Palisian》

謝升竑 導演;陳庭榆 製片

舊視界文化,2020

 

文/葉芊均

 

「在很久以前,太陽神之女降臨Padain後創造排灣族人,之後再分散遷徙各地,而有一天,北邊的Tjaravacali部落需要更強大的力量,來協助和扶持整個部落,以抗衡鄰近有神力的部落——Padian的Kazangiljan家族。Sauljaui前來協助Tjaravacalj,並為她建立家屋,取名為Pakedavai,Tjaravacalj就此成為強大的部落。」——排灣族Pakedavai家族神話

《家族祭》從排灣族祭典切入,講述部落青年如何看待族群認同與傳承的議題。本片從族人籌備祭典開啟序幕,身為Pakedavai家族第十一代的頭目——達比利泱・阿利夫全神貫注的神情,讓祭典瀰漫著莊嚴的氛圍。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中,上天降下的神力協助部落度過危機,也賦予貴族身份力量,貴族制度維繫著排灣族的社會秩序,mamazangiljan(頭目)則是貴族制度的中心,家族以和頭目的親疏關係建立階級,唯有不同階級通婚時才有可能改變。此外,家屋對於排灣族文化意義重大,從家屋的空間配置,橫樑的雕刻紋飾與圖騰,皆蘊含著排灣族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教育著部落中生存的社會秩序與規範。

(more…)

【圖書】走進布農的山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1/28

content-3-3

《走進布農的山》

郭彥仁(郭熊) 著
大家出版,2022

文/JL

「你如何看山,山就回應你所期待的樣貌。」每位爬山的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山的獨特情感。本書作者郭彥仁(郭熊)起初因「冒險」、「生態」、「野生動物」的交集,走入山裡作野生動物調查。長年深入八通關古道從事黑熊保育相關研究,與布農族人合作進行調查,跟隨布農長者在森林探索、生活。透過文字,郭熊分享所感知的山,以及與山林、布農族人的情感連結。

郭熊的登山觀受到原住民文化影響,透過跟隨獵人入山,實際勞動、參與部落生活、與耆老閒聊對話,學習傳統文化脈絡以及獵人哲學,理解布農族與山林深刻且緊密的關係。<溫柔流動的營火>篇章中,郭熊與部落族人學習山野技能,向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布農族耆老Tama Vava學習藤編、上山取黃藤。不論是備木築柴升火,抑或是削藤編藤,都蘊含著溫柔與從容,巧妙平衡的細節與智慧,越是急促,越無法將事情完成;越是溫柔,行走越顯從容,這也是郭熊從布農族山林文化逐漸領域與學習而來。郭熊始終相信透過登山,最終會學到溫柔處事,同時融合獵人哲學的「凡事聆聽觀察再動作」,讓腳尖感受森林的質地,在山徑之間踏出穩健而溫柔的每一個步伐,反映著對山的情感。

(more…)

【原住民族系列繪本】dingding 蝸牛、kavatjes ni vuvu 外婆的寶物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0/24

content-3-3《dingding 蝸牛》

《kavatjes ni vuvu 外婆的寶物》

阮翠芳 文、阮玄 圖;新北市:百通科技,2020

 

文/tjaiwan‧parilaw

為了將有趣且深刻的部落生活記錄下來,作者之一的gesi giling用排灣族語寫成的短文紀錄,tjaiwan giling則以繪本的方式呈現這些故事,期許文字內容能更為生動並成為寓教於樂的讀本。希望繪本能讓現階段正在學習排灣族語或是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有機會認識這些優美又獨特的部落記憶。

(more…)

【圖書】 Ari帶著問號往前走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0/24

content-3-2《Ari帶著問號往前走》

阿爆(阿仍仍 Aljenljeng)作、李郁淳 採訪撰文;聯經出版,2022

 

文/Mutulavay

當你準備閱讀這本書時,建議可以搭配作者阿爆Aljenljeng歷年來的專輯享用,使得書中的文字更有畫面。或許,你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作者已於書中說明,「人就是帶著問號往前走的生物」,永遠不知道所有事情的發生,Ari就對了!

阿爆Aljenljeng是位來自臺東縣金峰鄉正興部落的排灣族女孩,多數人都是從演藝圈見識到他的舞台魅力;然而擁有許多名字的他,藉由闡述成長背景的過程中,呈現都市原住民在折返原鄉部落間找尋文化根的歷程。都市原住民,是這個社會對於在漢人都會區出生、成長的原住民族孩子的稱呼。看似一本述說自己生長歷程的紀錄,卻凸顯出身處原漢多元社會間的迥異與重疊,「我們是那麼不一樣,卻又那麼一樣」,當生命的軌跡出現在都會與部落之間,竟意外成為十足的文化養分,慢慢走向日後扮演「橋樑」的角色,創造出更多跨界的可能性,使不同族群文化的人力資源進行串聯,增進相互了解並創造出有趣的合作機會。如同看似非主流的母語音樂,卻營造出文化市場的熱門指標。

(more…)

【圖書】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0/24

content-3-1《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蘇峯楠 主編;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

