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克發、田開良 編劇;廖克發、陳雪甄 導演;林仕肯 製片
得利影視,2020
文/葉芊均
《菠蘿蜜》為導演廖克發首部劇情長片作品,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過去導演多以紀錄片爬梳家鄉馬來西亞被噤聲的歷史。本片則以雙線敘事進行,一邊是50年代馬來西亞內戰歷史下誕生的男孩密,因為共產黨後代的身份被送養,後又被生母贖回,親眼見證當局政府對共產黨的追殺;一邊是現代來臺灣唸書的馬來西亞青年一凡,他為逃離母國對華人的歧視政策來到臺灣,卻又時時被提醒來自異鄉,滿腔憤怒無處宣洩,唯有與來自菲律賓的萊拉相處時,他才能拋開煩惱。
菠蘿蜜是男孩密幼年藏身其中被偷偷運出的容器,也是在屢次抗拒生母後,第一次因為分食菠蘿蜜開始親近生母。菠蘿蜜還承載著一凡的鄉愁,當一凡向萊拉介紹菠蘿蜜時,因其帶有濃烈香氣且常見於熱帶,萊拉說聞起來「有家的味道」。家對萊拉而言,是需要努力工作賺錢支撐的對象;對一凡而言,則有著滿腔憤怒無處宣洩,他氣父親嗜賭不養家,不滿偏袒馬來人的升學制度。父親作為共產黨後代的身世是許多馬來西亞人的縮影,但他們對童年慘痛的回憶卻被避而不談,形成許多世代間的隔閡。
二戰結束後,面對馬來西亞內的反殖民聲浪,英國殖民政府開始大力鎮壓,共產黨躲入叢林與軍方展開游擊戰,軍方嚴密控管民間社會以防共產勢力壯大。導演廖克發曾在紀錄片《不即不離》中訪問許多馬來西亞共產黨,試圖去追溯祖父因為共產黨身份被槍決的過往,這些材料成為創作《菠蘿蜜》時的養分。藉由讓歷史上的名詞,化為有生命的角色,讓觀眾得以接近走過那段日子的人,進一步開始理解他們的選擇。
而一凡之所以會因為華人身份被欺負和大學落榜,源自發生在1969年「513事件」,時值馬來西亞第三屆全國大選,反對黨的得票數超越執政黨,後續在反對黨的慶祝遊行中演變為流血衝突,華人死傷眾多。事後,政府宣布衝突源自於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種族衝突,頒布新政策欲藉由縮短經濟差距,以弭平種族對立,實則賦予馬來人許多特權,也埋下馬來西亞社會中馬來人與華人的矛盾;但也因導演的作品常影射過去的政治事件,作品於馬來西亞仍被視為禁片,始終無法遵循合法公開的管道上映。
《菠蘿蜜》前半段男孩密與一凡的身影疊合,暗喻著馬來西亞人世代間繼承的命運—種族衝突和認同歸屬;後半段卻揭示這道課題是可以在不同世代找尋到答案。看著一凡歷經與萊拉分離後學會成長,找到工作得以自立,並嘗試幫助其他族群較弱勢的群體,一凡的未來如同他在深山發現的菠蘿蜜幼苗,逐漸茁壯、成長,孕育著下一代的希望。