 

文/葉芊均

地圖提供領路的指引,按時序演進亦能展示該地變遷。然而,由誰繪製?為何繪製?這些動機都影響著最後在紙上的面貌。《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一書說明地圖並非客觀靜止,而是不同真實與想像角力的動態過程。本書收錄30幅臺灣地圖,橫跨17世紀前至二戰後,呈現不同時期對島嶼的多元想像,爬梳歷史進程中臺灣在世界版圖的定位。

16世紀的歐洲為了競逐東印度的商業霸主地位,亟需地圖獲取貿易資訊,這時候的臺灣以三塊破碎小島的樣貌被記錄下來。1726年則有芬伯翁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與漁翁群島圖〉,臺灣以橫躺之姿出場,雖仍有不足之處,但已經相當精緻,在當時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遠東殖民地的紀念品。在歐洲開始對遙遠東方的小島產生興趣之際,有人抓準商機出版〈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之描述〉,書中的臺灣由五座小島組成,關於臺灣的描述其實皆引用自其他遊記,而作者撒瑪納札並非如其聲稱是來自臺灣。比利時人南懷仁為向康熙講述世界地理概念,繪製〈坤輿全圖〉並確立「臺灣」的標示與指稱。

(more…)

【電影】聽見歌 再唱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0/20

content-3-4《聽見歌 再唱》

楊智麟編劇、導演;台北市 : 飛行國際,2022

文/EN

《聽見歌 再唱》於2021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及臺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等多項獎項提名,由導演楊智麟編劇、執導,馬志翔、陳嘉樺等人主演。講述成立於2008年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隸屬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成立的故事與身兼合唱團指揮馬彼得之經歷。

若你看過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對於結尾畫面有一群孩子們於玉山主峰演唱著輕快動人之〈拍手歌〉一定不陌生,其便是出自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為馬彼得校長與建國中學退休老師一起創辦之「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成立的體制外假日學校—原聲音樂學校,其招收玉山山麓各部落的原住民孩童,並利用週六、日及寒、暑假實施課業輔導。

馬彼得校長為南投縣信義鄉久美部落布農族人,於玉山山麓多間偏鄉國小任職,身兼校長、教師、合唱團指揮等多重職位。期望藉由音樂教學施行品格教育、傳承原住民族文化,為部落孩子創造更多機會並建立信心與良好態度,厚植學習實力,更期盼他們未來人生握有更多選擇的能力與權利。 (more…)

【圖書】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9/27

content-3-3《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阿力曼 口述;劉政暉 撰文

玉山社,2022

 

文/tjaiwan‧parilaw

假設博物館的概念來自過去殖民時代的獵奇心態、對部落進行掠奪並展示,來到21世紀的當代,原住民族應當如何面對博物館的設立?

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或許給予不一樣的視野來思考此問題。

本書由阿力曼──即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館長口述,由劉政暉先生撰文整理。本書開頭從阿力曼個人的生命故事開始談起,書中提及,因為阿力曼的父親時常提到過去與內本鹿(Isdaza)舊部落的故事,卻直至逝世都未能返回老家,其影響甚深。然而,作為其父親的兒子,阿力曼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遇上許多當代原住民所面臨的價值課題,這些歷程促使他不斷摸索、反思。

本書篇章〈為自己走出回家的路〉,阿力曼提及因為自己有幸參與劃設「部落地圖」的計畫,得以有機會重返內本鹿30多次,於此過程更加認識部落且開始認真反思:「我們到底有什麼?」接著,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於焉誕生。

(more…)

【圖書】「小的」與大人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09/27

content-3-2《「小的」與大人》

戴寶村 策畫

李進億、沈佳姍、陳慧先、游智勝、蔡昇璋、蔡蕙頻 撰文

玉山社,2020

 

文/Mutulavay

讀者對於警察的印象是什麼?如何稱呼這個職業?目前50歲階層的世代,應該都有遇過警察在固定時間至家中查戶口的經驗,這是1896年日本領臺之初,為了治安需求,由軍警編制臺人戶籍簿。自1905年實施全島性戶口調查,使得臺灣擁有超過百年最完整的戶籍人口資料,這套嚴謹的戶政管理系統則是與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息息相關,直到1992年,中華民國政府結束動員戡亂時期戶警分立,才正式走入歷史。

1895年日清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臺灣實質上雖為日本的領土,卻實行和日本本土有別的管理機制,為有效控管「新領地」,隨即引入警察制度,其權威性與功能性遠遠超過日本內地。這樣的權威性反映在公開場合的敬語─「大人」,可是被束縛的臺灣人私下卻鄙呼其為「臭狗仔」或「四腳仔」,凸顯出被管理的庶民百姓「小的」與管理者「大人」警察之間的對立關係。書中從庶民百姓角度觀察日章旗幟下的生活日常,主要內容涵蓋警察制度、戶政、經濟管理、衛生、交通等項目,從政治事務到戰時體制,從平地到山地,幾乎是無所不管,也呈現大人與百姓互動的樣貌。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